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微信上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說正在帶孩子打針。每次帶孩子出來打預防針,孩子總是感到非常緊張,要哭哭鬧鬧很久。但是預防針又不得不打,哄孩子哄了很久,感到心真累。最後忍不住對孩子大發脾氣,叫孩子別哭了,再哭就叫醫生多打幾針。孩子頓時嚇得停住了哭聲,不過沒過多久哭得聲音卻更大了。帶孩子出來打針好崩潰呀!
我想起,以前我帶孩子出來打針時也是這樣。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就感到很緊張。在醫院裡四處跑,不讓我帶她打針。哄了很久才把孩子哄到身邊來打針的。幾乎每個孩子都很害怕打針,只要看到醫生和針頭就感到很緊張。身上的肌肉都是僵硬的,很難放鬆下來。
孩子會產生緊張情緒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
- 當孩子犯了一個錯誤而撒謊時,被媽媽發現了。於是會很緊張,擔心媽媽會懲罰自己;
- 考試期間,孩子擔心自己考不好;於是會感到很緊張;
- 孩子上台表演節目時,會很緊張,怕出錯誤遭到別人的嘲笑。
很多時候,孩子都會感到很緊張。
孩子一打針就很緊張。
一、緊張感。
緊張感是身體機制中的一種非常有用的健康反應,並不一定就是一種不好的情緒。比如:當人們在馬路上開車的時候,對面一輛卡車快速向你駛過來,這時人們馬上就會感覺到心跳加速,肌肉會變得緊張,這使人們會迅速做出反應,快速的打方向盤避開對方。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緊張感,所以能讓人們躲避危險,反應迅速,使動作變得更加靈活。
成人懂得運用一些方法來讓自己緊張的情緒逐漸變得平靜下來。這是因為成人的額頭後部的額葉前部皮層已經發育成熟了。大腦這個部位掌控著分析、判斷、思考、退縮和自我控制能力。
但是,因為孩子年齡小,他的大腦並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孩子在碰到類似的情況時,他們並不懂得如何退縮,也不會自我調節,不知道如何分析一件事情。他們只能隨著額葉前部皮層逐漸發育成熟,才能夠學會。一般來說,孩子要等到25歲左右才能夠發育完全。
所以當孩子在打針、受到批評或者在考試時,會有緊張感是很正常的。
孩子有緊張感是很正常的。
二、孩子長期處於緊張感,會有哪些危害?
大多數孩子都是因為碰到了一件事情後,會偶爾產生緊張感,不用多久,他們就會從這種緊張感中擺脫出來。但是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處於這種緊張的狀態,就會有很多不好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種影響:
1.會破壞大腦結構中重要的神經元。
如果一個孩子正玩得好好的,這時突然有一個孩子把他搭的房子推倒了,孩子會感到很氣憤、傷心、焦慮,也會為房子突然倒塌而感到緊張,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孩子的緊張激素會快速分泌,緊張感會變得像毒藥那樣可怕。應激激素皮質醇會大量分泌,直抵孩子的大腦,摧毀大腦結構中重要的神經元。
在《兒童自然法則》一書中寫到:控制記憶的海馬腦回,如果經常遭遇到緊張,孩子會出現記憶障礙。這種緊張感會直接破壞孩子的學習能力。額葉前部皮層是掌握邏輯分析、退縮緩解、自我控制、做出決定、感同身受能力的大腦結構,也是較早遭遇破壞的部位,這些能力的發展將會受到影響。
家長會發現,當看到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就罵孩子,命令孩子多看書學習。孩子在這種緊張的狀態下,反而很難背出課文和英語單詞。而且即使當時背出來了,很快就忘了。
緊張感會破壞大腦中的神經元。
2.會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孩子長時間感到緊張,不但會破壞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還會形成惡性循環。因為當他們經歷的緊張感越多,額葉前部皮層的發育就會越滯後。這樣又會導致孩子更加難以控制情緒,所以會越來越緊張,無法自控。
有的媽媽在看到孩子情緒激烈時,就罵孩子無理取鬧,讓孩子一直哭,想讓他學會冷靜下來,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因為孩子的額葉皮層遭到了破壞,所以孩子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情緒。
3.孩子在成年後,可能會缺乏情緒調節能力。
有的孩子在出現緊張感後,如果得不到父母及時的安撫,可能過一段時間以後也會安靜下來,不過,他此時的安靜是因為對父母不再抱有希望。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所以他不得不獨自面對這種緊張感。
但孩子不再向父母求助,不再哭泣,這是因為身體出於保護機制,壓制了自己的情緒,實際上孩子並沒有學會如何處理這種負面的情緒。所以,他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差。
