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洞的故事

2019-12-16     周忠應

許家洞的故事


當地人稱許家洞叫許旮洞,名字很土氣,很土氣的許家洞,其實沒有洞,也沒有許姓人家。它的土氣不僅僅是因為距城遠,座落在一個叫雲霧山的旮旯里,還有很土的方言和很土的生活習慣,很容易讓人把許家洞遺忘在那偏僻的角落。

洞還是有的,並且每家都有,這是洞裡人的特色。並且這些洞都不露天,就打在自家的堂屋裡。洞不大,大約一人高許,洞口呈四方形,一般用厚厚的木板蓋著。洞裡呈圓形,像個葫蘆。洞裡人不稱它為洞,而叫茴窖,用來貯藏紅薯。年年秋天,每戶人家要收幾噸紅薯,紅薯易腐,大部分曬成茴絲,剩下的就藏入茴窖里,藏它五六個月沒有問題。藏的時間愈久,紅薯便愈甜,煮出來的紅薯飯香噴噴的。洞裡人食慾都很大,不需菜就能吃它三四碗。飯吃得多,人的力氣也就大,干起活來虎虎生風。

有洞便有土段,這是洞裡人的習慣稱法。洞與土段的區別是山腰和山腳,居在山腰的沒有水田,只有種植紅薯的坡地的叫洞,居在山腳,靠種水田過日子的稱土段。洞裡人比土段里人先風光一段光景,漸漸地好日子就向土段里人傾斜。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洞裡人吃國家的反銷糧,還搞一點副業,將竹木加工成產品賣給土段里人,手裡都有一點小錢,日子過得還滋潤。土段里人則不同了,靠山遠,沒柴燒,除了種田,就是爬一二十里的山路上山進洞打柴。土段里人羨慕洞裡人是理所當然的了。


這樣的日子不很長,隨著國家取消反銷糧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洞裡人慢慢坐吃山空,好日子被土段里人攬了過去,洞裡逐漸冷落起來。土段里人不再進洞打柴,因為土段里人先懂市場經濟,種田是季節功夫,暇閒時候就進城摸門路,做生意,錢漸漸富了土段里人的口袋,他們就告別依附洞裡人煙火燎烤的縷縷炊煙,燒起煤或液化氣來,像城裡人那樣過日子。洞裡人面朝黃土背朝天,埋頭苦幹了一陣子,一抬頭突然發現土段里人富有了,而洞裡人依舊茴絲煮飯,越來越沒有了香味。

於是很多洞裡人就廢了坡地,栽上各種樹木,知識稍微多一點的都漸漸告別貧瘠荒蕪的山溝,到土段里去覓得一方風景,丟開洞裡人比土段里人強的架子,做起了半個土段里人。八十年代末,父親也看到許家洞的危機,舉家遷往土段里,別了洞裡的山洞裡的水,還有那沉甸甸的紅薯。隨著我家的外遷,許家洞的人也擋不住誘惑,大多數紛紛遷出了山門。如今生活在土段里,甚至做了城裡人的洞裡人,絕大部分過上了小康的日子。那些依然在洞裡生活的洞裡人,也因人口負擔的減輕,公路的通行,信息量的增加,眼界的開闊,好日子又與土段里人平分秋色了。

如今的許家洞,山更清翠水更清秀,人更精神了。但許家洞依舊土裡土氣,仍然親昵地稱自己的家叫許旮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8VEG8BMH2_cNUg8rJX.html

















許家洞的故事

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