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14小時奔襲72.5公里,這不是散步,而是殘酷的戰爭

2020-06-12     熊熊講武

原標題:志願軍14小時奔襲72.5公里,這不是散步,而是殘酷的戰爭

我們每個人在看待一些事情的時候都會在自身的價值觀、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下進行思考,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

當然,每個人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不一樣。有時候就會對一些事情的判斷出現錯誤理解,進而形成的觀點也就比較偏頗一些。

為什麼說到這些呢?因為最近寫到了1950年志願軍奔襲三所里的穿插作戰,在這場戰鬥中整個113師在14小時內攻擊前進了72.5公里,創造了輕步兵攻擊的記錄。

有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14小時前進了72.5公里,平均每個小時就是10華里多一點,正常的成年人一小時內走這些距離都不是問題,既然是訓練有素的軍隊,那麼這有什麼稀奇的?

這種將自己的這種生活經驗帶入到軍隊真實作戰環境下的情況,在網絡上也是非常普遍的。比如談到輕兵器時,往往評論區就很熱鬧,這主要是因為大家在射擊類遊戲中的體驗較多,故而有更多的「發言權」。

可是,我們在代入自身經驗的時候,也應該考慮下真實的作戰環境、真實的軍隊與我們在跑道上跑步、公園中散步時所面臨情況的不同。

從我們個人角度出發,1小時內走10里地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但如果不是特殊鍛鍊過的話,絕大多數人是不可能連續在14個小時內走上72.5公里的——這個距離相當於從北京市中心走到廊坊市中心,還要再往外走上20公里。

而且我們應該注意的是,113師的這個突擊距離是直線距離,而當地是山地地形條件,也就是說其實際的行軍路程比72.5公里還要多。

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1名成年人在14個小時內要走72.5公里直線距離的山路,還會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要知道,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的鍛鍊都是選擇在平整的跑道上,而專門選擇崎嶇的山地地形進行鍛鍊的還是少數。

而且,大家平時走路也好,鍛鍊也罷,正常情況下是不負重的。而志願軍是作戰部隊,不負重那是不可能的。

當時志願軍步槍兵全身裝備有:

栽絨帽、棉服(有的有防雪斗篷)、棉被背包(背包後插1雙鞋及1支小鍬或小鎬)、脖子上扎白毛巾;自己帶1支步槍、100發左右的步槍彈、4枚手榴彈,幫機槍兵和炮兵背部分子彈及迫擊炮彈;另外還要帶1周的口糧、軍用水壺等,全套下來的負重有五六十斤之多。

為了輕裝前進,113師命令將背包等物資集中管理,戰士們儘可能多帶彈藥,同時帶足口糧。普通步兵負重雖然減輕些,但也有限。而機槍兵、迫擊炮手的負重不可能減輕,這是當時志願軍最可靠的火力支援,其單兵負重多的可能有六七十斤。

如當時的炮兵,雖然有騾馬和大車,但為了能及時趕上部隊的作戰,選擇了將火炮拆解,人力扛送的方式,炮彈也由戰士們背著前進。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地形陡峭,騾馬和大車一時難以通行;另一方面主要是夜晚進軍,騾馬未必比人更快,畢竟騾馬不是人,不會有那種完成任務的急迫感。

但這麼做其實是在玩命,113師有8名戰士就是因為負重急行軍而休克,有的再也沒能睜開眼睛。

而且,113師的這場突擊作戰其實還有一個前提:他們並非是在齊裝滿員,精力充沛的情況下進行突擊的,而是剛剛打完仗的疲憊狀態。

38軍在第二次戰役中最初的任務是打開德川,殲滅在此的韓軍第7師團。

當時戰鬥剛剛結束,113師的官兵們剛打完這一仗,有的戰士們在吃飯,有的在休息。一般情況下大戰剛過,部隊要進行短時間的休整,補充缺額、糧食彈藥,士兵體力,但這時候命令來了。

由於形勢緊迫,113師立即命令部隊重新集結,留下了339團的2個營打掃戰場,全師以338團為首,337團居中,339團後衛的方式向前進軍。

由於形勢緊急,來不及等待後方的補充,於是以繳獲的韓軍武器彈藥就地補充部隊,使得不少部隊又美械化了起來。但武器彈藥儘可能補充了,任務卻是很艱巨的。

其需要經過的區域有:水底站、上新里、安山洞、松峴、龍水站、野青站、冷井站、新興站、慕聖站,然後才能抵達三所里,期間除了山地外,還要徒涉大同江,山間也有不少溪流阻隔。

而且這些區域是敵人的後方,是可能有敵情的,可不是背著裝備行軍就行了。而既然可能有敵情,那麼行軍隊列就要以戰鬥姿態進行。

113師的任務並不是與這些沿途可能遇到的敵軍作戰,而是儘可能抵達三所里,因此其制定了應對方略。

即敵兵力在1個連以下者,以尖兵連對付;敵兵在1個營左右的話,以前衛營應對;如敵兵力較大,則以前衛營拖住敵軍,掩護主力快速通過。

第一梯隊的338團前衛2營安排了2個尖兵連,遇敵阻擊時以第1尖兵連應對,第2尖兵連繼續向前開路;上級部隊也做好了雙套應對方案,同時副職幹部下沉一級指揮,主要火力加強到尖兵連、前衛營,以備隨時戰鬥。

