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戰勝影子,也就戰勝了自己
文/彭震
我問佛:「為什麼太陽西下,人的影子會變長?」
佛說:「影為陰,人為陽。光明與陰暗勢如水火,此消彼長。當光明消逝,陰暗就會瘋長。要讓光明住在心中,使陰暗無處躲藏。」
人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的內心可以擁有很多美德,同樣,也會有懶惰、嫉恨等負面情緒的存在。
心學大師王陽明在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依舊不忘告誡世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保持一顆光明的內心,不斷地向自己心中的影子發起挑戰,人生才能光明幸福。
01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影子。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實,在我們所能感知到的大腦意識裡面,有一個「潛意識」,一生之中如影隨形地陪伴著我們的一生。
這個潛意識,說得明白一點,就像自己的影子一樣,雖然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卻是真實地存在著。
這就像我們做夢的時候,那就是自己的潛意識在思考問題,並把這個問題反映到自己的夢境中了。
這種更深的意識存在,就是人的另一個自我,也就是「真正的自我」——我們暫且叫做影子。
我們只有真正為這個「影子」著想,為心中更為長遠的目標考慮,才能做到克服自己身上的不足,完善自我。
一個人要克服自己的影子是很難的。
布勃卡是前蘇聯撐杆跳高優秀運動員,比賽場上,當其他運動員都被淘汰之後,我們看到他一個人在比賽。
其實,他還有一個最強勁的對手,他在和他的影子比賽,就這樣,布勃卡一次次地打敗了影子,35次打破世界室內室撐杆跳高世界紀錄。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為「真我」著想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弱點。能夠克服自己的弱點,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從而成就人生中的事業。
這個真我,說白了,就是自己的影子。
王陽明能夠做到聖賢,跟布勃卡一樣,一次次地跟自己的影子決戰,最終,脫胎換骨,成為一代聖賢。
當然,王陽明和影子之間的戰鬥,比起布勃卡要難數百倍。
02
王陽明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王陽明最先想做聖賢的時候,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影子。
王陽明在18歲那年,碰到了老前輩婁諒,婁諒是一位大儒,聲名顯赫,修養功夫極深。
王陽明和婁諒一番交談之後,他感覺自己碰上了忘年交,當王陽明向婁諒請教聖人之道時,婁諒說,「聖人必可學而至!」
那一刻,王陽明有種觸電般的醒悟,他精神一振,渾身充滿了對美好前景的憧憬,仿佛領悟到了聖人們的要旨。
婁諒的一句「聖人必可學而至」的確給王陽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想想,聖人並非生來俱有,也是後天通過學習,孔子的學問,便是來自「不恥下問」和「三人行必有吾師」的長期積累。
當然,孔子大概能夠找到自己的影子。
「每日必三省吾身」,如此每日必「省」,想必就是在同自己的影子鬥爭,最終,孔子得道,成為一代聖賢。
從此,王陽明像換了一個人,因為他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遠大理想,於是,他發奮苦讀。
白天就讀四書五經準備考科舉,就算是學到了晚上,也不能讓時間白白流走,王陽明堅持對那些經史子集等著作,深入鑽研,廢寢忘食。
大概已經入迷的緣故,王陽明的學業水平突飛猛進,早已把眾人甩到了背後。
過去,王陽明也喜歡跟別人開個玩笑,以博得自己的愉悅感,自從跟婁諒一別,他突然感覺到,過去的自己竟然如此庸俗。
猛然間,王陽明似乎悟出了自己的影子,倘若放縱自己這樣下去,人生將永遠不會改變,而自己的遠大理想也將是一場空想。
03
和自己的影子合二為一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這裡的本性,大概就是自己的影子吧,而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乃至性格是長年累月養成的,其中的弱點,也是難以改變的。
在短的時間之內,王陽明每日必省吾身,像金蟬一樣,經歷了一次次蛻變,脫胎換骨,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弱點,終於使自己跟影子合二為了。
這期間,關鍵就在於他認識到了真正自我的力量,影子雖然不能進行思維,但它能與任何一個層次的思維結合。當它一旦與某個想法融合後,所發出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
世上有多少英雄豪傑,雖然英雄一生,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的影子,他們認識不到自己的影子的危害,最終,本性難移,走上了末路。
當年,韓信面對一個無賴,殺人,或是受辱,那一刻,韓信跟他的影子決鬥,最終,韓信選擇了後者,甘受胯下之辱。
韓信第一次跟他的影子決鬥,他贏了。
後來,他沒有跟自己的影子決鬥,變得驕傲自大,又不善於低頭,終究是得罪了劉邦,成了影子的陪葬品。
人生有三重境界:
一重境界,即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二重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三重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其實,說得也是人的脫胎換骨,人要達到這種境界,戰勝自己的影子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