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八路軍:步兵團平均彈藥量,不及日軍大隊十分之一

2020-06-18     熊熊講武

原標題:1940年的八路軍:步兵團平均彈藥量,不及日軍大隊十分之一

1940年百團大戰,大家都知道。據後來統計,這場戰役中共計有105個團參戰,故而遂有「百團大戰」之名。

不過大家應該知道,實際上在戰役籌劃時,本來是不計劃投入這麼多部隊的,戰役的規模也沒有設想的這麼大。

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部《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襲正太鐵路,要求「徹底破壞正太鐵路若干要隘,消滅部分敵人,拔除沿線若干據點,較長時間切斷正太線交通,打擊敵人的囚籠政策。」

同時要求在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沿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襲戰。

請注意,戰役的核心是在正太路展開破襲,消滅部分敵軍,其他方向只是配合作戰。

而當戰役真正開打的時候,各部主攻及策應作戰的兵力總數達到了105個團,華北八路軍除山東部隊外,幾乎全部參戰。

但是請注意,雖說是全部參戰,其中擔負主要進攻任務的依然是各軍區的主力團,或者是與主力團一同被編入主攻梯隊的新部隊。

之所以是這樣的安排也與當時八路軍的部隊發展有關係。

1937年底,八路軍總兵力擴充到了8萬人;1938年,八路軍總兵力為15.6萬人。這時期,八路軍擴充的部隊中,老紅軍成分是比較高的,部隊中武器彈藥也較為充實,故而戰鬥力和攻擊力很強。

到1939年,八路軍兵力擴充到了27萬人,到1940年時再增13萬,達到了40萬人。

較短時間內兵力數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各大戰略區中大多都是新部隊。這些新部隊雖然整編為團,但戰鬥骨幹尚且不多,很多並不能承擔主戰任務,而且其武器水平也不允許。

要知道1940年初,八路軍全部武器只有步馬槍90534支、手槍4957支、輕重機槍1590挺、自動步槍127支、手提機槍680挺、迫擊炮156門、平射炮9門、山炮38門。

當時八路軍總計約170個團的實力,平均每個團有馬步槍532支、手槍29支、輕重機槍9挺、手提機槍4挺、迫擊炮不到1門。

以日軍一個步兵大隊為例,其裝備有2門92式步兵炮、8到12挺重機槍、36挺輕機槍、36具擲彈筒、600多支步槍。

單從武器的數量上來看,八路軍的一個團就遠不如日軍一個步兵大隊;而從武器質量來說,日軍武器都是清一色的制式武器,性能有保證,八路軍則是雜式武器,其中不乏土造槍械,甚至是瞄準了反而打不準的情況。

朱老總和彭總的報告中稱:八路軍的輕武器「百分之八十使用過度,來複線已磨平,口徑已松,射擊已失效」,而「自動火器(輕重機槍)平均每連不及一挺」。

因此,八路軍一個團與日軍一個大隊的武器數量和質量都有巨大的差距。

而在武備方面,更令八路軍感到頭疼的是彈藥問題。

我們將全部步機槍彈藥都用於步槍上,平均每支步槍也不過19發子彈,若刨除了其中占相當比例的機槍彈,則每支步槍可能只有10發彈。

自動步槍每支則有145發彈、手提機槍彈每支有30發彈、手槍每支有23發彈、迫擊炮每門有3發彈、山炮每門有10發彈。

說難聽一點,就這些彈藥可能也就是正常情況下,一次實彈射擊所耗費的彈藥量。在全面抗戰之初的正面作戰中,國軍精銳中央軍一個師的彈藥量消耗基本就是這些。然而,當時八路軍170個團,合計相當於中央軍40個師兵力,其所有的彈藥數竟只與其一次戰役的彈藥消耗相當。

