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打開電腦就看到了這樣一個悲劇:
三個月大的嬰兒,因為「睡眠訓練法」,所謂的解鎖趴睡,窒息而亡。而這個孩子的媽媽,就在門外,迷信著微信群里的專家,不理會孩子的哭聲,只相信專家的訓練。
一個小生命,就這麼沒了。
雖然很心痛,但是依然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這件事,因為這是用生命敲響的警鐘。
(一)事件回顧
4月16日下午,一名新手媽媽在「某付費睡眠引導群」提問,稱小孩翻身趴著睡覺一直哭,想向群內的老師尋求幫助。
當天下午一點左右,開始對寶寶進行睡眠訓練,當時,寶寶正在側著身子睡。下午2點鐘,寶寶翻了個身,成了趴睡的姿勢,然後就開始大哭不止。寶寶的哭聲持續了十幾分鐘,在下午兩點十分的時候,寶寶的哭聲減弱,直至沒有了任何聲音。
而這整個過程中,她的媽媽就在門外,拿著手機,在微信群里和各個學員媽媽以及所謂的專家老師請教做法。
到底要不要進去看看?
要不要幫她翻回來?
直到孩子沒了聲音,媽媽還以為孩子成功「解鎖趴睡」(原諒我學識差,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詞,無法解釋,也不想尋找解釋)。
3月份,這位母親曾購買過一家叫「芝士小餛飩」的付費課程並加入該群。據了解,這家機構提出了一套寶寶睡眠理論,有訓練嬰兒獨立睡覺的「指導」。
4月19日,芝士小餛飩團隊發表聲明,稱網傳信息不實,孩子直接死因並非趴睡,早先購買的育兒諮詢服務已於3月31日停止,且與當事母親溝通過。
無論這個孩子直接死因到底是什麼,這個「睡眠訓練法」確實值得大家深思和辨別。
(二)睡眠訓練法
前幾年在我國傳播的「魔鬼式哭聲免疫法」,現在披上「睡眠訓練」的外衣,搖身一變成了所謂訓練孩子獨立入睡的「科學方法」。這是一種使孩子入睡的方法,做法是:如果孩子一放下就醒的話,就讓他醒,甚至讓他哭,結果他就學會了自我平靜的方法,並且不會認為睡覺總需要他人照顧。
十年前我看到了「哭聲免疫法」,看到很多媽媽嘗試並且分享到網上,有些羨慕,於是深入了解了一下,最終放棄了。一想到孩子在孤單和哭泣中自行入睡,心裡就揪得發疼。
這個方法最大的益處就是:解放媽媽。
而我願意花時間陪伴他,我不需要如此獲得自由的方法,於心不忍。
網上也有網友分享了自己參與過「睡眠訓練」,最終退出的心得。
我在搜索的時候,還發現了另外一種睡眠訓練法,叫「法伯法睡眠訓練法」。這種方法可以稱作是「哭聲免疫法」的柔和版。因為他們會進去拍一拍看一看,只是不斷拉長看望的時間間隔,以此循序漸進地達到讓孩子獨立睡覺的目的。
我想問:我們都沒有經過這些訓練,有誰不會獨立睡覺嗎?
一件水到渠成的事,非要這麼焦慮、這麼心急地去提前鍛鍊他們,就為了多兩年的自由時間,便如此對待一個活生生的渴望關注和陪伴的小生命嗎?
(三)睡眠訓練法,國外早已淘汰!
無論是「哭聲免疫法」還是披著各種外衣的「睡眠訓練法」,這些方法早已被國外育兒界淘汰。因為心理學已經有實驗證實,這些方法對孩子非常有害。而且,這些危害不是短暫的影響幾個月,而是危害孩子的一生。
無論是哭聲免疫法,還是睡眠訓練法,它們的核心都是「行為主義」。它的創始人是約翰·華生(1878-1958)。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他的:
約翰·華生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情緒條件作用和動物心理學。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主張研究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他還把行為主義研究方法應用到了動物研究、兒童教養和廣告方面。他在使心理學客觀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美國心理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行為主義的核心就是:父母對孩子要拋棄的情感因素,像訓練寵物一樣機械、模式化的用技巧來養育孩子。
他認為:「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他還說過:「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有這樣一個方法,能讓媽媽從哄孩子、抱孩子中解脫出來,而且還是一位特別有名的專家講的,擁有科學依據,所以,這樣的方法迅速風靡美國,並影響了很多美國孩子,同時還衍生出各種訓練方法。就連他自己的孩子也是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被訓練著成長。
四)行為主義專家鼻祖華生,沒養好自己的孩子!
