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冬青: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嗎?

2019-09-16     北國風光雜誌社

翟冬青: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嗎?

——與吳國盛教授商榷什麼叫科學

從網上看到了兩篇內容相同的訪談文章,其中一篇題目是《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清華教授吳國盛作解答: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儘管題目是疑問的,但訪談中闡述中國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吳國盛的觀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是肯定的。

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接受「人文清華講壇」獨家專訪時指出:

世界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指「古代科學技術輝煌成就的中國,為什麼近代科學技術落後了」的命題)其實是個假問題,關鍵在於科學與技術的區別,中國古代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中國古代技術發達,「在運用自然知識造福於人類生活這方面,遠遠走在世界前面」,但不是科學發達。

他還說,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並不是我們中國人那個時候沒有能力,反而是當時的中國文化不需要」。

看到身為中國科技史學會理事長、著名學府教授這樣誤人子弟,竊以為有必要與吳國盛教授商榷一下什麼叫 「科學」。

翻看以往的帖子,吳大教授對頒發過諾獎的歐美科學成果認為是「科學」,那我們就從諾貝爾獎說起

雖然已經成為發布過的「諾貝爾獎級科學成果」,還是有一批後來被取消了,比如1949年沃爾特·赫斯和安東尼奧·莫尼斯因為發現大腦前額葉切除術獲獎,這個技術是外科醫⽣用錐子從眼眶扎進前額,然後通過亂攪破壞腦區,後來簡化的手術街邊診所和精神病院都可以做。這個手術在獲得諾獎15年後,全世界都禁止使用了,從出現到被禁全球至少有幾十萬人成了受害者,這個獎項也是諾貝爾獎迄今為止出現的最大一個錯誤。再如1906年的諾貝尓化學家獎給了發明金剛石製備方法的莫瓦桑;1927年生理學醫學獎成果是認為發燒可以治療神經病;1948年生理學醫學獎就給DDT農藥發明者,在1960年發現DDT對環境、⾷物鏈、⽔和土壤都有很大的破壞,美國在1970年全面禁用了。

這些導致諾獎級的「科學成果」被取消、被禁用都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其後經過⼤量試驗,或者社會生活、生產鬥爭過程中的驗證,證明是錯誤的!可見諾獎並不是標準。

因此,我告訴吳大教授科學的定義到底是什麼?科學的定義,就是經過了試驗的「驗證」所以叫「科學實驗」

這個定義是哪⾥來的,是來自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在最早的歐洲民間科研機構——山貓學院(義大利國家科學院的前身),其研究宗旨就是「試驗、試驗、再試驗」。從17世紀以來,歐洲科學界的學者就傳播關於各類試驗的文件報告,各國的學者、科學家之間互相啟發,這是常態。人類今天最重要的資源——電的發現和電動機/發電機的發明,都是源於法拉第等人的試驗科學方法。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之前和其後⼀段時間裡,沒有電科學,只有技術效應。而電科學的出現,也是發明了電動機/發電機幾十年之後,麥克斯韋、赫茲才逐步建立的「電科學」體系。今天有人能對全世界否認法拉第是「科學家」嗎?!法拉第是著名的「試驗科學家」!後世支撐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獎成果的吳健雄女士也是「試驗科學家」。

再回頭看看四大發明到底是不是「科學」?造紙、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都是上千年來經過古代學者、工匠的逐步完善,得以驗證的可靠技術,「科技科技」,科學和技術是密不可分的,怎麼能說「四大發明」不是「科學」?!

吳國盛教授偏執地說中國古代從來就沒有過科學,那我再提出幾個無人能駁的古代華夏科學例證,《墨⼦》中記載小孔成像的光學原理,這是不是「科學」?!三國時期的劉徽(約公元225年-295年)撰寫《割圓術》,其後祖沖之(429年-500年)繼續提升圓周率的精度,這是不是「科學」的探索和疊代式進步?這樣的方法論和義大利山貓學院有何不同?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這是雙重標準還是歷史虛無主義?難道在吳國盛大教授眼裡也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還圓嗎?


看了吳大教授的這段博文,就不難理解這個科技史專家為什麼說「四大發明」不是科學了!

儘管這樣,我還是想說吳大教授的中國「四大發明」只是技術不是科學,這個觀點屬於尚不明白科學的定義。那,我可以告訴吳大教授,錢學森先生就專門命名了科學研究的一個門類,稱之為「技術科學」,可以見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鄭哲敏院士的文章《從錢學森的技術科學思想談起》。什麼是「技術科學」呢,渦輪噴氣發動機就是一門很典型的技術科學,先有了技術,後有了「科學」。英國空軍官惠特爾在發明渦輪噴氣發動機之後將近10年,才由中國人吳仲華(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所創始人)設計出科學仿真的「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這是一個世界級科學成就。從這個案例中,你能說英國惠特爾發明的噴氣發動機技術,不是「科學」嗎?

