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若安定,萬事從容

2019-07-22     國學生活官方號

在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人生快要結束的時候,他的弟子問自己的老師,還有什麼話想要交代。

王陽明坦然地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求」。

只要我們的心靈是安寧而光明的,人生中就能有更多的幸福等著大家。

誠然,時代在變遷,但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化,人心卻並沒有改變。

每當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生活處處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借鑑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幫助自己找到幸福。

1

回頭看內心

世事驚濤駭浪,心是定海神針

今天,我們似乎習慣了被自己的內心所困擾,外界的事物總是影響了我們內心的平靜。

以至於我們普遍覺得,良好的物質生活,無法帶來幸福的感受

其實,這並不是我們的內心不夠強大,而是我們在追逐功名外物的時候,迷失了本心。

王陽明的心學,要求我們修煉一顆不為外物所擾的本心,以面對這個充滿變故和挑戰的世界。

人生於天地之間,註定就要接受歷練和挑戰,就連聖人王陽明都不能例外。

他曾經連續考了兩次科舉,都以失敗告終、曾經被宦官劉瑾陷害差點丟了性命、也曾經在貧窮蠻荒的龍場謫居,受盡了苦難。

但是王陽明都能保持內心的安寧,從容處理自己的處境。

在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時,面對兇惡的敵人,王陽明所表現出的心不動的強大心理素質也讓他的學生望塵莫及。

這就是一個修心之人所具備的氣度和心態:臨危不懼,寵辱不禁。

王陽明曾說:

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

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

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依賴外物獲得的快樂是淺薄的,真正的快樂則是源自我們自己的內心。

許多信服王陽明心學的人,正是生活在這種高質量的快樂中找到了人生目標。

是的,在遙遠的明朝,我們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曾經是這麼充實,這麼富裕。

而在當下,我們的生活更多是被外物帶來的廉價快樂所充斥著。有人被金錢蒙蔽了雙眼,也有人因為一點名譽裹足不前。

面對這種困擾,也許我們正需要重拾古老的陽明心學,找回自己最初的本心。

請記住,除了我們自己,都沒有人有義務代替我們守護自己的本心。

當下,許多人為了金錢拼盡全力,卻無視了對自己心靈的修行,日復一日,任由焦慮占據了自己的內心。

而最好的救贖之道,就是把看向金錢等外物的目光收回,重新審視自己的心靈。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在名利場上奔波已久,快要失去自我的現代人,是時候找到自己定盤針了。

2

認定了就做自己

徐悲鴻先生曾經告誡我們:「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人心總是複雜的,最容易被大眾的意見影響,人云亦云,懷疑自我。在這個利益為先的時代,這種現象會更加普遍。

對於被同化這件事,相信每一個人,多少都會不安。我們追逐著物慾,跟隨著他人的口舌,似乎無暇顧及自己的內心。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傲骨,背叛了自己的內心,心中缺少做自己的勇氣和力量。

就像是王陽明曾對弟子說的:「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王陽明推崇的,是用自尊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

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想要做到致良知,最可靠的還是追隨內心的善念。

現在網上有一句話十分流行:「每個人,都有特立獨行的權力。」既不隨波逐流,又不心懷偏見的生活態度不再是「古怪」,而是一種智慧。

而王陽明的一生,也是特立獨行,敢於追求自我思想價值的一生。

在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的學問一統天下的時代,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學說,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對於這種學術界的新思想,人們當然是不能理解,驚訝之餘,更有人指責它是異端邪說。

王陽明這樣形容自己當時的處境:「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

前路一片迷茫,身後還有輿論的猛虎追趕,身邊都是懸崖峭壁,腳下也是荊棘密布。

一位新的思想家的出世,註定就是這樣艱難。

到了嘉靖元年,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有功,卻受到了他人的嫉妒,因此依然飽受大臣們的攻擊。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當年的進士考試中,有人在策問題中提到了心學,可見出題人是在暗中引導學術界攻擊王陽明,這樣的處境,的確很艱難。

即便周圍充滿了反對的聲音,王陽明在壓抑自我、反省己過之後,他依然堅持真理,相信自己的學說是正確的。

王陽明曾經說過:「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心學的一大真諦,就是尋找到自己心中力量的源泉,從而遵循自己的良知,做最真實的自己。

做真實的自己,並不是鼓勵人們我行我素、恣意妄為,而是堅持自己內心良知的一種骨氣。

這其中,既有當下人心理危機的成因,也有對治的藥方,心病還須心藥醫。

3

工作就是修行

不好好工作,也是自毀修行,背叛良知的表現

王陽明曾經這樣啟發一位官員:

