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法源寺見證了哪些歷史事件

2021-06-18     勇哥讀史

原標題: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法源寺見證了哪些歷史事件

很多人聽說北京法源寺的名字,是從李敖的小說《北京法源寺》。在這部小說里,著名變法維新人物梁啟超、譚嗣同曾經遊覽過法源寺,並在這裡見面,討論了一番佛法和時事。臨別時,梁啟超還請譚嗣同到京城八大飯館之一的廣和居吃飯。

譚嗣同出生於宣武門外的爛縵胡同,戊戌變法前夕進京時又居住在半截胡同的瀏陽會館。爛縵胡同和半截胡同都毗鄰法源寺。因此,不管是少年時候的譚嗣同,還是青年時候的譚嗣同,都有可能信步來到法源寺遊玩。

法源寺位於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西磚胡同西側。這是一座古老的寺廟。它的歷史甚至超過了北京城的歷史。法源寺始建於645年(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而北京城的前身元大都,最早在1267年(元朝至元四年)才開始營建。法源寺比北京城早了600多年。

修建法源寺的人,是唐太宗李世民。

645年2月,李世民親自率領大軍從洛陽出發,遠征高句麗。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唐朝軍隊多次取得勝利。可是,由於戰事拖得太久,戰線拉得太長。轉眼到了冬季,高句麗氣候變得異常寒冷。唐朝軍隊難以適應當地氣候,再加上糧草難以為繼,只好班師回朝。

李世民回師途中經過幽州時,下令在幽州東南部修建一座寺廟,哀悼陣亡將士。寺廟賜名為「憫忠寺」。不過,4後的649年,李世民病逝時,這座寺廟還沒有修建完工。直到696年,憫忠寺才修建完成。

憫忠寺斷斷續續修建了幾十年,規模很大。在憫忠寺里有一座憫忠閣,供奉著捐軀將士們的牌位。《天府廣記》卷38記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由此可以想像憫忠寺的雄壯巍峨。

1400多年來,憫忠寺經歷了無數風吹雨打,見證了眾多歷史事件,被譽為「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

唐朝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軍隊占領了憫忠寺,將之改名為「順天寺」,並在寺內建了一座無垢凈光寶塔。無垢凈光寶塔裡面有一塊碑文,是唐朝著名書法家蘇靈芝撰寫的。這幅碑文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中國古代唯一從左至右書寫的碑文。

1057年,幽州一帶發生地震,憫忠寺被摧毀。1070年,遼國人將憫忠寺在原址修復,改稱為「大憫忠寺」。

1127年,金軍大舉南下,攻陷了北宋都城開封,將宋徽宗趙構和宋欽宗趙桓押送到北方,拘禁了20多年。1153年,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後,將宋欽宗關押在大憫忠寺里,住了好幾年,直至病逝。

1289年,抗擊元朝軍隊的南宋謝枋得被俘獲到元大都,囚禁在大憫忠寺里。謝枋得看見牆壁間有一塊曹娥碑,哭泣說:「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隨後謝枋得絕食5天,為國盡節。

1341年早春,元朝著名詩人張翥來到大憫忠寺參觀,登上了憫忠閣,感懷之餘,寫下一首七律《辛巳二月朔登憫忠閣》:「百級危梯溯碧空,憑闌浩浩納長風。金銀宮闕諸天上,錦繡山川一氣中。事往前朝僧自老,魂來滄海鬼猶雄。只憐春色城南苑,寂寞餘花落舊紅。」

1630年,著名抗清名將袁崇煥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刑場就在離大憫忠寺不遠處的菜市口。袁崇煥死後,無人敢為他收斂屍骨。這時候,袁崇煥身邊一個姓余的僕人冒著生命危險站出來,將他的屍骸偷出來,藏在大憫忠寺里。等風聲過後,姓余的僕人才將袁崇煥悄然安葬。

清朝雍正年間,由於大憫忠寺年久失修,清廷撥款進行重修。重修後,大憫忠寺被改名為「法源寺」——這就是今天的名字。

清朝末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了著名的戊戌變法。然而,戊戌變法只進行了100天就宣告失敗。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清廷殺害於菜市口刑場。他們的遺體也一度被藏在法源寺,然後才被分別安葬。

1400多年來,法源寺不但成為了京城的一座地理坐標,更是一座文化坐標。無數文化名人來過法源寺,留下大量人文遺蹟。2001年,法源寺成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h472610379_12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