那麼著名的學者,研發出那麼高深的育兒理論。我這個普通媽媽,沒有太深的學術基礎,更沒有水平去評判這些方法到底好或不好。
但是,當我看到華生的幾個孩子發展的狀態之後,我瞬間對這些方法敬而遠之。
約翰·華生的孩子是用這樣的養育方式養大的,他的三個孩子都有一個悲慘的人生:
- 他的大兒子雷納曾多次自殺,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
- 他的女兒也曾多次自殺,在他外孫女Mariette記憶中,媽媽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這樣的媽媽把悲劇帶給了更下一代,Mariette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 而他的另一個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才能生活。
美國的教育走到今天,出現了很多更為人性化的育兒理論,比如「正面管教」,提倡的是和善而堅定,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連結。
可是,由華生這套行為主義衍生出的已被美國摒棄的育兒理論,卻在中國找到了新的市場,可悲可嘆。
(五)養育孩子,沒有捷徑!唯有「用心去愛」。
心理學上有個常識,那就是:嬰兒6個月前,是跟媽媽的共生期。
這個時候,沒有「嬰兒」一說,只有「母嬰」,嬰兒分不清媽媽和自己,在嬰兒心中,他/她和媽媽是一體的。在這個時期,強行把嬰兒跟母親分開,進行睡眠訓練,是非常殘酷的。
這種行為就相當於你把他獨自一個人扔在了一個無人世界,讓他自生自滅。他的內心是恐懼而孤獨的,他會承受著巨大的煎熬。大哭大鬧,就是他在向我們呼喚愛,呼喚陪伴。
如果我們不去回應,放任他持續哭鬧,那麼嬰兒最終只能進入一種絕望的、麻木的、無力的低能量狀態。這種狀態下入睡,對孩子的身心傷害都非常大。雖然孩子最終真的實現了獨立入睡,給了媽媽們大把的自由時間,但是他心靈深處的傷害,只有長大以後才能越來越顯現。
到那時,什麼都晚了。
如果孩子的一生毀了,那麼,讓孩子獨自入睡換來的那兩年自由時間,還能算得了什麼呢?
無論是專家,還是「磚家」,都不要去迷信,不要去神化。沒人任何人能代替你做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真實感受面前,沒有什麼理論比孩子更重要。
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
連流傳多年的書籍,都不要盡信。何況一個來路不明的「磚家」?
我理解新手媽媽的辛苦,也理解她們想輕鬆一些的想法,更理解她們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期盼。因為,這些想法,我也都有過。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暫時的辛苦,就去毀掉孩子對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一個孩子,只有小的時候,被父母關愛著,陪伴著,遇到問題能感受到有份支持的力量在他身後,他才能擁有充分的安全感,也正是這最初的安全感,才能形成後來的自信、勇氣、陽光、感恩等品質。
安全感,是孩子力量的來源,也是幸福的源泉。
養育孩子,不是生產工具,任何「標準化」的育兒方法(不是學習具體知識),都是不可取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孩子時刻都在變化,都在成長。孩子今天和昨天的想法可能不同,去年好用的溝通方式,今年也許就沒效果了……
我們要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我們可以在此前提下引導孩子,給出有效的指導和建議。但絕不可過分地揠苗助長,小心拔的力氣大了,連根拔出,生命力就沒了。
真心希望更多的人看到這篇文章,認清「睡眠訓練」的真面目,不要再想著偷奸取巧,不要妄想走捷徑。育兒路上,唯有「用心去愛」,保持與孩子的情感連結,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支持和溫暖,才能培養出陽光自信的孩子,才有可能擁有幸福精彩的人生。
希望這個悲劇不再重現,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愛中快樂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U1_o3EBfwtFQPkdrqnX.html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庭教育講師。我的文字皆來源於我的學習、實踐和感悟,或有局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地參考。希望我們都能有終身學習的心態,成為更好的父母,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