心學不是懸空的,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是心學最終的目的和歸宿。我常說去事上磨練就是這樣道理。

想要斷好案,就要從斷案這件事上學習心學。

當你判案時,要保持一顆無善無惡的公正之心,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理而惱羞成怒,不能因為對方言語上的奉承而高興;

不能因為自己討厭對方就存心加重懲罰,不能因為同情對方的哀求而屈意寬容他,更不能因為自己公事纏身就草草結案。

如果拋開事物去修行,反而處處落空,得不到心學的真諦。

在我們普通人的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這兩者完全是被割裂開的。

工作是為了餬口,伴隨其中的也只有疲勞和乏味,充滿了世俗的煙火氣。

而修行則是高深玄妙的,讓人聯想到了深山古剎,

在我們的心目中,似乎修行就該找一個超脫俗世的地方,於是現代人喜歡去西藏等神秘的禁地。

即便條件不允許,最起碼也要緊閉家門而不出,做做瑜伽或是靜坐片刻。

然而這種修行方式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著相」了,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

他認為,工作和生活也是一種修行。工作的時候就全身心地將工作做到極致,這也是修心以尋求智慧的過程。

王陽明對「工作中修行」的解釋是:

「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無旁騖。

你在工作中的表現如何,良知輕而易舉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號稱吃透陽明心學的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說:「工作中修行是幫助我們提升心性和培養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專心致志地工作,本身就是用工作來磨練我們的心,從而提升我們的格局和層次。

工作中修行,就像是走路一樣,應該邊走邊認,邊問邊走,在路上體認良知,最後才能領悟良知的真諦,使自己的內心充滿光明。

一個人最大的無良就是不能盡職,因為它是對良知的背叛,同時也會讓我們的人生墜入低谷。

專心工作吧!我們可以在工作中收穫的不止是事業和金錢,更是心靈的充實。

4

人忙心不能忙

弱者做慾望的奴隸,強者做慾望的主人。

王陽明的弟子歐陽德曾經問過他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

在我們的生活中,想要時刻保持心神安寧是很難的。因為我們時常處在一個高度緊張的狀態,有事的時候固然忙,無事的時候也忙。

對此,我們又該當如何呢?

「忙」是一種現實的存在,事務繁雜,逼使著人投入其中,身體得不到休息,是一種忙;

而心煩意亂,時刻充滿各種雜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寧靜,也是一種忙。

王陽明是怎麼回答的呢?他說: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之中,我們的內心早已沒了主宰,方寸大亂。身體自然也會覺得很疲憊,總是得不到休息。

更令人揪心的是,有些人不知道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只能將這種身心俱疲的感受壓抑著,最終喪失了自我,也影響了健康。

從這段王陽明關於「忙」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物慾的膨脹。

物慾蒙蔽了我們的內心,使我們除去追逐慾望之外無所適從,自然更容易失去自我。

內心被太多的慾望填滿,我們便成為一個「逐物」之徒,每日都在物慾的操縱下生活。

為永遠填不滿的慾望所困,心自然就像處於無邊的擔憂和疲勞之中,很難找到快樂,也很難得到滿足。

只是得到了一點蠅頭小利,心中就萬分激動;失去了,又沮喪的難以附加。

誠然,我們認真生活努力工作,正是為了獲得利益,讓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加自在。

可是當我們錯把這些當做生活的全部時,自己也就成了一個物慾手中的玩物,何來自在一說?

完全擺脫物慾,自然是不現實的。沒有了慾望,人也就沒有了追求幸福的動力。

但是我們至少要給自己的心留下空間,要學會節制自己的慾望,成為內心慾望的主人。

日子過得簡單一些,我們所謂的「忙」當然也會減輕一些。

慾望就像是一個無底洞,是永遠也填不滿的。一個人如果成了慾望的奴隸,就算是把自己弄得很累,也很難有獲得感。

不僅如此,節制慾望還可以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本心,重新擁有身心的主宰。

掌握了這一技巧,即使是在繁重的壓力之下,我們也能更加冷靜、從容、高效地處理眼前的問題,做到忙而不亂。

最舒適的人生到底該是什麼樣的?我想,至少該是從容的。

不急不緩,氣定神閒,遇到再大的事情也能泰然處之,遇到再複雜的情況也能有條不紊。

用做事去修行,用良好的心境去生活,這就是從容的力量。

這一切看似是遙不可及的,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心態從容的秘訣也不過是三個字:心不動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保持此心不動呢?

這就要求我們收迴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喚醒內心的良知,跟隨良知的指引去行動。

心若安定,萬事從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b0jv2wBJleJMoPMqS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