防炮彈還是擴領土,中世紀時期義大利為何會頻繁「折騰」城牆?

2023-11-15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防炮彈還是擴領土,中世紀時期義大利為何會頻繁「折騰」城牆?

城牆,是一個城市發源的起點,作為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界限,它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文明的進步。這一堵城牆也意味著區別,把城市和鄉村區別開來,把貴族和平民區別開來。城牆作為城市和社會文化演變的一個縮影,它的每一步都是社會歷史變遷的結果,隨著物質文化和城市功能的轉變,城牆存在的意義也在隨之轉變。

視線投向到義大利的中世紀,從確定城市概念起,一直到文藝復興大炮的改良,義大利的城牆發生了功能性以及區域性的轉變。城市是人類的居住地,那麼它的變遷過程是跟隨人的想法而變化的,當初的城市規劃也會因為歷史中不同的原因而發生轉變。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社會因素和人類發展進程使得中世紀的義大利對於城牆不斷進行變遷呢?

一:城牆是城市文明的一個縮影,它的變化也意味著城市文明的變化

1:一個良好的城市管理體制和城市規劃是當時的人類群體共同意志的體現

因為商業貿易不斷發展,中世紀的義大利城市發展起以商業活動為中心不斷輻射的人類居住範圍。中世紀初期的社會階級是十分明顯的,人生下來,他的身份是規定好的,基本不可能從一個階級跨越到另外一個階級,正因為中世紀義大利人民深信這樣的階級不可逾越的定論,城市的規劃便非常具有穩定性。

城牆最開始是區分不同階級的一個符號,牆內的人階級地位高,城牆外的人地位低,人民因為「宗教束縛」深深明白這樣的道理,這個時候城牆是人類群體共同意志的體現,沒有人去反駁它存在的不必要性,相反這樣的隔閡更使得不同階級之間的穩定性。

2:城市是適應人類而存在的,那麼人類的基本需求則是不斷變遷的基準

中世紀發展到鼎盛時期,因為物質條件豐富,科學技術發達,人類的死亡率逐漸降低,人口的激增使得城牆必須要往外擴,以滿足城市裡面的人能夠更好地生活。中世紀前期,因為修建新的城牆耗資巨大,並且人類需要也沒有那麼多,大家只是在原本的城牆上修修補補以達到防禦功能。

到了中世紀盛期,除了物質發展,人類精神文明也在發展,他們意識到要關注自身,關注自己周遭的環境,為了更好的生活,那麼必須要進行城市復興和擴張。並且城牆內部的城市建築最開始只有一層,但是越來越多人口需求,城市內部不能獲得更多的空間,城牆開始往外移動。

義大利中部的城市佛羅倫斯便是朝著這樣一步一步的構思前進的,在滿足人類日常生活的條件下,逐步擴張為滿足人類精神文化的需求。中世紀的城牆是城市的重要象徵,它的高度和厚度都是市民們自豪感的來源,雄偉壯觀的城牆讓城市居民身心都具有安全感。

佛羅倫斯作為托斯卡納地區的重鎮,據史料記載,城牆一共修建擴張過三次,隨著這個城市商業發達,經濟繁榮,人口不斷膨脹,修建新城牆用來擴充城市居住範圍勢在必行。到但丁時代,佛羅倫斯的城區面積擴大到原來的6倍。

擴大的城市範圍除了人們用來修住房,還有市政廳,廣場等公共活動區域。但是根據不一樣的地區形狀,城牆也不一定是中世紀義大利每個城市所必備的。比如威尼斯城,作為一個四面環水的水鄉,城牆的修建是毫無必要性的,所以城牆的出現只會存在平原或者山區。

3:人文主義是人性光輝的體現,它讓人逐漸學會開始掌握自己的人生

中世紀義大利對於城市和城牆的規劃,是以城市核心區為中心,城門作為進出口,城牆連同外面的河流一起使得城市變成一個孤島。最開始城牆必然是作為軍事防禦功能,牆的存在也給中世紀的義大利人一種心理安慰,圍在一起更具有團結和安全感,居民可以在這種安全的環境中更好的生活。

但是在高牆圍築的城市中,居民是會感到孤獨的,城邦之間交往逐漸減少,孤立主義對中世紀教會和國家都十分不利,統治階級容易妄自菲薄,平民階級容易麻木自閉。於是在這樣雙面夾擊的情況下,統治階級開始對外擴張,力求征服更大的疆土,從而促使內部更加團結。

