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情況日益好轉
但我們依然不能鬆懈
值得警惕的是
近期,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全球形勢不容樂觀
小編梳理了一些
關於新冠肺炎的知識要點
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堅決打贏防控戰」系列微宣講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的臨床表現
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乏力、乾咳為主,並逐漸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表現為急性呼吸道窘迫綜合徵、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
如果出現早期臨床表現,是否意味著自己被感染了?什麼情況下需要就醫?
如出現發熱、乏力、乾咳等表現,並不意味這已經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現發熱(腋下體溫≥37.3℃)、咳嗽、氣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且有武漢旅行或接觸史,或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的發熱伴呼吸道症狀的患者,或出現小範圍聚集性發病,應到當地指定醫療機構進行排查、診治。就醫時,應如實詳細講述患病情況和就醫過程,尤其是應告知醫生近期的武漢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觸史、動物接觸史等。特別應注意的是,診療過程中應全程佩戴外科口罩,以保護自己和他人。
什麼是密切接觸者?
與發病病例(疑似和確診病例)有如下接觸情形之一者屬於密切接觸者;
(1)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2)診療、護理、探視病例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護人員;
(4)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
(5)現場調查人員調查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為什麼密切接觸者要醫學觀察14天?
目前對密切接觸者採取較為嚴格的醫學觀察等預防性公共衛生措施十分必要,這是一種對公眾健康安全負責的態度,也是國際社會通行的做法。參考其他冠狀病毒所致疾病潛伏期、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病例相關信息和當前防控實際,將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定為14天,並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居家醫學觀察。
公眾如何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1)保持手衛生。咳嗽、飯前便後、接觸或處理動物排泄物後,要用流水和肥皂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2)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避免到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眾場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時請佩戴口罩。咳嗽和打噴嚏時使用紙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飛沫傳播。
(3)醫院就診或陪護就醫時,一定要佩戴好合適的口罩。
(4)良好的安全飲食習慣,處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開,做飯時徹底煮熟肉類和蛋類。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被納入乙類傳染病,為什麼要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根據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特徵等特點的認識及對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是出於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考慮。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是新發現的病原,傳播力和毒力還需要進一步觀察。而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以呼吸道傳播為主的傳染病,採取病人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隔離醫學觀察等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有利於迅速有效控制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