1950年11月27日傍晚,113師開始奔襲行動,途中果然遇到一些小部隊攔阻,但由於有了應對準備,故而其未能遲滯113師的動作。

28日拂曉時,113師先頭部隊抵達了大同江邊,而偵察部隊報告江南岸可能有敵軍。

當時天已經開始發亮,而在白天會有美軍戰機不間斷飛行,大部隊一旦被發現就會招致轟炸,後果不敢設想。

113師緊急開會研究對策,有的意見認為,白天行軍容易暴露自己,另外戰士們極度疲憊,而且上級並沒有給具體抵達三所里的時間。

338團政委邢澤認為:不行!軍長命令我們必須迅速插到三所里,迅速就必須爭分奪秒!113師師長江潮、政委于海山、副師長劉海清等均支持338團政委意見,認為不管部隊有多疲勞,一定要爭分奪秒地抵達三所里。

而美軍飛機成片地在頭頂盤旋,113師認為這裡是敵人的後方,且敵機飛得很高,於是索性命令部隊去掉偽裝,假裝成韓軍南撤部隊,大搖大擺地向前行軍。

在這裡請注意兩點:

第一:志願軍戰士們不是不疲憊,當時已經是非常疲憊了,但為了完成任務,再累再困也要干,沒有頑強的意志是支撐不下去的;

第二:志願軍是來作戰的,不是在公園散步和跑步,稍有不慎就會招致飛機的密集轟炸,但指揮員能準確判斷形勢,大膽在白天行軍,這個思維和魄力可見一斑。

為了避免美軍截獲通訊,113師還採取了無線電靜默行軍,當然這麼搞也一度讓志司很著急,畢竟一個師的部隊突然「消失」了,誰也會著急的,而且是在那麼關鍵的戰役中。

所以說,113師的這個14小時攻擊前進72.5公里是來打仗來的,稍有不慎就是生死離別,這個跟大家散個步、跑個步的難度係數都不合適放在一個範圍比較。

如果我們以某個人1小時走10里路來對比說這次行動不值一提的話,那麼在高速上開車1小時也能跑出上百公里,按照這個道理來說,是不是說機械化部隊1小時推進上百公里也不值一提呢?

顯然是不能這麼比較的,因為性質完全不同。

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113師幾千名戰士是創造了奇蹟的,美軍肯定不相信,否則他們的飛機早就攻擊了。而且美軍還特別貼心地通知了三所里的韓軍治安隊,讓他們準備吃的給「潰退」下來的「國軍(韓軍也自稱國軍)」。

結果113師在28日晨成功抵達三所里以北高地展開兵力,其前衛營迅速殲滅了這裡的守軍。

當時,美軍騎兵第1師的部隊已經開始北援了,338團2營4連擊毀了美軍幾輛卡車後又與9連一同阻止美軍1個加強連北上。

而美軍撤下來的主力部隊此時也在南下,113師比對方只早到了5分鐘,但就是這5分鐘的時間能讓部隊提前占領了有利位置,殲滅了南撤的美韓軍一部,成功卡住了三所里。

113師抵達三所里,成功堵住美軍退路後,報告了志司自己的位置,彭總非常高興,命令113師堅決堵住美軍。113師在三所里阻住美軍後發現龍源里還有路可走,於是又分兵337團搶占龍源里,此時112師335團也在松骨峰、書堂站一線展開,幾個輕裝步兵團遂阻擊有空軍支援的美軍重裝部隊。

戰鬥是非常殘酷的,美軍不僅火力猛,而且才垂死關頭也敢於搏命,不少陣地都打出了白刃戰。但在志願軍的頑強抗擊下,美軍終究是沒能全身而退。

38軍副軍長江擁輝這樣回憶道當時的場景:

我站在高處,放眼南望,冷月寒星輝映的戰地,陣陣炸雷撕裂天空,「轟隆隆,轟隆隆」連綿不斷。幾十公里長的戰線上,成串成串的曳光彈、照明彈、信號彈在空中交織飛舞,炮彈的尖嘯,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發出的悶啞的爆炸聲,在峽谷中迴響不息。

敵我雙方在公路沿線犬牙交錯的激烈戰鬥,那是我從戎幾十年,從未見到過的雄偉、壯闊的場面。敵人遺棄的大炮、坦克、裝甲車和各種大小汽車,綿延逶迤,一眼望不到頭,到處是散落的文件、紙張、照片、炮彈、美軍軍旗、偽軍「八卦旗」以及其他軍用物資……

據戰後統計,第二次戰役西線作戰繳獲與擊毀各種炮500餘門,坦克100餘輛,汽車2000餘輛,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中將也在倉皇撤退途中遇車禍喪生。

而這次戰役戰果之所以這麼大,可以說與113師的穿插成功有很大關係,這是第二次戰役西線大勝的關鍵一環,否則美軍成功南撤的話,其主力輜重尚存,也不會直接退到了三八線以南,到時候仗可就更難打了。

彭總自然深知其中的關鍵所在,而因113師及其所在的38軍在第二次戰役中的出色表現,遂有了著名的三十八軍萬歲的評價。而113師自己也因此戰有了「飛虎」的綽號,1978年的三所里穿插迂迴戰鬥電影的名字就叫「飛虎」。

咱們回頭再說一小時走10里地的朋友,捫心自問自己要是在當年那種環境下,能成為這樣的「飛虎」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1UmqHIBiuFnsJQVtsZ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