當孩子長期處於緊張感時,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多危害,因此,父母要重視起來,一起幫助孩子。
孩子長時間緊張會形成惡性循環。
三、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擺脫緊張感。
父母想要幫助孩子擺脫緊張感,首先在語言和態度上就要注意。
1.父母不要恐嚇孩子。
恐嚇孩子,會帶給孩子帶來緊張感。他會感到害怕、擔心,不知道如何是好。會處於一種提心弔膽的狀態。
有些父母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會用一些事情去恐嚇他們。比如,有的父母會這樣對孩子說:
「你再睡懶覺,不聽話,我就叫大灰狼來。」
「你再吃糖,明天牙齒全會爛掉,醫生會用大老虎鉗來拔你的牙,痛死你。」
「你再哭,我和你爸爸都不要你了,我們準備再生一個弟弟妹妹。」
「你如果沒考好,就只能去很差的學校了。以後就去掃馬路吧!」
孩子在聽到這些恐嚇的語言後,會很自然地感到緊張起來。
恐嚇孩子,會給孩子帶來緊張感。
當孩子沒做好時,父母不要惡意的去批評孩子,恐嚇孩子。這些語言暴力,會激發孩子的緊張壓力,破壞大腦語言區的神經元。謾罵、侮辱都會使孩子感到緊張。如果父母不去恐嚇孩子,孩子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緊張感了。
父母要儘量運用溫和的語氣對孩子說話,與孩子講話時,要把語速放慢下來,情緒也要是平靜的。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孩子及他人惡言相向,更是因為那種大呼小叫、聲嘶力竭的聲音只會令人覺得難以容忍。
誰都不喜歡聽那種高分貝的刺耳的聲音,那種聲音會讓人感到難受、緊張。父母在語氣上任何細微的變化孩子都是能感覺到的。 不同的講話方式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情感與行動。
父母要溫和的與孩子說話。
2.父母要陪在孩子身邊,安撫孩子。
當孩子在感到緊張害怕的時候,不要把孩子一個人晾在旁邊,讓他自己冷靜下來。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自己調節強烈的情緒和緊張壓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陪在孩子的身邊,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和你在一起。
父母可以蹲下來,坐在孩子的身邊,與孩子的視線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輕輕的拉拉孩子的手,用眼睛看著孩子,以此表示自己是關注他的。或者坐在孩子身邊,安靜的陪著他,直到他的感覺好起來。有時孩子不需要父母說太多的話,父母坐在他們的身邊,看著他,他就會慢慢的放鬆下來。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問問他的感受是什麼?有什麼想法,鼓勵孩子學會表達緊張的心理。有些孩子雖然因為害羞而緊張,但他並不會表達自己的這種心理,一直自己「憋著」。最後,很可能就會把積壓已久的不良情緒全部爆發出來。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學會說出自己的緊張情況。
父母要安撫孩子。
有科學研究表明:童年時期,如果孩子得到過這種教育,長大後在面臨情緒危機的時候,更加懂得如何冷靜應對。知道怎樣更好地調節緊張壓力,避免由此造成的惡性後果。
安撫孩子,還會讓孩子的大腦里產生一種神奇的激素——催產素,這種激素也叫做「愛的激素」。它可以抑制應激激素皮質醇的分泌,阻止緊張的惡性循環,並建立良性循環,促使人體分泌內啡呔、血清素和多巴胺。這三種神經傳遞素能夠調節人的情緒穩定、心態平衡快樂、激情、激動和平靜。也就是說,父母的愛是支持著孩子最基本最核心的大腦結構。
所以,我們父母及時安撫孩子,而不要把孩子晾在一邊,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做的不好、考的不好,父母也照樣愛他,不會拋棄他。
安撫孩子,孩子的大腦會產生「愛的激素」。
3.幫孩子找回內心的安全感。
在林文采博士寫的《心理營養》一書中說到:孩子有五大心理營養。如果在幼年時,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那麼在今後的一生,他都會不斷的尋覓,而且會引發各種狀況。
- 第一個心理營養是無條件的接納;
- 第二個心理營養是在你生命中,我最重要;
- 第三個心理營養是安全感;
- 第四個心理營養是肯定、讚美、認同;
- 第五個心理營養是學習、認知、模範。
其中,第三個心理營養是安全感,可見安全感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父母在疏解孩子的恐懼情緒時,首先要為他排解內心的不安全感。
林文采博士寫的《心理營養》。
父母怎樣做才可以幫孩子找到安全感呢?
