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奇心能增長知識,也能帶來災難,父母的引導很重要

2019-09-27     雨後山林靜

每個孩子都會有好奇心。當孩子看到他從沒有看過的事物時,就會問媽媽:「媽媽,為什麼螃蟹是橫著走的?」「為什麼哥哥可以吃冰激凌,而我不能吃?」在孩子的大腦中總有十萬個為什麼。

記得在我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會經常帶女兒去動物園,孩子看到那些動物後也會問我很多問題:

「媽媽,為什麼大象的鼻子那麼長?」

「小鳥關在裡面會不會想媽媽呀?」

「海獅為什麼會頂球?」

孩子對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有的問題我也很難解答,只有查清楚後再告訴孩子。等孩子大一點後,他們自己就會去尋找答案了。孩子的好奇心會帶他走進知識的殿堂。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好奇心。

孩子有好奇心

一、什麼是好奇心?

本能論者麥獨孤認為好奇心是人的一種本能,能讓人產生內在動機。當人們產生了好奇心時,他會用一些行為去滿足他的好奇心。

人的好奇心是不用教的,是與生俱來的。當一個孩子生下來以後,我們就會發現,孩子會對身邊的各種事情產生興趣,他會很專注的去看,並會用各種感官去了解。他會去摸一摸、聞一聞、搞一搞「破壞行動」,把一些東西拆開來了解。

美國心理學家伯萊恩研究發現,人類從嬰兒時期開始就表現出認知好奇心。他給三個月到九個月的嬰兒看一些從簡單到複雜的一些黑白圖形,結果嬰兒更喜歡長時間注視複雜的圖形,這一行為傾向被認為是好奇心引起的。

除了孩子以外,成年人也同樣具有好奇心。比如:當網上出現馬伊琍離婚的事件後,這個新聞馬上就出現在熱搜榜上,人們都想探究她背後離婚的真相。

孩子對大自然感到很好奇。

二、好奇心能給人們帶來什麼益處?

愛因斯坦說,好奇心是科學工作者產生無窮毅力和耐心的源泉。諸多的科學家都擁有著強烈的好奇心。

1.好奇心能引起概念衝突並達到認知。

外界新異刺激的不一致性和不確定性與原有內部模式不協調,就會產生知覺或概念之間的衝突。知覺和概念衝突都會增強好奇心或喚醒,從而驅使人們進一步去探索,這樣就達到了新的認知。

達文西是位不折不扣的博學者,達文西能在諸多領域中獲得如此成就,是因為他對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而去通過自己的思考去找到答案。

達文西對鳥類非常痴迷,他能持續對鳥類深入觀察。看鳥是如何飛行的,鳥類的盤旋又是怎樣達到的,他的思考能力非常強,並因此而找到答案。

在我們幼兒園以前和家長舉行過親子活動,一起去戶外放風箏。有些孩子放的風箏能夠飛得很高,而有的就飛不起來。於是,父母們會和孩子們一起找原因。他們會用不同的方法放風箏。有的會調整高度、有的會調整位置和方向。在多次嘗試以後,他們慢慢就知道了原因,並能掌握技巧。

父母和孩子一起放風箏。

2.好奇心能培養人們的耐心和毅力。

很多孩子都對顏色的變化很感興趣。在幼兒園裡,中班有一節科學課叫《會變色的芹菜》。這個實驗,是把一根芹菜放進一個裝有紅色墨水的瓶子裡。讓孩子們觀察一段時間後芹菜會有什麼變化?在做這個實驗中,一天是看不到芹菜的變化的,要過好幾天才能看到芹菜葉子的變化。孩子想看到顏色的變化就要耐心等待。一周後,芹菜的顏色明顯發生了變化。通過實驗,孩子們知道了莖是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芹菜是吸了有顏色的水才變色的。

當孩子們有了好奇心後,他們通常就願意等待實驗所需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耐性。

會變色的芹菜。

三、好奇心會給人們帶來哪些壞處?

