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要問我眼中的春天是什麼樣的,我大概的回答就是———
「風吹枯葉落,落葉生肥土,肥土豐香果。
孜孜不倦,不緊不慢,人生果實。」
這也是廣受歡迎的紀錄片《人生果實》中,一對平凡的日本夫婦在鄉下的平凡日子。同時這也是一部觸及人生本質的絕佳好片,「緩慢而堅定地生長」這一主題貫穿了整個紀錄片,它既是指對瓜果蔬菜鋪以枯葉施肥的生長,也是指人生就個是循序漸進,不緊不慢的過程。孜孜不倦地去活,自然會結出豐碩的果。讓人於平凡瑣碎中體悟到人生的美好。
紀錄片電影《人生果實》(也譯作《積存時間的生活》),由新聞工作出身的日本導演伏原健之搭檔製作人阿武野勝彥進行拍攝,由日本影后樹木希林擔任旁白,是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5的展現日本現代陶淵明式夫婦的生活紀錄片。
影片主人公是一對年邁的老夫婦,他們生活在在日本愛知縣春日井市高藏寺新村的一個小庭院裡,過著陶淵明式的隱士生活。
片中的老先生叫津端修一,片中年齡90歲;片中的老太太叫津端英子,片中年齡87歲,他們已經在這生活了40多年。
而在60多年前的一天,東大帆船隊隊長修一帶著隊員來到英子的城市,參加體育比賽。
和隊員們一塊兒到開酒坊的英子家借宿,於是兩人就這樣相識和相愛了。
但他們沒有舉辦婚禮,結婚後家裡也不富裕。
那時修一月薪4萬,可修一看上了70萬的帆船,而英子一點也沒想過阻止他,只說,那我們想想辦法。
於是她偷偷當掉家用,衣服,為修一完成了心愿。
這一生諸多坎坷,並沒有在他們的臉上留下無奈與愁苦,反而讓他們更懂得如何去珍惜和熱愛生活。
後來,修一擔任了日本住宅公團首席建築師,在60年代時就提出保留樹林為風開道的方案,希望能夠倡導「自然共生」的理念,卻因為當時優先經濟發展的政策而被擱置。
所以他選擇離開城市,回到田園去實踐自己的理念。
他買了地皮,帶著英子來到了這裡,親手為她搭起了田園小院、開闢了菜園果園。
這座小院,是修一先生仿照他尊敬的建築家——安托寧·雷蒙德「與自然共生」的風格建造而成。周圍樹木環繞,田間裡有70種蔬菜、50種果子,櫻桃、柿子、栗子、土豆、黃瓜應有盡有。
而這種對生活積極的喜悅,充滿了他們整個生活當中。
他們的生活中有太多可愛之處,讓我感覺人生美好,不過如此。正如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所言「家應該是生活的百寶箱」,而這座他們生活的小院就是他們家的百寶箱。
修一先生是個內斂有趣的人,雖然他從沒開口對太太英子說過我愛你,但所有的愛意全在行動里。
他會做很多黃色的牌子,放在植物旁,標註果蔬的種類,並標明收穫的月份。
如果是還沒開花結果的植物,他會在牌子上寫「敬請期待」;如果是太太喜歡吃的果蔬,他會在牌子上寫「給英子」;甚至他還在田間放了一小盆水,牌子上寫著「小鳥用水」。怕太太受傷,默默在危險的地方掛上牌子,寫著「會疼哦」。
另外,修一先生還在門口的牌子上畫了兩個卡通小人,代表他們夫婦。
修一先生說,「她對我而言,是最好的女朋友」。這是一位90歲老人最質樸最動人的情話。
而太太英子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修一先生把小院料理得妥妥噹噹,然後為先生烹制各種愛吃的食物,對於英子太太來說,修一先生給予的評價「好吃」就是最大的滿足。
還有英子太太會幫修一先生剪頭髮,修一先生會給英子太太拍照片。
兩人用行動詮釋了陪伴就是最長情的告白,看似平淡、瑣碎的日常,總能令人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兩個老人共同合作完成的,就這樣不緊不慢,孜孜不倦。