【1】抱抱孩子。
當孩子感到害怕、緊張的時候,有的孩子會跑到媽媽的身邊,要媽媽抱抱他。這時媽媽就趕緊把孩子抱起來就好了。當媽媽把孩子抱起來時,孩子就能感受到安全感,他認為在媽媽的懷裡是最安全的。而且孩子會知道,只要他需要媽媽,媽媽就會在孩子的身邊。安全感吸收得越多,孩子與媽媽就越容易分離。而且在孩子碰到困難時,他們也不會太緊張,他們相信爸爸媽媽會幫助他一起戰勝困難的。
孩子的不安全感往往來自於對未知事物的了解,完全憑藉自己的主觀意識判斷一件事。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了解未知的事情,打消孩子內心的不安。
【2】重新對事情進行認知。
當媽媽帶孩子去打針時,孩子會從別的孩子的表情中判斷出來打針是非常痛的。如果自己有過打針的經驗,也知道打針是很痛的,因此,孩子會對打針懷有一種恐懼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媽媽可以對孩子做出解釋,讓孩子知道打針只是痛一下,就象蚊子咬了一口一樣,會有一點點痛,但是並沒有那麼可怕。
讓孩子重新認識打針,以此來降低孩子對打針的恐懼感。再對孩子說說打針的好處。生病了打針可以讓自己早點好起來。如果打疫苗的話,可以避免自己生病,這樣孩子就會知道這對自己都是有好處的。
媽媽可以抱抱孩子。
4.進行放鬆訓練。
大一點的孩子,在考試前會感到很緊張。有的孩子在考前全身的肌肉都是僵硬的,總擔心自己考不好。因此,父母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對孩子進行一种放松練習。
可以讓孩子進行腹式呼吸放鬆練習。這種練習是讓孩子躺在床上或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進行的。父母可以放慢速度,以輕柔的聲音對孩子說:「現在可以輕輕地閉上你的眼睛,想像著自己躺在沙灘上,讓全身的肌肉慢慢放鬆下來。調整呼吸,慢慢地把氣吐出來,再慢慢地吸氣。吸氣的時候,把氣吸到最深的地方,讓肚子脹起來;接著,再慢慢地將氣呼出來。吐氣的時候讓你的肩膀自然地放鬆下來……」
腹式呼吸,速度越慢越好,可以重複吸氣、呼氣的步驟多次,連續做幾分鐘後,可以觀察孩子的身體有什麼變化。
當孩子習慣了腹式呼吸放鬆練習時,還可以放點優美的音樂來做背景音樂。每當孩子感到緊張時,父母都可以讓孩子運用腹式呼吸法來放鬆自己的身體,這樣能減少孩子的緊張感,讓孩子更自如地面對情緒挑戰。
可以讓孩子進行放鬆訓練。
在平常,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在《兒童自然法則》這本書中指出:經常接受大自然的孩子,有助於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從而增強記憶力和注意力,保持情緒的穩定。在大自然中,孩子的身心會更加愉悅,而且孩子之間的社交互動也比其他孩子更加和諧。
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後,不用太緊張。因為父母緊張的面部表情會影響孩子。當孩子看到父母很緊張的樣子,他們會認為自己犯了很嚴重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從而會變得更加緊張起來。而父母溫和的語言,則會滋養孩子的大腦發育,讓孩子減少緊張感,更加放鬆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2FfE3EBrZ4kL1VicOsT.html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鼓勵諮詢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講師/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