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犯了錯誤,所以你不配得到我的尊重。」尊重孩子,需要條件嗎

2019-09-12     雨後山林靜

當我們閉上眼睛,穿越到10年或20年前,你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想一想,你有沒有犯過錯誤呢?當你犯錯誤的時候,你是會感到很羞愧還是認為沒有關係?我記得我小時候犯過很多錯誤。

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打碎過很多隻碗,寒暑假快過完了作業還沒寫完。於是,爸爸媽媽就會罵我。我犯了錯誤是一定要受到懲罰的。父母會用打罵的方式告訴自己:打你是為你好,要牢牢記住自己犯過的錯。而且在犯錯時,是不該得到任何尊重的。

有時我和朋友們在一起聊天,竟發現原來他們很多人都和我有著相似的經歷,在自己犯過錯誤後,都被父母打罵過,得不到父母的尊重。

母親在罵孩子。

長大後,自己當了一名幼兒教師。

有一天,一位家長送孩子來園,剛進園,這位家長就對著孩子狠狠地打起來,邊打邊罵。當時身邊站了很多家長,我問這位家長發生了什麼事?家長對我說:「這小子太不聽話了,我叫他早點起來,可他就是不聽。搞毛了我!麻煩老師幫我教訓一下他。」

我對家長說道:「孩子做的不對,可以私下跟孩子溝通,但是,在幼兒園裡當著這麼多人的面打罵孩子,這樣是不太好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呀!」

這位父親非常氣憤的說到:「他還有自尊心?他做錯了就應該打,我都是為他好。」

這位父親堅定的認為:孩子犯了錯誤,還要什麼自尊心呀?我就不尊重你。你做錯了,這是你自己造成的後果。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孩子更容易犯錯,成人該怎樣去對待孩子的錯誤呢?

父親在罵孩子。

一、正確的對待孩子的錯誤

1.放棄對錯誤的消極看法,重新認識錯誤的價值。

大家可以去問問身邊的人,有誰這一輩子都沒有犯過錯誤?很多父母會把錯誤看成是一件可恥的事。人們的潛意識認為錯誤是不能被接受的,對錯誤有著消極的看法。

有一天,班上的王老師讓孩子把上課用的操作手冊帶來。

到了第二天,有一位奶奶送小朋友來上幼兒園,卻沒有帶上課用的《操作手冊》。於是,王老師就問孩子:「你的《操作手冊》呢?」

孩子說:「我忘記帶了。」當時奶奶很生氣,她說:「你怎麼不告訴我要帶操作手冊呢?那今天上課就用不了了。」

王老師為避免發生爭吵,於是我趕緊說:「沒關係的,孩子沒有帶,可以跟別人合用一本。」這時,奶奶才忍住了怒火。

當我們發現孩子犯了錯誤以後,第一時間都會認為犯錯誤是不好的行為,會消極的對待錯誤。並會使用打、罵、懲罰等手段去對待孩子。他們希望以此來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感到愧疚。而不是讓孩子體驗如何體面而有尊嚴地承擔自己犯錯的後果。

如果我們從事情的另一面去看孩子,就能改變自己對孩子消極的看法。

從這件事中,我們能夠看出來,孩子沒有告訴奶奶要帶《操作手冊》,其實,孩子自己在承擔著這個責任,沒有依賴別人。他沒有帶《操作手冊》就要自己去體驗自然後果。讓孩子有尊嚴的體驗自然後果遠比一遍一遍的說教或責罰更有效果。這就是錯誤帶來的積極的價值。

改變對錯誤的消極看法。

2.把錯誤當成是學習的好機會。

每個人都是在錯誤中成長。孩子在一遍一遍的試錯中,慢慢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做,他們會去修正自己的錯誤。學過正面管教的人,會用樂觀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錯誤。不會去批評、指責、打罵和羞辱孩子。反而會把錯誤當成是人們學習的一個好機會。

我會與孩子一起分享我曾犯過的錯誤。

有一次,我把一杯水放在電腦桌上,旁邊還有一堆書。在我找書的時候,一不小心把杯子打翻了,書弄濕了。我當時很心疼,心疼了10秒鐘後我開始放鬆下來。然後我告訴家人,我犯了一個錯誤。但是我從這個錯誤中也學習到的是:以後不能把書和水杯放一起了。

我與孩子分享我的錯誤,是想告訴孩子,犯錯誤沒有關係。

後來,孩子也犯了一個錯誤。有一次孩子告訴我,上課時沒聽講,睡覺了。我沒有罵孩子,而是問清了原因,然後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告訴她,以後儘量早點休息。我很高興孩子會很坦誠的告訴我,沒有隱瞞。

把錯誤當成是學習的機會。

有一本繪本叫《犯錯誤沒關係》。在這本繪本里寫道:

吃飯的時候,「牛奶灑了,沒關係,你總能收拾乾淨」;

玩耍的時候,「嘗試不同的方向沒關係,你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學習的時候,「不知道答案沒關係,問問題有助於你學習」;

情緒低落的時候,「沒關係,朋友們會鼓勵你」;

