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可以過兩次,爆竹是竹子:關於春節,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2020-01-25     小燦親子教育

過年期間,很多孩子又開啟了「十萬個為什麼」模式

  • 「爆竹為什麼叫爆竹?又沒有柱子!」
  • 「只有過年才能拿壓歲錢嗎?」
  • 「春節一年只能過一次嗎?」
  • 「是不是只有中國才過春節?」
  • 「福字一定要倒過來貼嗎?」
  • ……

說實話,孩子問的這些問題,還真有些讓我們措手不及。很多關於春節的冷知識,我們都不知道,如何向孩子普及呢?

所以,我整理了有關春節的一些冷知識,供各位家長參考。

1. 最早的爆竹是動詞,是指燒爆竹子。

關於爆竹的最早記載,據說是在南朝梁代。當時的爆竹是動詞,是指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爆,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音,故稱「爆竹」。新年時,早上醒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後來,隨著火藥的出現,爆竹也演變出了新的形態。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燒後發出的動靜更響了,炮竹也稱「爆仗」。

而到了宋朝,民間出現了用紙筒和麻繩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的習俗,並且逐漸普遍化。

2. 春節可能過兩個,但我們等不到了。

我們知道有閏月,可你知道有閏正月、閏春節嗎?自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遙遠的2800年,閏正月只會出現6次。

這6次分別出現在1651年、2262年、2357年、2520年、2539年、2634年。也就是說,最近的一次閏春節,要等到2262年。

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來看,就算是今年出生的孩子,也不可能活到二百多歲,去過兩次春節了。

3. 「春節」以前不是節日,而是特指節氣

在咱們中國的歷史上,「春節」一詞以前並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到南北朝時,「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

二十四節氣,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孩子可能還會對《二十四節氣歌》倒背如流: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4. 壓歲錢一開始不只是錢,更是辟邪物。

關於壓歲錢,有這樣一個傳說。據說,古代有一個小妖「祟」,喜歡在除夕夜摸孩子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出現高燒,並燒成傻子。

一開始,人們怕「祟」傷害孩子,就會整夜守在孩子身邊。後來,有一戶人家,在除夕夜包下八枚銅錢就放在孩子枕邊。結果,「祟」被金光射傷,逃跑了。

這件事傳開後,眾人紛紛效仿,用紅紙包上銅錢,或用紅繩拴住,放在孩子枕下,「祟」果然不敢出現了。因為「壓祟錢」中的「祟」與「歲」發音相同,又被稱為「壓歲錢」。

而現在,比起驅邪求祥,壓歲錢更多成了長輩給孩子的零花錢。

5. 春節不是中國特有,其他國家也有。

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將春節列為法定節日,我比較熟悉的是韓國,春節會放3天假,很多人會選擇回老家,一起過節。

除此以外,據說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模里西斯、緬甸、汶萊等國家,也會過春節。

另外,日本以前也有過春節,但是明治維新時,廢除了農曆制度,因而元旦成了他們的春節。

6. 春節以前不叫「春節」,而叫元旦。

正月初一,我們現在說是春節,在古代其實叫元旦。

在辛亥革命後,國內採用公曆(即我們常說的陽曆)記年,便把每年的1月1日稱為元旦,而將農曆(即我們常說的陰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想想看,如果當初沒有改稱呼,仍將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恐怕也能接受吧。

7. 「福」字不能隨便貼,該正該倒有說法。

小時候貼春聯時不懂事,全都隨心意,「福」字有正貼的,也有倒貼的。後來才知道,對於貼法,也是有講究的。

據說,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貼,因為其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是一家人的出入口,需要莊重對待,倒貼就過於兒戲了。

而對於水缸、垃圾桶、衣櫃等地方,則可以倒貼福字,寓意「福到了」。這樣,即使需要從垃圾桶里把東西倒出去,也不會影響福氣。

可以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希望。

這些冷知識是我今天才學到的,了解了這些知識,我就可以應對孩子們的提問了。想想,也覺得幸福。

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幾個呢?如果孩子也關心這些問題,可以講給孩子聽,也是促進親子關係、展示家長學識的好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VsK8G8BjYh_GJGVhrv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