人們的好奇心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夠促使人們探索未知的領域,掌握很多知識,但是如果不考慮安全問題,很有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

前段時間,在山東省棗莊市有一位14歲的女孩和一位12歲的女孩,在抖音上看到一條「用易拉罐和酒精燈自製爆米花」的短視頻。結果,這兩位女孩就開始模仿。她們在火沒有熄的情況下,往易拉罐中倒入高濃度酒精,導致酒精爆炸 ,兩名女孩均被炸傷。小哲燒傷面積更是高達96%,是特重度燒傷。後因感染不幸離世。另一位小女孩大面積燒傷。

這件事就是因為孩子的好奇心而引起的悲劇。孩子不知道這是有爆炸危險的。僅僅是因為好奇,自己想去試試,結果發生就悲劇。

如果孩子只有好奇心,而不知道潛在的危險,就很可能會給自己或他人帶來悲劇。這需要父母給孩子一些引導。

易拉罐自製爆米花的視頻。

四、父母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1.父母要教育孩子注意安全。

父母要教育孩子,當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了好奇心時,要告訴父母。孩子年齡小,他們沒有判斷的能力。不知道一件事情該做不該做,有沒有危險?如果孩子知道有的事情是有危險的話,就能避免危險了。

【1】不能隨意觸碰公共場所里的物品。

父母要教育孩子無論是商場裡的商品,還是其他公共設施,都不能去觸碰。比如:電梯按鈕、消防設施、報警設施等等。不能在扶梯上玩。

幾年前,發生了一件事情。17歲的小杜和母親賀女士一起回家,乘坐電梯抵達2樓。這位孩子出於好奇,在出電梯前把3至27樓的按鍵全部給按亮了。後來一業主在確認是這位孩子做的事情後,一巴掌打了過去。母親隨後報了警。

在這件事情當中,17歲的小杜就是因為好奇,於是把電梯按鍵全部按亮。這樣會導致很多業主長時間的等待。萬一發生緊急情況,後果不堪設想。

這件事情發生後,很多人都紛紛指責小杜及母親的做法。認為如果母親能夠早一點教育孩子並制止孩子的話,就不會出現這種事情了。

孩子在按電梯。

【2】不能玩危險的物品。

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能玩危險的物品。比如:小刀、打火機、火柴、插座等等。父母儘量不要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這樣很容易發生危險。年齡小的孩子對這些物品會產生好奇心。

在貴陽修文縣大石鄉石林村,就出現了一孩子因為玩打火機而發生了一場大災。村民王炳軍家的孫子孫女以及自己81歲的老母親均被燒傷。目前,當時還有三歲的小孫子因為呼吸道被燒傷,做了氣管切開手術,非常危險。

這都是孩子的好奇心引起的,因為孩子年齡小,他們沒有危險意識。

孩子在玩火。

【3】不能隨意模仿他人。

模仿行為從本質上說,是複雜理性在認知外界的同時,遵循理性典範的要求所採取的一種以沿襲他人或群體的行為樣式為途徑,以有意識地與他人或群體採取一致行為為特徵的解決焦慮的有意行為。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特別是現在的男孩子在看的動畫片里的英雄時,他們就喜歡模仿這些英雄。要讓自己的行為與英雄人物的行為一致。幼兒園裡很多孩子都會穿奧特曼和超人的衣服。孩子會很好奇,為什麼他們有這些超能力?是不是我也有這樣的超能力呢?

於是,很多孩子就會模仿這些動畫片里的人物。南京市曾經有一個3歲小男孩,經常模仿超人奧特曼從家中電腦桌上跳下,有次跳下時不小心撞到了椅子,造成脾臟破裂。

有孩子模仿超人從樓上跳下來。

有孩子把手放進碎紙機里,想知道會怎樣?

