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錦衣之下》出現的箜篌,看中國流傳千年箜篌文化的內涵

2020-03-01     小銀子壁紙

《錦衣之下》雖然作為一部懸疑探案劇是不夠燒腦的,但在道具上還是靠譜的。尤其陸繹大人和今夏彈的箜篌很有古典美!

說起箜篌,真是一種雅致又自帶仙氣的樂器,箜篌的聲音靈動、水潤,只一個弦音的撥動,便可知無可比擬的古典意境和韻味,讓人著迷。

今天,我們不妨來談一談箜篌的前世今生


1、箜篌的前生

中國是世界上音樂文化最早發達的國家,因而促進了樂器的產生。但要說世間形態最具仙氣的樂器,那箜篌當真是當仁不讓。

兒時我初知箜篌,應該是從語文課本上學到的漢樂府的《孔雀東南飛》那句:「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這說明箜篌已是當時女子十分喜愛的常習樂器 。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弦樂器又稱撥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

箜篌到唐代發展鼎盛,演奏技藝達到極高的水平。唐代國樂中代表少數民族的著名樂曲《高昌》和《龜茲》就是由箜篌主要演奏的,並東傳日本。

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

臥箜篌古琴、琵琶、古箏相類似,同屬品柱一類的彈撥樂器,在春秋戰國時的楚國就已出現,漢代被作為「華夏正聲」的代表樂器列入《清商樂》中。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封神書》中就有記載:「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說的就是臥箜篌。後來這種樂器傳到日本,被稱為「百濟琴」;傳到朝鮮半島,被稱為「玄琴」。

古畫中的臥箜篌

豎箜篌是古豎琴的一種,早在東漢之時豎箜篌就隨著「絲綢之路」上的商賈往來進入中國。《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又有唐代《通典》:「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

為避免與漢族的箜篌混同,稱豎頭箜篌,亦稱「臂箜篌」,或「胡箜篌」。後來臥箜篌逐漸失傳,人們就把胡箜篌直接叫做箜篌了,隋唐時期中國人對其進行改造創新,創造了新的具有華夏文明氣息的「唐箜篌」。

唐代宮廷曾出現一位箜篌聖手,他就是梨園弟子李憑,又稱李供奉。元和年間,詩人李賀聽完李憑的箜篌演奏之後,寫下了流芳百世的《李憑箜篌引》。於是生出那句:「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女媧鍊石補天處,識破天驚逗秋雨。」

豎箜篌也東傳日本,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至今還珍藏著唐代製作的一架漆箜篌和兩架螺鈿槽箜篌殘品,這是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可惜我國的明代以後失傳。

唐代的豎箜篌。

鳳首箜篌東晉初由印度經中亞傳入我國,因為形制似與臥箜篌相近,又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故也深受人們的喜愛。正如史書《新唐書》中所記載的「鳳首箜篌,有項如軫」一般。至今還在緬甸流傳,稱"桑高"或"彎琴",也叫作"緬甸豎琴"。

鳳首箜篌

不幸的是,以上這三種箜篌,都在明末清初時失傳了。

其實還有一種小箜篌,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角形箜篌。是豎箜篌之一種,屬於豎箜篌中的較小者。自東漢由波斯經西域傳入我國中原後,曾在歷代宮廷中應用,隋唐用於西涼樂、龜茲樂、疏勒樂、高麗樂和天竺樂中。歷史久遠,結構簡單,造型美觀,使用方便。後清代失傳。

於是,上世紀70年代末,就有學者依據典籍中的記載,並參考現代樂器的形制,仿製出「雙排弦壓顫箜篌」,而後又經進一步改進,「雁柱箜篌」誕生了。

在雁柱箜篌的基礎上,又設計製作出轉調箜篌,使其成為結構完善、造型優美、表現力強的樂器。

2、劇中箜篌的用途

箜篌自興起時,便以天籟之音深受人們喜愛。箜篌之美,在於演奏者與箜篌之音的相互交融,猶如一副絕美的古典名畫,在人們的心間留下了深刻的藝術體驗。

網劇《錦衣之下》中,出現了三次彈箜篌的場景,當然,這裡用的就是仿製出的現代箜篌啦。而箜篌的美,只聽一次便會愛上,這是一種猜不透的古典氣質讓人深深地著迷。

第一次是:嚴世蕃和陸繹在青樓妓館瀟湘閣相遇。嚴世蕃點名要找紅豆姑娘,拉著陸繹聽紅豆姑娘彈箜篌。

為拿到陸繹手上的圖紙,袁今夏潛入瀟湘閣。以輕紗遮面假扮成瀟湘閣的紅豆姑娘,彈奏箜篌曲目《桃夭》。

聽到這首曲子,陸繹無法不注意她。因為小時候,陸繹母親曾經彈過這首曲子。並且,母親告訴陸繹,《桃夭》是她師傅的作品,外界已經失傳。

對彈奏箜篌的袁今夏和同在聽曲的嚴世蕃來說,這首《桃夭》只是一首普通的曲子,但是對陸繹來說卻不是這樣,因為這首曲子代表著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而箜篌就是母親的象徵。

且今夏那時的女裝扮相,優雅美好的彈奏著箜篌,讓陸繹不由得想起來他已故的母親,因他的母親也是一位有才情即會彈箜篌的女子。

雖然在發現真相後,陸繹暗自嘀咕穆老收她為徒是在敗壞門風。但不得不承認,這種睹物思人的懷舊之情讓陸繹對今夏的印象有所改觀,而這也是促使陸繹對其產生好感的一大重要原因之一。

這首箜篌所奏的曲目《桃夭》,可以說堪稱兩人的定情曲目!