科學的定義是「驗證」,科學進步的過程是什麼呢?小試(驗)、中試、大(規模)試驗,是試驗驗證過程的不斷擴展推進

為什麼現在中國學界趨之若鶩地大量發表論文反而不是「科學」呢?因為「科研論文」的依據僅僅依靠了實驗室小規模試驗的數據作為支撐。試問,世界上有沒有剛發表的不能撤銷的論文呢?沒有!!初發表的論文是沒有不能撤銷的,為什麼呢?因為初發表的任何學術刊物論文都不是經過了高度可靠性驗證的「科學」。牛頓,在他初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歷史時期,提出來的還不是「科學」,在其後百年里由歐拉(LeonhardEuler,1707~1783年)領銜發展、擴充的「牛頓分析力學」才是牛頓走上「科學神壇」的關鍵驗證。

吳國盛教授,身為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的學術帶頭人,學術水平如此不堪,竟然搞不清楚科學的「驗證」定義,搞不清楚經過「驗證」符合客觀規律的發現發明創造就是科學,把李約瑟難題中肯定中國古代有科學,說成了古代中國無科學,試問「四大發明」都不是科學,「四大發明」者都不是科學家,什麼是科學,誰是科學家?這樣的傳道授業解惑不是走向了反面嗎?這也背離了研究辨析「李約瑟悖論」。反思我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後的原因、探求我國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策略,是中國科學史界和科學學界的一項重要使命的初衷。

至於說「中國文化不需要」科學,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偽命題。從來都是科學文化緊密相連,沒有文化不需要科學的。作為一個科技史專家,處心積慮地講「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是當時的中國文化不需要」,這就從根上否定了「文化自信」。可見,吳大教授否定「四大發明」是科學,其思想正是中國學術界當前混亂的表現,我們學術界應該為之反省吧!

(2019年8月27日寫於蕪湖國信大酒店,9月3日改於北京。)

【附錄1】

文/玉濁清: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清華教授吳國盛作解答: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科學這個詞彙在如今的社會已經十分的普及,幾乎人盡皆知,同時科學這個詞彙又非常的神聖,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研究科學的領域當中,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也有著諸多的成就和認知,在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是否早就有了所謂的科學呢? 對於這個問題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清華教授卻和我們的意見不同,這位教授就是吳國盛,他表示中國古代並沒有科學,四大方面都不屬於科學範圍之內,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吳國勝認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中國古代似乎是真的不具備所謂的科學,曾經還有不少著名文學人物,也寫到過「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科學」類似的話題。說到這又有人疑惑了,中國的四大發明,難道也不屬於所謂的科學領域嗎? 這位教授覺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將科學與科技分開,甚至還將其混為一談,有很多的科學史家也不能夠將二者完全的分開,甚至不願意將二者分開。另外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承,並非一部分人了解科學就讓全國去進行學習,而文化不同罷了,比如說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曾經學過幾何學,並且十分的熱衷於這個領域,然而他並沒有讓整個國家都學習西方的文學以及科學,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文化問題,中國有中國的作派,西方有西方的作派,每一種做法都有意義,中國古代沒有科學,並不是我們中國人那個時候沒有能力,反而是當時的中國文化不需要。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也不得不進行,對科學意義的了解,科學本來就是一個理論體系,中國古代的思想本來就比較傳統,在中國人的眼中看來,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是具有一定情懷和感染力的,也就是古人們常說的天地人合一,而並非是如今人們常掛在嘴邊的科學,畢竟中國是一個史學大國,在當時也認為科學是博物學,因此我們中國大多都是自然哲學,也是自然志!


【附錄2】

清華教授:中國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2019-08-27 14:20) 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接受「人文清華講壇」獨家專訪時指出:世界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其實是個假問題,關鍵在於科學與技術的區別,中國古代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中國古代技術發達,「在運用自然知識造福於人類生活這方面,遠遠走在世界前面」,但不是科學發達。 吳國盛教授同時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技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曾任第七、八屆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代表作《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歷程》《時間的觀念》《希臘空間概念》《技術哲學講演錄》等。 吳國盛教授強調,科學的精神源於古希臘求真求知的人文精神,而「近代科學的出現,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社會思潮的一部分,包括基督教本身的思想運動、資本主義的萌芽、中世紀的技術革命,以及後面出現的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一大堆事情攪在一起的。」 而中國的歷史背景跟西方差別很大,從開始的時候就缺乏科學的基因。比如說,中國文化中缺乏「自然」的概念。現代漢語中的「自然」是近代從日語引進的,與古代漢語中的「自然」完全不同。老子的『自然』是個形容詞詞組,『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說的是道追隨自己。希臘人的自然指的一個自足、自主的事物領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世界」,而科學就是研究這種事物的內在邏輯。 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天人感應,天地人三才相通,不認可希臘意義上的「自然」,不承認事物有獨立不依的「自己」,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現希臘意義上的科學。 中華農耕文明孕育下的血緣文化秩序,意味著中國在文化基底上更強調仁愛禮儀,學以致用,包括應用為禮學的古代天文學,注重實操的地動儀等技術發明,均是中國古代的應用型智慧。 也正是因為重視技術應用,中國傳統上忽視研究知識本身,「不能為天下蒼生謀太平謀福利,那學知識有什麼用,他(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是沒法理解希臘科學傳統,就是為了理解世界、理解知識」。而這樣就失去了「近觀取其質」的視角,缺少純粹的研究世界的客觀方式。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是從文化根基深處奠定的。但是這個事情不會影響中國人跟天地打交道,你還是打交道。你打交道的技術對你生活有促進,但是那個事情跟我們所說的科學發展不是一回事」,吳國盛教授如是說道。


(作者系國家民航局適航司無人機適航法規專項工作組專家,國家工信部信軟司工業網際網路入庫評審專家。來源:崑崙策網【原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rS_OW0BJleJMoPMEdX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