有孩子模仿超人跳入混凝土攪拌機險些喪命。

這些事都事關孩子的性命,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能隨意模仿別人的動作。

孩子模仿超人。

2、不能傷害動物。

有的孩子為了解開心底之迷,就會去傷害小動物。我認識一個孩子,他對烏龜充滿了好奇心。他聽人說烏龜是不會死的,能活千年萬年。於是就很想知道烏龜到底會不會死?有一天他趁大家都沒注意,就拿了一隻烏龜從四樓扔下去。當時,他發現這隻烏龜還沒有死,於是又用腳在烏龜的背上踩了幾下,後來烏龜就死了。他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知道了原來烏龜也是會死的。不過,可憐的烏龜卻沒有了性命。

我當時是不知道這件事的,也沒有看到,只是後來聽人們講起才知道。孩子的家人在事情發生後教育了孩子。

網上還有很多孩子虐待小動物的視頻,慘不忍睹。很多孩子都是因為好奇心導致。

無論孩子有多麼強的好奇心,父母都要教育孩子,不能傷害小動物。

小烏龜

3.成人對孩子合理的好奇心要給予支持。

有時,成人是知道孩子是否對一件事情感興趣的。如果我們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在確定沒有危害的情況下,就要支持孩子。如何支持孩子呢?

【1】允許孩子拆物品。

因為孩子有好奇心,他們可能會把他們的玩具拆得到處都是,想對這些玩具探個究竟。這時父母不要責怪他們,要對孩子保持耐心,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有些玩具比較貴重,在孩子玩了幾次後,如果他想拆也可以讓他拆掉。但是要提醒他,拆掉了就沒有玩了。讓他去探究個夠。

我外甥女的孩子就很喜歡拆東西。爺爺知道後,特意給他買了一大盒工具箱,裡面有很多工具,可以幫助他去拆,拆完了還會重新裝起來。讓孩子使用這些玩具工具不會傷到孩子,又能讓孩子了解這些工具是如何使用的。比如:螺絲起要怎麼使用才能把一樣東西卸下來。在拆卸的過程中,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同時,他們手部的精細動作也得到了發展。

孩子在拆玩具。

【2】給孩子「鼓搗」的時間。

美國作者約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曾講到: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他會給孩子「鼓搗」的時間。他知道孩子們都是有好奇心的。

有一天約翰.霍特向一位學生比爾借了一些平衡板,放在桌子上。同學們在看到後果真很好奇,就問:「這是幹什麼用的?」

約翰.霍特說:「沒什麼特別用處,如果你們想玩,可以隨便玩。」孩子們就來到桌子旁邊開始玩了。半個小時之後,幾乎所以擺弄過平穩板的孩子都知道了如何操作,包括一些不太優秀的學生。當他向孩子提問時,這個問題學生們很快就回答出來了。而在這之前,很多孩子都回答不出來。

讓孩子們去「鼓搗」就是在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而很多好奇心是需要通過實踐,在操作中才能有正確的認知。

學生在玩平衡板。

【3】多帶孩子去科技館、博物館

我在孩子讀小學的時候就帶她去過科技館。科技館裡面有很多展區,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比如:有力學區、光學區、動力發電區、太空站、聲音傳導的實驗、4D電影和各種體驗。孩子很喜歡在裡面玩。以前在生活中她有很多搞不清楚的問題,我也很難解答。但是在科技館進行體驗過以後,孩子自然就懂得了很多物理知識。

在科技館裡,有一輛自行車騎上去可以發電,當時我記得特別清楚。孩子騎上去騎了幾下一點反應都沒有。我們後來看別人怎麼騎的,看到別人騎得很快才能看到美麗的電花。於是,孩子也用力騎。騎了幾分鐘後,終於也看到電花了,那個時候,孩子好開心呀!她第一次知道了原來利用動能可以轉化為電力。

科技館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到:求知慾、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恆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裡沒有求知慾,哪裡便沒有學校。孩子有求知慾,沒有錯。

若是父母懂得正確的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的好奇心變為他們探索宇宙、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動機,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和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為我點贊並關注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WN1tW0BMH2_cNUg-B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