而即便是中央軍精銳,其彈藥消耗量也不如日軍,可想而知當時八路軍與日軍的火力投射量差距該有多大了。

以八路軍一個步兵團來說,平均每個團只有1萬餘發步機槍子彈,其他彈藥則可以忽略不計。

日軍步槍兵每人至少帶120發子彈,機槍每挺備彈則多至千發,其僅僅是一個步兵大隊可用的彈藥就在10萬發以上,是八路軍平均一個團的10倍以上。

如果考慮到雙方武器質量的差距、射手水平的差距,換句話說八路軍平均10個團的火力都無法壓制日軍一個步兵大隊。

所以,日軍以步兵大隊為一路對根據地進行掃蕩時(日軍掃蕩之兵通常為大隊編制半數到三分之二兵力,但會加強部分偽軍),八路軍必然要集中軍區級主力部隊,且在占據優勢地形情況下,才有對其進行圍殲的實力。

而在實際作戰中,因為圍殲日軍大隊級兵力把握不大,打消耗戰八路軍又耗不起。故而實際上打日軍的話,多會選擇中隊及之下的兵力。

當然,日軍中隊級兵力的彈藥量也與八路軍的團相當,故而實戰中想要殲滅日軍步兵中隊,在全面抗戰前期以老紅軍為主的部隊需要至少一個營,以老紅軍為主幹的部隊需要一個團,新部隊的話則需要更多團隊才有把握。

為什麼要強調不同性質的部隊呢?

我們前面為了讓大家好理解,是以平均數來計算每個團的武器彈藥數的。實際上,真正的裝備情況則比較複雜。

八路軍的團隊分為主力團和非主力團,主力團多是從老紅軍部隊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是八路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這些部隊的團營連長基本都是老紅軍,基層兵員中也有一部分是老兵,他們實戰經驗豐富,戰鬥熱情和技巧都很高。同時配備的武器裝備在八路軍中也是頂尖的,基本上每個步兵連會有3挺輕機槍,每個步兵營會有重機槍,團直屬部隊則有迫擊炮。

八路軍的主力團中,另有一部分是從地方游擊隊中改編而來的。這些部隊的兵員中,不少之前都曾當過兵,而且收集有不少武器,改編為主力部隊後,打幾仗作風便硬朗起來,成為主力部隊。

如百團大戰中的129師,雖然總計參戰的兵力有38個團(還有統計為46個團),但大家看看具體的參戰過程便會發現,主要的戰鬥基本都是其中部分團打的:

385旅769團、13團;386旅772團、16團;新10旅28團、30團;決死一縱隊25團、38團。

這些部隊大都參加了整個大戰的三個階段,而且大家注意的話會發現參加關家堖戰鬥的也是這些團。相對來說,冀南區部隊也不少,但作戰的殘酷程度和戰果也要少很多。

同樣,晉察冀參戰部隊也不少,不過主要的仗也是一些精銳團打的,如:1團、2團、3團、5團、6團、16團、19團等部。

如當時的5團,其老底子是原八路軍115師685團第6連,在1939年初成團的時候,兵力一度高達4000多人。經整編後全團編制有12個步兵連、3個營屬機槍連、4個團直屬連。

其在百團大戰娘子關戰鬥時,為救援被圍困的一個連,全團火力隊可集中6挺重機槍、18挺輕機槍和2門迫擊炮。而一般的部隊,是沒有這麼強陣容的。

當然了,即便是老5團這樣的部隊,其武器數也不及日軍一個步兵大隊。但八路軍像老5團這樣的部隊並不多,而日軍一個3聯隊師團就有9個步兵大隊,一個獨立混成旅團有5個步兵大隊,他們就分布於華北的城鎮中,還有城牆、碉堡等防禦工事。

所以當時的仗是不輕鬆的,每打下一個碉堡,一個據點,就不知道要倒下多少戰士,勝利就是一滴滴鮮血和一條條生命換來的。

同樣,部隊的戰鬥力也是一點點打出來的,1940年時105個參戰團中大部分還是新部隊,而經歷了之後更加殘酷的三年血戰後,到抗戰後期,都基本打成主力團隊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U1yVxXIBd4Bm1__Y3cB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