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父母越想在衝突中贏了孩子,便越能激起孩子的反抗

2020-04-17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很多父母學習表達的藝術,學的多為怎麼遣詞造句,怎麼用更巧妙的手段,表達出合理的內容,讓孩子更願意聽自己的話。

但是,我想說,比起遣詞造句,「意願」更加重要!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意願」在溝通中起到90%的作用。如果沒有明確而有意識地聯結意願,即使是最有技巧地精心準備的表達,聽起來也都是空洞的或者有操控欲的。

一旦孩子在你的話里,聽出了你的「操控欲」,無論你的言語多麼巧妙優美,一定依然會收到孩子的牴觸或反抗。

(一)在育兒中,你的痛苦源自什麼?

去年,我接觸過很多的父母。找我來諮詢的人,多為在育兒中感受痛苦,痛苦到需要求助外界幫忙的程度。

我會問:你最大的痛苦是什麼?

大多數父母的回答都是:孩子太不聽話!讓他學習他偏玩,讓他睡覺他偏磨蹭……

我還會問:為什麼要讓孩子聽你的?

大多數父母的回答都是:因為我說的對啊!我在為他好。

可是,我覺得對,或者父母自己覺得對,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為當事人的孩子,這個事件中最重要的角色,為什麼不認為你說的對,為什麼不配合?

因為:

你沒走進他的心,你和他的情感是斷開的狀態。不通電,自然不工作。

(二)沒有「無衝突」的家庭,只有不會處理衝突的父母!

即使沒有孩子的家庭,伴侶之間也會有勺子碰鍋沿兒的時候。何況,與我們朝夕相處的是隨時都在成長和變化的孩子?

所以,這世上沒有「無衝突」的家庭,每個家庭都是喜怒哀樂俱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1)化解

有的父母,遇到衝突了,巧妙化解,幾分鐘彼此達成一致,恢復和諧。

這種狀態也是我在努力達成的狀態。

(2)放不下情緒,不依不饒

有的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了,即使孩子哭著和你道歉,卻依然不依不饒地嘮叨和指責,許久也過不去,非要把自己情緒都一股腦倒給孩子,倒完了才消氣了,然後再進入愧疚之中。

有一次在公交車上,一個三歲左右的男孩,媽媽上了公交車,小男孩爬著扶著上了公交車,抹著眼淚追著媽媽坐下,然後對媽媽說:「媽媽,我知道錯了。我都知道錯了,你別生氣了!」他媽媽扭頭看過去,怒道:「你知道錯了,我就不生氣了?怎麼這麼不懂事!」小男孩說:「媽媽,你別喊了。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了。」……

一個哭著道歉的孩子,一個不依不饒高喊的媽媽,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3)冷戰

孩子再大一些,有了自己的力量,還會和父母冷戰。

我身邊一個同事,就和我分享過他和媽媽,長達半年之久的冷戰經歷,每天同在一個屋檐下,就是彼此不說話。那時候他上高中。

冷戰的背後,多為絕望。看不到和父母聯結的可能,於是徹底關上那扇門。

(三)發生衝突時,問自己這個問題

發生衝突時,問自己:是想和孩子建立聯結,還是想證明自己正確?

這個問題,不但有助於我們冷靜下來,更有助於我們朝著「化解」那個目標前進。

當你意識不到你所有的努力都用來證明自己正確的時候,你的全副武裝,你的所有語言,給到孩子的,都是進攻,想攻破他,戰勝他,讓他臣服於你。

可是,孩子不是你的敵人。小一點的孩子,會迫於你的權威,暫且低頭,不去爭辯。可是大一些的孩子,不但會豎起盾牌抵抗你的進攻,而且還會向你拋出矛,反攻你。

我剛剛提到的那個和媽媽冷戰半年之久的同事,就明確地對我表達過:「為什麼我非要聽她的?小的時候對我非打即罵,現在還想控制我,我不想再忍了。那次冷戰以後,我媽媽果然不再強迫我了。但是直到現在,我依然和她沒有多少話。」

這件事中,沒有人勝利。這個媽媽和兒子,都不快樂。

如果父母非要和孩子爭個高下,每次衝突都試突贏了孩子,最終,父母都會失去孩子,甚至孩子也會失去自己。

用一個小事舉例說明「贏孩子」與「爭取聯結」的區別,以及不同的結果。

【孩子打碎了花瓶】

(1)

你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這花瓶很貴的!以後走路要注意,聽到沒?」(高高在上的批判)

孩子會認為:我做錯了,讓媽媽生氣了,我要聽媽媽話,不能再碰碎花瓶了。(害怕,自責)

(2)

可是,你若說:「孩子,碰碎花瓶你是不是很害怕?有沒有傷到你?來,媽媽看看。」(情感聯結)

孩子會認為:媽媽很愛我,我很感動。同時,我知道媽媽很喜歡這個花瓶,我打碎了她會心疼。我以後一定要小心一點。(幸福,自省)

這樣與孩子溝通,不但可以增進親子關係,讓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樣做,更利於孩子成長。

因為發自孩子內心深處的自省和反思,會更好更快地促進孩子的進步。

任何「發自內在驅動力」的改變,效果都要遠遠好於「被迫」的改變。

(四)花時間滋養你的意願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曾說過:

我渴望生命中的關愛,那種發自內心相互給予的心靈的交流。

這種渴望,每個人都有。因為,當有了發自內心相互給予的心靈交流之時,我們的內心就是充盈的、柔軟的、溫暖的。如此,我們才可以照亮身邊的人,給他們愛與聯結。

你想和孩子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是想給他們攻擊贏了他們,還是想給他們愛,建立親密的感情聯結?

下一次發生衝突了,你打算如何處理?

如果我們已經習慣了遇到問題,就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指責他,批判他。而此刻,我們認識到這樣是不對的,是需要調整的。那麼接下來,我們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要給自己多一些時間和精力,慢慢滋養我們的意願。將「想贏」,慢慢轉變為「聯結」。

每一次衝突,不要急於給出反應,停一下,想一想。

如果我們又不經大腦地喊出來了,又把孩子批了一頓,別著急悔恨或自責,無論你從何時意識到這一點,都不晚,都及時讓自己停下來。

問自己:此刻,我是想和孩子建立聯結,還是想證明自己正確?

我相信,沒有人非要在一個孩子面前爭個輸贏。畢竟,贏了也沒什麼可驕傲的。

除了積極地反思之外,還有一些方法有助於滋養我們的意願。

比如:

  • 在衝突的時刻,緊張的溝通中,做個深呼吸,靜下來傾聽自己的內心,體會自己的感受;
  • 走出去,在戶外,在大自然中放鬆自己;
  • 讀些自己喜歡的書;
  • 冥想;
  • 唱歌;
  • 畫畫……

這些方法,同時也能提升我們的正能量,讓我們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生活中。沒有一個人可以不輸入,就有持續的輸出。我們需要愛孩子,可是我們本身也需要愛。

最後,要記得:

每一次衝突,都是我們學習的一個機會。

如果衝突來了,我們不要沮喪,不要煩躁,用心接納,仔細思考,做出比昨天好一點點的反饋,一小步一小步地與孩子共同成長。

育兒即育己,即是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bbSiHEBrZ4kL1VijAN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