二:城牆是城市的一部分,它的不斷變化是人們對城市功能的不斷要求

1:城牆最開始是防禦功能,隨著中世紀大炮改良,城市的防禦體系也有改進

中世紀的城牆是為了滿足冷兵器時代的需要,隨著技術的更新變革,到了後期,「火藥革命」對中世紀城牆提出了挑戰。大炮最開始是陸戰必備的武器,它的威力比起冷兵器更強,對城牆更具有破壞性。環繞在城市四周再堅硬厚實的城牆,都會被火炮摧毀。

那麼人們為了保衛家國,抵禦外敵,城市統治者開始改造舊城牆,修建更具抗擊能力的城牆,根據軍事策略,義大利人為城牆的改進修建了要塞。這就是後面人們叫的「箭堡」。箭堡的出現不僅提高了城市的防禦能力,而且也影響了城市的形態。後期箭堡防禦攻勢減弱之後,統治階級用這個來監視和管理民眾。

2:權貴以及平民因為這堵牆,讓公共空間界定非常清晰

城牆將中世紀義大利城市圈起來,權貴作為上層階級,擁有社會上更多的物質財富。義大利整個國家是由南朝北的一個形狀,擁有眾多山區地帶,因此每個城市的在規劃,功能和社會結構上都有所不同。權貴對自己的安全是非常敏感的,而城牆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他們安慰,這也是心理上的一座城牆。

權貴對於精神上的追求,使得城牆內的城市發展非常快,一些生機勃勃的新元素進入,帶來了各種各樣建築的革新。城市建築的修建也體現了上層階級渴望的城市公共空間:市政廳,教堂,廣場,集市這些不同特徵的公共空間像雨後春筍一般湧出。

中世紀末期,義大利的城市都頗具規模,佛羅倫斯和威尼斯都有十萬人口左右,這些人口大城在城市規劃更加清楚和先進,他們知道用市政廳去體現城市想要自治的意願,市政廳周圍修建廣場,人民可以在這裡集會和開展集市。

而城牆外的人,註定是鄉村和貧民階級,他們在外面種植農作物,把豐盛的物質源源不斷的輸送進城中心。隔著一堵牆,聲色犬馬便再也與他們無關。義大利中部的山區小鎮聖吉米尼亞諾,這裡仍然完整保存了中世紀封建時期的建築和城市布局。城牆裡面圍繞的古塔,代表著當時城市權貴的家族權力象徵。

3:隨著城牆外在功能性的作用下降,它逐漸作為了城市居民娛樂場所

城牆圍繞著城市修建,一般情況都會有一個城牆步道,用作休息漫步。人們可以在夏夜時分走上高台,享受微微涼風。現在保存很完好的盧卡城牆,這是當時義大利重要的抵禦火炮的要塞體系,後來城區的走道向公眾開放,人們可以在這裡瞭望城內外的美景。

中世紀雖然被暗無天日的宗教所壓迫,但是本質上他們還是樂觀生活的。從中世紀慢慢走向現代社會,城牆的功能性作用越來越弱,人們不再過多界定城市與鄉村的距離,不再把世俗生活圈起來。城牆的外擴變遷也能體現中世紀義大利人對美學的一種追求。

修建的城牆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是簡單的堆砌磚瓦,他們在城牆上花了很多小心思,環環相扣的城門,碉堡以及城堞,無論中外城牆都體現了當時人們想要彰顯自己的強盛,有稜有角,恢弘大氣。

義大利的整體地理情況就註定它與眾不同,山區和平原交錯分布,擁有眾多分散的城市聚集體。中世紀的義大利因為開始重視商業貿易,加之航海技術的發展,他們是最早一波開始有城市形態意識的人。

中世紀義大利的城牆隨著義大利的文明進程不斷發生功能性的轉變,戰亂逐漸減少,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城市不再清晰的劃定界限。界限的不明朗,也就意味著城牆這個人類活動痕跡不再重要。

如今很多義大利城市都還是保留完好的城牆,走上城牆的走道,望著熙熙攘攘的城內城外,彷佛又想起中世紀的歲月,儘管被稱為黑暗時代,但是生活在裡面的人卻憑著自身樂觀積極的態度,創造出非常多的人類精神物質文明。後世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19世紀的「工藝美術運動」都是從中世紀裡提取的優秀的文明。他們修建城牆,又拋棄城牆,千百年的風風雨雨,只有城牆上的一道道劃痕記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692f5b67064ee1171055f7c75ea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