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特殊的春節假期里,作為家長,都面臨著同一個現實問題:不得不和孩子宅在家裡。
如果只是在家裡待上一兩天,大人和孩子都能接受。可如果一直出不了門,別說孩子了,大人也會變得比較煩躁。
尤其是當孩子不理解,自己為什麼不能出去玩,因而哭鬧不已時,如何和孩子解釋疫情,也成了一個比較難的問題。
有些家長認為,這有什麼難的?直接和孩子說:「現在有病毒肺炎,出去容易傳染,所以不能出去玩。」
有些家長更省事,認為新聞報道會比自己講述得更客觀、更全面,便直接讓孩子看新聞,從新聞中了解發生了什麼。
可是,這樣做容易產生兩個問題:一是語言理解難度大,孩子不一定能了解「病毒肺炎」是怎麼回事;二是嚴肅的新聞畫面,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所以,我們要對這個事情重視起來。
首先,在和孩子溝通前,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情感,避免傳遞焦慮情緒。
孩子有一種本能,就是能從家長日常的言行舉止中,推測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也是一種理解和解釋他人與社會的能力。
當平時能出去玩,而過年期間只能待在家裡時,孩子就會覺得很難理解。此時,他就會利用大人的表情、情緒、反應等來推測,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然,以孩子的認知水平來說,肯定理解不了。但是,如果他看到或者感到父母非常焦慮不安,那麼孩子也會感到非常焦慮。
所以,在面對孩子時,不要因為疫情而顯得過於焦慮,又或者過於小心。而是要儘可能地讓孩子感受到平靜、可信、充滿希望,這樣才會給孩子帶來正面影響。
其次,在和孩子解釋疫情問題時,要注意少、短、真原則。
由於孩子的大腦發育不成熟,導致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因而無法形成符合現實的概念。
所以,我們需要和孩子交流,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所謂少、短、真原則,是指要儘可能的注意用語和態度,保證孩子能聽懂而不害怕。
少,是指不把前因後果等所有的細節全部和孩子講清楚,只要回答孩子關心的內容就可以了。
比如,當孩子問為什麼不能出門,而且出門還要戴口罩時,就可以簡單回答,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對一個壞東西進入身體,大家把這個壞東西稱為病毒。
說到這裡,就可以戛然而止,然後根據孩子的反應,再給孩子具體解釋。總之,就是孩子問什麼答什麼就可以了。
短,是指簡短。給孩子解釋一些概念時,要用簡短、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如果是用長篇大論或者是比較晦澀的語言,孩子根本聽不懂。
有時候,我們覺得是簡單語言,可能在孩子聽來就像是天書。
「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新發現的病毒,人感染了冠狀病毒後,身體就會出現各種症狀,比如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嚴重的話,還會引起肺炎、腎衰竭、死亡。」
是的,我們很容易理解這些話,可是孩子呢?可能根本無法理解。
真,是指和孩子溝通時的態度要真誠,語言要真實。不論是為了嚇唬孩子,不讓孩子出去,故意說出特別嚴重的話;還是為了不傷害孩子的心理,故意輕描淡寫,都是不合適的。
如,「你不能出去,出去就會被感染,就會被醫院隔離,見不到爸爸媽媽了」,這類話就是嚇唬孩子。
而口裡說著:「沒什麼事情,過幾天就可以出去了,不用擔心。」可卻一副特別憂慮的樣子,孩子肯定也不會相信。
最後,用具體可見的東西、講故事或做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
當孩子表現出疑問時,我們可以主動開口,說出孩子的疑問:
「寶貝,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我們現在每天都在家裡玩,不出門了。而爸爸媽媽出門時,也會戴上口罩。因為我們要防止一個壞東西進到我們身體內,這個壞東西就叫病毒。」
同時,還可以畫一個或者在網上找一個圖片,讓孩子心中有一個比較具體的形象,方便他理解病毒。
如果這樣的回答仍然滿足不了孩子的好奇心,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解釋。我們可以說:
- 「在我們的身體里,有很多的好細胞,它們一起工作,相互配合,讓我們每天都健健康康的,是不是很好呀?」
- 「可是,如果我們沒有保護好自己,讓壞東西進入到身體里,它就會讓我們的好細胞生病,無法工作,導致我們也會生病,特別難受。」
- 「所以,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要避免和那些壞東西——也就是病毒接觸,而待在家裡,就是非常安全的做法。」
關於病毒如何進入體內的疑問,我們可以這樣說:
「病毒非常小,我們用眼睛是看不到的,這些病毒本來在動物身上,後來不小心傳到了人的身上。所以,為了防止進一步傳播,我們需要戴口罩,這樣壞東西就沒有辦法進入我們的身體了。」
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拿出口罩為孩子做示範,教孩子戴口罩的正確方法。
如果孩子問,我們什麼時候能打敗病毒,出去玩,我們可以說:
「要打敗病毒,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而能做到這些的,就是醫生和研究人員。現在,他們每天都在忙著打敗壞東西,消滅病毒。但是這個壞東西非常頑強,所以他們需要一些時間。」
「在他們把這些病毒都消滅前,如果我們能儘量少出門,或者出門戴口罩,就能避免生病,不給他們添麻煩。」
當然,每個孩子好奇的問題是不同的,而溝通習慣也各不相同。所以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需要,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語言進行解釋。
這次突然襲來的疫情,讓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感受到了一些壓力。真心希望,我們能夠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和孩子進行更多親子溝通交流,好好陪伴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meCAXABjYh_GJGVzD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