修一先生說:「好的生活不是用錢買的,而是花時間經營出來的。我們都是以『越來越美麗的人生』為目標,一路走過來的。」
但他們也不老是膩在一起,他們也有各自的活動與空間,因為英子太太覺得,伴侶之間一定要留有縫隙,而修一先生還製作了很多留言板,可以寫下對彼此的意見。
修一先生有每天都要寫10封這樣的明信片的習慣;也有很多只是通過書信往來,但從未真正見過面的朋友。
明信片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這樣積極鼓勵的話語,字旁邊還有塗鴉。
另外他有一個航海的夢想,書房空間裡掛著航海物,架子上也有自己搭建的帆船模型。
也會因為覺得塑料製品不舒服,親自動手花時間為孫女搭建小巧玲瓏的木質娃娃屋。
而英子太太會將自家種的果蔬做成各種各樣的美食「布丁,羊羹,可樂餅,草莓蛋糕,中肥的金槍魚」等等,幾乎都是修一愛吃的美食。
在進入收穫的季節時,英子太太會把收穫的果實收集起來,精心打包寄給親朋好友分享。
從始至終,他們相敬如賓,日子是恬淡的,卻因小院而變得有趣。一日三餐,日影長短。
從年輕時到年邁,英子太太總是甜甜的笑著,用自己的所有去陪伴並且鼓勵修一先生,與修一先生一起成長。
所以,兩人越是認真生活,生活就會越好。
就像英子太太說的:女孩子是不能沒有笑容的。
這是一部很真實感人的紀錄片,電影從春天拍到春天,四季輪換,周而復始,沒有波瀾的日常生活,只有兩位老人用自己的雙手製造著生活中的小浪漫,細心料理著庭院裡的果蔬,春耕夏養、秋收冬藏,用滿滿的愛精心呵護著生活中細微的美好,認真而又平凡地生活。
兩人已攜手走過65個春秋,他們用一生的時間為我們詮釋來生活和愛情的真諦。從1975年到2015年,他們在這裡生活了40年。而家裡煮湯的砂鍋也用了40年,每年都收穫頗豐的櫻桃樹也長了40年。
夫妻倆活了一輩子都是那麼朝氣,也沒糊塗,絲毫沒有暮氣靄靄的感覺,真難得。
多希望他們的年華也能像這小院的四季更迭一般,周而復始,永遠沒有終點。
然而在拍攝中的某天,90歲的修一先生在田地里拔完草後午睡午休時,再也沒有醒來,就這樣安靜地離開了。
修一先生臨終前還無償為一家精神病院做了設計方案。
對於一些商業建築、政府工程的工作邀請,他一律拒絕:「我年事已高,請找年輕的設計師來為你們工作吧。」但對於公益性質的、沒有報酬、無人問津的設計工作,他卻願意伸出援手。
他在筆記中寫到,「比起金錢,人更重要」,「只要還活著,就想要盡力做到最好。」真是勤奮的一生。
最後送別修一先生的時候,太太英子努力微笑著說:「不可以哭,至少要做到這一點。」
她拍著修一先生的胸口,輕輕地說,「我努力活下去,我會加油的,等我生命到盡頭變成骨灰時,我們一起同游南太平洋,等我到那時,說好了哦。」
可是後來,英子太太又喃喃自語,「我一個人,今後要怎麼過完剩下的年月。」看著不禁讓人淚目。
和愛的人在一起每一日過得都是春天,但你不在了,往後的每一個日子都是黯淡失色的。
全片85分鐘,平實地將親情、愛情、生活、死亡呈現在觀眾面前。
而紀錄片中的英子太太在修一先生走後的第三年夏天也已經離開了,消息直到2019年才對外公布。
和修一先生一樣,英子太太也活到了九十歲。
去世前,她常常跟女兒說,「我不能讓你爸爸等太久。」
女兒就回她,「他就在附近,不遠,你不用擔心。」
看完感覺人生的路,步履不停 ,但片中的那些溫馨和美好,永遠也不會逝去。就像製片人說的:只有珍惜死亡,才更珍惜活著的現在。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
小銀子壁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1Mm93ABrZ4kL1Vi0W6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