第二次是:陸繹和父親發生衝突後,獨自彈箜篌療傷。

都說箜篌是最具仙氣的樂器,真的是一點沒錯。看看這裡的陸繹,記得剛看的時候還沒get到男主的顏,到彈箜篌一襲白衣是突然就上頭了!這裡的陸繹白衣翩翩,撥弄著箜篌,遠遠的看著像一個仙人。

他在院子裡彈著箜篌,不經意地就想起了母親當年彈著箜篌,最後卻為了保護他從而死在自己眼前的情景。

《桃夭》這首曲子原是陸繹的母親所彈,這個場景此後也在陸繹的記憶里揮之不去,也是從母親死後,陸繹開始學會堅強,將所有的悲痛都封印在了染著母親血的那段琴弦上。


所以,典當行那次,如果不是嚴世蕃意外攪局的話,不管花多少錢,陸繹都會把那架箜篌拍下來。

第三次是:今夏在簪花大會上再彈《桃夭》

簪花大會是杭州本地的一個習俗,這個節日對於女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袁今夏和上官曦也去參加了。

而簪花大會上,所有女子都要進行才藝比試,今夏一曲箜篌驚艷四座。

自從遇到今夏,陸繹漸漸的發現自己對這個會彈《桃夭》的女孩上了心,但他又知道她的個性,為了不讓她知曉他看好她從而讓她可能會得意甚至沾沾自喜,於是賽後,陸大人悄悄告訴今夏,「唯有琴音,深入我心。」真是腹黑啊。


這三段場景中,箜篌不僅是樂器,還是助攻男女主感情升溫的道具,還象徵著陸繹對母親的想念之情,當然了,也是一道美麗的古典風景。

3、箜篌所代表的文化內涵與傳承意義所在

中國古箜篌始於秦漢,盛於隋唐,衰退於明清,流傳千年,絕響百年。

所幸有人熱愛它的人將它從歷史長河中撈了起來,每一架箜篌背後都飽含了熱愛華夏古典樂器的製作者的艱辛,每一個美麗精緻的紋案,都飽含了深刻的寓意和製作者的心愿。

而重生後的箜篌,以其動人的魅力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一如涅槃重生之後的鳳凰。現代新型箜篌是集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的可取之處融合製作而成,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

箜篌蘊含的文化內核,在歷史的更迭中歷久彌新、源遠流長。尤其是在漢唐,箜篌就像那個時代一樣,有著星光般的璀璨。其美麗典雅的外觀,有如天籟般的音色,演奏者高雅自如的姿態,無不令人流連忘返,為之而痴迷。

箜篌曲,私以為以「仙樂」呼之也不為過。記得著名的現代詩詩人席慕蓉曾寫過這樣一首現代詩,其中一段有寫到箜篌:

在那樣古老的歲月里

也曾有過同樣的故事

那彈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歲嗎

還是說 今夜的我

就是那個女子

多麼古典,多麼唯美的意境啊:箜篌有一種浪漫唯美的悲劇性情調,出乎天然,只見美麗的女子將箜篌相擁在懷,雙臂伸向絲弦兩側,隨著手臂和手指的協調律動,美妙的樂聲便迤麗而出,箜篌聲,帶著的是古典之雅致、鳳凰之氣象,也承載著青春的感想。以古代箜篌彈奏而出,更感一種淘洗身心的震撼之力。

《錦衣之下》劇中彈奏箜篌不僅是對自己才藝的展示,也是一種對情感非常含蓄的傳達。無論古代如何封建,而生活在這種制度下的男女們心情如何,他們敢於勇敢而含蓄的情感表達,都是觀念的一種進步體現。因為音樂,常通人心。

同時,箜篌之音,給人一種返古的韻味。傾聽箜篌,有一種獨特的氣質會瀰漫開來。

箜篌文化,也是承載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和思想精神的一種表達,其中蘊藏的古典音樂樂理和神秘的音樂旋律,卻依舊值得去挖掘。因為民族文化的復興,必然也伴隨著民族樂器的復興,這不僅是對民族傳統樂器文化的探索,同時也是以音樂的方式將中國傳統古典樂文化繼續傳承,與此同時,還可以喚醒人們對於中國古典樂器的興趣,再次展現華夏文化的風采。

現在的古風音樂愈發動人,大家對傳統樂器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每次聽箜篌,都仿若夢境中古人彈奏著箜篌的叮咚之樂,隨著聲聲駝鈴,從遠古走來,不覺間令人浮想翩翩。

一如鳩摩羅什譯的《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里所言:「大樹緊那羅王率無量緊那羅眾,無量干達婆眾,無量天眾,無量摩侯羅伽在如來面前,作八萬四千伎樂,這位樂神與歌神之王彈奏著琉璃琴,以凈妙歌善和眾樂時,三千大千世界皆被琴音聲及妙歌聲震懾,音聲隱蔽欲界諸天一切音樂,於是,一切聲聞大眾,聽得如痴如醉,情不自持,一一離座起舞。」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

小銀子壁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_nSoHAB3uTiws8K8g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