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怎樣進行心理干預?

2020-02-05     樹輝心理驛站

再次靜下心寫一篇文章,重申我的一個觀點,對於正在發生的這場疫情,現在不是採取大範圍心理干預的最佳時機。如果你一定要做,請先搞清楚,心理干預最重要的兩點。一是干預程度的深淺,二是干預的時機是否合適。


01 關於危機干預


既然我們要談心理干預,我們必須先來搞清什麼是心理干預。我們先來從宏觀上區分一下,心理干預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叫做危機干預,另一類叫做心理諮詢。

危機干預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解決問題。比如我們在電視里看到的,面對一個窮凶極惡的犯罪分子。他手裡有人質,這時候心理專家前來和他談判,心理專家的目標就是解救人質,警察的目標是阻止犯罪,這是需要他們聯合出手的。再比如面對一個想要自殺的人,我們啟動危機干預,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阻止他的自殺。

而面對眼下這場疫情,我們實施危機干預的核心是控制病毒的傳播,掐斷傳染源,研製相關的疫苗,包括對疫區進行醫療援助,物資援助。然而這些並非心理工作者所能做的,所以從危機干預這個角度而言,現在不是從心理層面進行干預的時機。


02 關於心理諮詢


既然從危機干預的角度,我們無法開展工作,那從心理諮詢的角度是否可以呢?其實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是可以在這一方面做些事情的,但是我們需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做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麼。

比如現在很多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機構開通了心理諮詢的公益熱線。我現在每天也拿出幾個半小時的時間給參與這些工作的二十餘名諮詢師做督導。在督導的過程中我發現諮詢師之間的水平還是存在著一些差異的。

尤其是有些人在線上提供一對一諮詢服務時,對自己的工作目標不是很清晰。所以面對來訪者的問題時,也會盲目的從心理學的理論層面進行干預,這樣做其實是有些危險的。

在昨天的一場督導中,一位諮詢師很頭疼。他告訴我,他接到的電話基本上都是充滿恐慌的,當他試著讓來訪者講述他的恐慌時,對方卻怎麼也講不清楚。這就讓作為心理諮詢師的他感到很焦慮。我當時就給這位諮詢師做了一個干預,我說:「你想一想生活中你有沒有極度恐慌的體驗?」他點點頭,我繼續問:「你體驗一下,在你極度恐慌的時候,你能把自己的恐慌和別人講清楚嗎?」他先是一愣,然後恍然大悟。

我舉的這個例子,就是在普通的諮詢過程中,我們需要具備的一種認識。尤其是身處在疫區中的人,有適度的恐慌和焦慮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甚至有的人會懷疑自己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因為他們就處於疫情中。作為諮詢師,如果我們想要幫助他們消除這種恐慌和緊張其實是很不現實的。換句話說,即便我們可以做到,也不能那麼做,因為必要的恐慌和緊張能起到保護他們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正在一線上提供一對一的諮詢服務,你自身對於這種工作方式的認識和理解尤其重要。我們需要幫助的是我們的來訪者管理好自己因現實問題引發的心理反應。如果僅僅是緊張、恐懼,甚至表現得有些神經質,這是在這種情境下表現相對正常的狀態,可是如果會有一些失控的表現,那就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了。

什麼是失控的表現呢?比如有些人因無法住院治療而表現的很絕望,甚至攻擊醫務工作者,有的人會冒著被傳染的危險往醫院裡跑,有的人會持續關注一些負面信息,使自己的精神狀態接近崩潰。處理這些問題其實已經超出了網絡諮詢的範疇。在特殊時期,我們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做事,這首先就是一名心理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健康心態。

如果你在提供一對一的線上公益諮詢,你一定要接受督導。因為這種狀態下的諮詢,對諮詢師是一種很大的消耗,你要迅速補給營養。

還有一種形式其實需求量是很大的,相對來講也是比較容易做的,就是對大眾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宣傳。比如我受邀在權威媒體平台上做的節目,我們這兩天搞得線上直播,都以一種輕鬆的方式區對大家進行細緻的心理健康教育,這種狀態下會讓大家感到放鬆,在放鬆的基礎上其實是很容易吸收進一些營養的。

有位朋友和我開玩笑說,他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找好一篇不錯的文章,第二天早上在衛生間方便的時候看,因為他覺得自己在那時候能看進去一些東西。我詢問了很多朋友,他們大多數人都說自己會有這樣的體驗。這說明人在放鬆的時候,反而會吸收一些新鮮的觀點和信息。我們作為從業者,如果要進行心理健康的普及,是需要在這方面動動腦子的。

所以如果你真想做點事兒,又擔心自己的水平不夠,那就可以從心理健康教育和普及這方面的知識做些嘗試。其實這一點如果做好,會幫到許多人的,因為對此需求的人群的基數很大。

03 關於心理治療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需要我們認清的話題就是「心理治療」。什麼時候我們需要對一個人進行心理治療呢?是在一個人心理形成創傷的時候。疫情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這個時候我們的環境還未穩定,大多數人處於急性應激狀態,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冷靜的觀察。因為絕大多數人會在危機爆發過後的一段時間裡自愈。這也是過去的幾次災難帶給我們的寶貴經驗。

心理專家曾奇峰說:「面對創傷最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使人得到自愈。」(好像不是原話,大概是這個意思。)我們面對這樣的災難時,首先要相信大多數人是可以通過自己對災難或者喪失的充分哀悼完成自愈的。如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人的創傷形成了固著,影響了正常的生活或工作狀態,那便是進行心理治療的最佳時機。

很多人經歷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那這場危機後,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防火,防盜,防心理諮詢師」,那時的我們太過青澀,有著一顆火熱的,赤誠的助人之心,同時那場災難也使我們在心理援助上變得更加成熟。成熟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注意進行心理干預的深度和時機。

我相信,心理諮詢這個行業發展到今天,絕對不缺乏有積極性的,充滿熱情的去助人的心理諮詢師。可是危機教會我們許多,比如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只有熱情和激情是不夠的,需要的是有一份沉著的心態,一種成熟的狀態。


最後,我想提醒所有正在值守心理諮詢熱線的同道,在危機面前我們需要深刻的認識到,危機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災難,同樣還存在許多等待我們發現,並加以利用的機遇。如果你在問題中感覺很無力,你需要看看你有沒有丟掉一些寶貴的資源。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提升自己在災難中覺察自己的狀態,尋找新的機遇的能力。


本文選自:樹輝心理驛站

原創樹輝老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LzRGHABgx9BqZZIrD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