「跌倒了沒關係,你總能爬起來」……

這本繪本能幫孩子認識到,錯誤其實沒有什麼可怕的。有的家長在孩子犯錯誤後會懲罰孩子,這會導致以後孩子會把錯誤隱瞞起來,不讓你知道,有時會出現撒謊的行為。

既然錯誤已經發生,成人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解決問題。

可是,孩子犯了錯誤,是不是就不需要尊重孩子了呢?並不是這樣。

繪本《犯錯誤沒關係》

二、教育必須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

1、無論孩子有沒有犯錯,都應該遵重兒童的人格尊嚴。

在《兒童權利公約》指出,教育必須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即使是執行紀律的方式也必須符合兒童的尊嚴和本《兒童權利公約》的規定。

因此,兒童即使違反了紀律,做了錯事,也不應成為被歧視的對象。學校執行紀律的方式應符合兒童的人格尊嚴,教師應本著諒解、和平和寬容的精神培育兒童。

《兒童權力公約》

有的成人,只要看到孩子做錯了事情後,就會對孩子進行貶低、諷刺、挖苦、否定、打擊、呵斥、獨斷、狂風暴雨般地批評、虐待和體罰。這讓孩子學到了什麼呢?他們學會了以後在別人犯了錯誤後,也要這樣用不尊重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一個孩子只有得到了大人的尊重後,長大後他才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說過:對人不尊敬的人,首先是對自己不尊重。

在《少年派》中,林妙妙上課不認真,考試成績墊底。在開完家長會後,媽媽王勝男孩子開始不停的責怪孩子。她說:」三門不及格,你媽的老臉都讓你給丟盡了。」說孩子是「二道毛」,不男不女的。林妙妙說想留長頭髮,但是媽媽不讓,浪費時間。

王勝男責問道:「你看你的頭髮長得擋住了眼睛,還能看到前途嗎?」

林妙妙於是馬上用發卡把頭髮夾起來。但是媽媽接著又指責道:「高中生了,還別個凱蒂貓?」

媽媽的語言給林妙妙心理帶來了很大的摧殘,她說都不知道自己這小半年是怎麼過來的。王勝男嘴毒地罵林妙妙,林妙妙終於受不了摔門而逃。

媽媽雖然愛孩子,但是她說出來的話沒有尊重到孩子,以至於孩子實在是受不了而跑了出去。

王勝男對女兒的成績不滿,一直在責怪孩子。

2.成人應如何尊重孩子?

教育家盧梭說過: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

成人要通過各種方式以實際行動給予孩子支持。比如:

  • 對孩子表示信任
  • 不在他人面前批評指責孩子
  • 讓孩子擁有獨立的空間
  • 給孩子支配時間的自主權
  • 尊重孩子的選擇
  • 善待孩子的朋友

昨天網上出現了這樣一個新聞:某中學在開學入校期間,竟然出現了一位男老師,提著水桶堵在校門口為女同學卸妝。只要看見有女生化妝,就會強制性將其攔下。用一塊抹布給學生擦臉,擦完一個之後,男教師把毛巾放進身邊的水桶里投一下,再繼續擦拭下一個女學生的臉,邊擦邊說:「學生就要有學生的樣子。」在這名男教師的旁邊擺放著一個綠色的水桶,手中拿著一塊深色的毛巾。

很多女生都捂著臉感到不好意思。

這位男老師在用一塊黑色的抹布在給學生擦臉。

在此新聞出來後,有很多網友對此事發表看法。有人說,老師做得好,對待這樣愛化妝的學生就應該這樣做。也有人說,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方式有點欠妥,這樣是不尊重孩子的。

老師說做學生是不允許化妝的,這是違反校規的。學生不聽,我只有這樣做。在新聞採訪後,得知這些學生有很多都是留守兒童,家長根本就不在孩子的身邊,更沒有時間去教育孩子,去幫助她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因此,教育孩子的責任就落在了學校的身上。當孩子不聽時,這位男老師就親自上陣幫這些女學生來擦臉。但是,這樣做讓很多學生都感到不舒服。

心理學家認為:「自尊心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兒童的適應能力,低自尊的兒童比較容易感到無助、焦慮、自卑和不快樂。」

好的教育,應當先從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開始。

再來看看網上一些網友的評論:

網友的評論

有網友說:並不推薦這樣的辦法。所有逼迫都會讓這些學生心裡更生埋怨。只有思想上的開導教育,從思想上去說服,那樣她們以後叛逆時才不會去做傻事。

在《正面管教》中說到:只有有效的管教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是:

1、是否是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3、是否是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內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貢獻、願意合作)

當老師強行給孩子擦臉時,老師並不是和善的態度,因而沒有尊重到孩子。僅僅是給學生洗臉也並不能樹立孩子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

如果學校能針對此現象教會孩子什麼是美,給她們上一堂審美課,告訴學生化妝品對皮膚帶來的傷害會更好。讓學生知道自然美就是一種美。用正面的方法來處理,這樣會更容易贏得學生的合作。

尊重一個孩子是不需要條件的,在《兒童權利公約》中還寫道:這些公約是基於對每個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尊重。這些標準適用於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無論他有沒有犯過錯誤。

我們愛著孩子,但請別讓你的愛成為一種傷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teiS20BJleJMoPM6Q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