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單身狗」苦不堪言,一不留神恐成階下囚

2019-10-11     謀士說

今天,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自黑」或者戲稱他人為「單身狗」,搞笑中多了一抹苦澀。但對於當今社會的人來說,隨著經濟基礎的飛躍發展,上層建築逐漸完善,人們的精神層面富足不少,也更加尊重人權。儘管頂著各種壓力,可是,最終的決定權仍掌握在自己手裡。

古代愛情

家族宗廟文化貫穿整個中國文化,時至今日,依舊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這也是古人結婚需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源頭之一。今人崇尚自由、講求緣分,渴望自由戀愛。二者之間的文化差異相距數千年。自奴隸社會以來,女人的地位相比男人較為低下,成婚的日子,主要由男方確立,女方僅是這個消息的得知者,並非主動參與者。此舉不禁讓現在的人瞠目結舌,無法理解。

俗語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就現在的中國而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穩定,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增多,為了充分保護人權,法定婚齡調高到適當年齡,男士為二十二歲,女士為二十歲,並且不對婚齡設上限。而在中國古代,這句俗語絕非隨口一說那麼簡單,它承載著時代的特點,也是歷史長河不斷向前奔騰的見證者。

古代純真的愛情

《周禮》中記載:「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僅是做一個規定,但歷朝歷代,都曾根據自己朝代的需要,不斷更換婚齡要求,適婚年齡也越發低齡化。

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發之年,急需人口速增,國家會制定一系列婚齡政策,逼迫百姓繁衍後代。歷史上,吳越時期,越王勾踐就立法規定,男子20娶妻,女子17嫁人,如若違抗,父母就要為其承受罪責,還規定禁止老少配。西晉時期,頒布詔書:女子13即可出嫁,男子15即可娶妻,超過17歲,還未婚嫁的女子,就要由地方長官為其安排嫁人。比較特別的是,秦朝時期,婚嫁不以年齡作為判斷指標,而是用身高衡量,男子一米五,女子一米三即可婚嫁。在今人看來或許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婚姻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是私事,就算不婚,國家也不會進行專制干涉。但在古代,婚姻既是私事,又是公事,甚至關乎國家存亡,所以「單身」成了一種罪過,甚至會牽連家人。

古裝美女

更朝換代,必然有戰爭發生,有戰爭就會有人口傷亡。況且,古時因醫療不發達等外在因素已經導致人口數量銳減、人均壽命不長。恰逢戰爭時期,又是最需要人力資源的時刻,所以,規定嫁娶婚齡才會入選國家政策。也就意味著,在結婚年齡上,古代人民尚未擁有選擇權,適齡階段必須嫁娶的無奈,是真切存在的。

此外,婚齡的低齡化,讓多數心智未成熟的孩子過早的擔任不適合的角色,無論從生理、心理方面來說,都不合理。相比之下,現今國泰民安,結合國情,對婚齡制度進行一定的上調,更顯成熟完善,也更為大眾所接受。

古代女子

時代在變遷,傳統婚俗在適婚年齡、民主、制度、禮儀方面得到了全權發展,承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民俗。我們看待它的眼光不再不局限於最初的印象,本著對傳統婚俗文化的尊重,我們在盡最大的努力,保留其精華的部分,摒棄、改造其糟粕的部分。我們能清晰的感受到建國70年以來,一個泱泱大國的騰飛的速度是綜合實力的展現,這不僅是中國的福音,也是當代「單身狗」享有的福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h9uG0BMH2_cNUgku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