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東城區,有一條非常有名的胡同,叫東交民巷。東交民巷全長1552米,是老北京最長的胡同之一。在清朝晚期,東交民巷的名字被頻繁提起。作為使館區,東交民巷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眾多歷史事件。
其實,東交民巷最初是一條售賣糧食的胡同。
元朝時期,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都已經建成了,而且是連在一起。只不過,那時候名字叫「江米巷」。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
1293年,在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的主持下,通惠河修建竣工。通惠河連通了京杭大運河。此後,從南方一帶運來的漕運米糧,就可以通過京杭大運河、通惠河運送到京城,供京城官民使用。許多糧商用船隻將南方的糧食運到京城販賣,船隻停靠在船板胡同一帶,糧食卸下來就地販賣。久而久之,就在今天東交民巷、西交民巷形成了糧食買賣一條街。
那時候,人們將從江浙一帶運來的大米叫「江米」,這條街也被稱為了「江米巷」。
明朝時期,朝廷在正陽門和大明門之間修建了一條寬闊的街道,人們稱為「棋盤街」。棋盤街恰好將江米巷從中間截斷,變成了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
在明朝,由於通惠河屢遭淤塞,逐漸失去了通航作用,江米巷不再是糧食買賣一條街了。朝廷將禮部、鴻臚寺、會同館遷移到江米巷。會同館是接待外來各國賓客的機構,但江米巷的會同館只負責接待安南、蒙古、朝鮮、緬甸使臣,人們便稱之為「四夷館」。到了清朝時期,「四夷館」被改名為「四譯館」。
總之,江米巷從一條買賣糧食的胡同,變成了外來使臣絡繹不絕的地方。人們根據「江米巷」的諧音,改為「交民巷」。東邊的為東交民巷,西邊的為西交民巷。
清朝時期,東交民巷變得熱鬧起來。東交民巷靠近皇城,包括吏部、戶部、禮部、宗人府在內的「五部六府」都在東交民巷辦公。達官貴人也在這裡修建府邸,如淳親王府、廉親王府、裕親王府、安郡王府四大王府。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清軍一敗塗地。英法聯軍還攻入了京城,放火燒掉了圓明園。1860年,清廷與英國、法國、美國、俄國簽訂《天津條約》,允許四國在京城派駐公使。經過一番選擇,英國、法國、美國、俄國都在東交民巷尋找了一個地方,設立使館。
其中,英國使館設立在淳親王府,法國使館設立在安郡王府,美國使館設立在一個美國人修建的私宅里,俄國使館設立在御河橋西的一座教堂里。
1900年,發生了著名的八國聯軍侵華事件。6月20日,慈禧太后一聲令下,清軍和義和團聯手進攻位於東交民巷的使館區。因為清廷對使館區採取「明攻暗保」的策略,導致清軍和義和團的攻擊屢次受挫,最終宣告失敗。
當時京城裡流傳著一段民諺:「吃面不擱醬,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擱鹵,炮打英國府。吃面不擱醋,炮打西什庫。」反映的正是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1901年,直隸總督李鴻章與西方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賠償4.5億兩白銀(分30年付款,本息9.8億兩白銀)。《辛丑條約》第七款規定:「大清國國家允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並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人,概不准在界內居住。亦可由行防守。」由此,西方各國以東交民巷為核心,設立了一個龐大的使館區。使館區北到東長安街,南起東城根,西至東交民巷西口,東到崇文門大街,面積是原來使館區的20倍。
《辛丑條約》第七款還規定「中國國家應允諸國分應自主,常留兵隊分保使館」。西方各國隨即根據這一規定,在東交民巷大興土木,建造兵營,並在整個使館區四周建起了一排高約6米的圍牆,圍牆上建有8座碉堡,並設鐵門,派駐軍隊防守,不允許中國官民進入,儼然「國中之國」。
如今,東交民巷早已不是使館區,而是一個有著各種風格建築的街區,裡面西洋小樓比肩而立,有美國、英國、日本等各國使館舊址,以及正金銀行、花旗銀行、東方匯理銀行等銀行舊址。
遊客來到這裡,可以一邊參觀西洋風格的建築外觀,一邊回顧那段不堪回首的近代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72582183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