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理念不少,但未必都適合孩子,家長要學會區別對待

2020-04-20     春花育兒

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可謂是盡心盡力,但是孩子生而不同,用相同的方式教育只會適得其反。教育要根據孩子的生長環境和他們的個性進行區分,育兒理念不少但是未必都適合孩子,也就是說教育的觀念和實踐之間會存在很大的空白。

很多教育的觀點未必都是正確的,因為正確與否在於是不是能管用,如果在孩子的身上並不適用,那就說明這個教育的方式並不合適或者就是錯誤的。

人是很複雜的,單憑一個表現或者一類的行為就將他們分成一類其實是很表面和膚淺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很大一部分就是在給孩子貼標籤進行分類。針對一個具體的人發生了一件具體的事情,未必從分類的角度就能明確判斷出他是什麼類型。



所以孩子生而不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來進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孩子生來並非一張白紙,他受到家長的遺傳基因影響,很多方面都是固有模式,會由生理特徵決定氣質,比如說孩子的專注力就是生而不同的,後天的培養確實能夠改變一些,但是作用並不大。

孩子的專注力是由神經興奮的程度決定的,天生神經興奮度就是不一樣的,如果生來神經興奮度高,那麼專注力就不會太強,比如兩個小朋友同時聽到一聲巨響,神經興奮度高的孩子反應就會很大,而神經興奮度低的孩子反應就小。

神經興奮度高的孩子就會經常被打斷,注意力不會長時間集中,而神經興奮度低的孩子就會對外界反應比較遲鈍,不容易被打斷。所以再後來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粗心就是注意力粗心的產物,如果孩子認真踏實甚至反映會比較慢,那就說明他們天生神經興奮程度低。



沒有孩子是反應特別快還很細心的,也不可能有孩子非常細心但是平時表現得還上躥下跳不穩重。從認知的角度就能夠了解孩子對信息的接納程度,在一個人的身上不可能出現矛盾的表現。

很多時候孩子的樣子雖然家長的教育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並非絕對能夠改變的,因為他們生而如此。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並非是在白紙上作畫,需要根據他們的本性進行再創作。

要根據孩子的本性來進行教育才是最適合他們的教育,先天能決定的只是一個大範圍,後天教育能夠從細節逐漸讓孩子進行提升。

比如孩子先天活潑好動粗心大意,做事情總是大大咧咧,家長就沒有必要將他們改造成一個非常細心敏感的孩子。



家長任其發展,就有可能發現孩子粗心的程度遠遠超過於被管教的孩子,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要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儘可能的發揮長處避免短處,儘可能讓孩子發展其優勢,當優勢足夠大的時候就能夠讓人足以忽略他們的劣勢。

如果家長有兩個孩子就能夠對他們性格不同有更加充分的理解,即使是相同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他們的個性差別也會很大,如果孩子並不了解為什麼孩子和別人有那麼大的不同,就會輕易的給他們貼標籤,然後覺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很多或者是過於驕傲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都好,這樣極端的心理都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孩子在12歲之前最需要的是來自家庭的安全感,他們需要家長給自己一個歸屬感,希望別人能夠在乎他的感受,對他的言行有所反應。孩子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做出相應的行動,而行動的總指揮就是他們生來的氣質和性格。



而這個時候孩子會根據家長的反應來累積相關的經驗,然後會加強他們的性格,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反應其實就是在不斷的影響他們是否需要加強行為或者是減弱行為。

因此在教育之前了解孩子的天生性格很重要,父母首先要認識和了解孩子的個性,一個孩子的異常行為換成別人可能就是正常的,作為家長應該是最了解他們的人,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來調整並且進行情感引導。

成功的情感引導意味著父母要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了解什麼樣的行為能夠及時調節憤怒和焦慮,可以提前做好準備,避免成為教育的障礙。

了解孩子所處的教育階段也是處理孩子情感的重要前提,這樣能夠避免家長設定不切實際的期望。

情感引導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來建立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一個人想要有好的性格,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要建立一個符合他們性格模式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不管不顧的要求孩子達成他們根本就無法做到的要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4LXnXEBfGB4SiUw9wE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