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終身學習,才是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唯一入口

2019-07-07     漫風點點說教育

知乎有一個關於學習的簡短答案,卻獲得了34k個贊。

1968年,上海電錶廠有個小工,沒事就看英語書自學英語,而其他的小工沒事就抽煙打牌踢球,還嘲笑這個小工讀英語有什麼用,一個電錶工人用得到英語麼?

後來廠里來了一些英文材料,全廠沒一個人看得懂,就這個小工行。廠里一下子轟動了,所有人看他的眼神都變了。

但小工的還是故我,仍舊繼續幹著自己活,學著自己的習,不管別人什麼態度。

又過了一段時間,政府機關缺個翻譯,就跑來把他借走了,再也沒還回來過。

後來大家才知道,這個小工叫楊潔篪,上一任的外交部長。

如果說這個楊潔篪部長的故事,還帶有一點運氣成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平時也會因為持續的學習很獲益頗多。

比如參加同事或朋友聚會時,能信手拈來一大堆有趣的話題並且侃侃而談,確實會讓你信心十足,成為全場的焦點。

教育學家艾倫·塔夫提出,70%的學習都依賴於我們自發的去完成。

因此,「終身學習」並不是一種錦上添花但是可有可無的做法,而是在信息革命來襲的浪潮下,必備的生存能力。

但是,這種持續不斷的學習模式,不能僅僅依靠興趣或者單憑毅力。它必須成為一種習慣。因此就需要認真地培養。

如何獲取持續學習的能力?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指南?也許有這本《終身成長行動指南:麥肯錫教你的7個成長法則》可以幫到你。

本書作者是日本人赤羽雄二,他曾一手創辦了麥肯錫韓國分公司。因為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本書不是單純的理論堆砌,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更快學習的實操手冊。只要你掌握正確的方法,以及做好突破心理障礙,那麼持續學習就不會是一件難事了。

「如果你每天都讀你看得懂的書,你就只知道已知的世界觀」。下面,就讓我們從7個方面談談如何打破難以持續學習的瓶頸。

一、制定合適目標

為什麼大部分人難以把好喜歡堅持下去?不是毅力不夠,而是把目標定得太高了。

想學英語,就在晚上買了一堆課,學了三天就放棄了;想減肥,久辦了一年健身卡,最後變成洗澡卡了…

究其原因,都是好高騖遠,定下不切實際的目標造成的。

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定下適合自己難度的小目標。

從2012年末開始,《微習慣》的作者史蒂芬·蓋斯,每天至少做1個伏地挺身,這成了他培養的第一個微習慣。兩年後,他擁有了夢想中的體格,寫的文章是過去的4倍,讀的書是過去的10倍。

談到自己的成功,他坦言是每天微小的積極行為,讓自己得到長足的進步。這與《終身成長學習指南》的第一個成長法則不謀而合。

制定「難度低一點的目標」會更容易實現,而實現後也會鼓勵我們的鬥志。還有一點,如果我們中途放棄了,但是只要再次開始並堅持完成就不算失敗。

二、堅持不痛苦的努力

一說起努力,大家都會想起自己求學期間「頭懸樑 錐刺股」的慘痛經歷。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幾乎我們的共識。

但是作者赤羽雄二卻認為我們可以堅持下去的努力,是需要讓人感到快樂的努力。要尋找讓自己感到舒服的努力路徑。

首先,要多參加學習和交流活動。

其次,要將人脈可視化。結識一個人後,通過他有認識了新的人,這一過程都可以用ppt記錄下來。

最後,可以舉辦研討會和交流會,藉此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如果無法做到演講這種地步,那麼可以試試主題閱讀,並將輸入-輸出,並進行深入領域的探索。

努力只要有了收穫,就會讓人感到愉快,形成良性循環。

三、設法建立自信

想要建立自信,就要獎勵努力的自己。這一部分可以參考作者的另一本暢銷書《零秒思考》的做法來執行。

除此之外,也要建立微笑的成功體驗、與願意誇讚我們的人相處、遠離那些經常打擊我們的負能量人群。

四、創造良性循環

想要良性循環,就必須借勢而為。就作者而言,他就是舉辦大量演講、在博客上不斷輸出、出版書籍等方式,來給自己造勢再循環的。

五、培養樂觀心態

同樣是杯水,樂觀的人會說:「還有半杯水吶!」而悲觀的人會說:「怎麼只有半杯水!」這就是樂觀心態和悲觀心態的區別。

心態決定想法。當一個人無法改變外部環境的弱勢時,他的想法將決定內心是否強大。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如何讓自己保持樂觀心態?有以下幾點想法供參考。

1.別人的舉動如果很過分,那麼ta可能有著相當嚴重的心理問題。

2.觀察對我做出這種舉動的人,分析對方為何能做出這種事。

3.就算遇到了煩心事,也不急於下結論。

4.就算遇到了厭煩的事,也試著將它當成一次鍛鍊。

5.我認為樂觀的心態和悲觀的心態只有毫釐之差。

6.嘗試從不同角度的理解。

6.想著「管他呢」,乾脆睡覺。

對於始終無法控制心態的人,可以試著和有著樂觀心態的人去學習,學習一下他們的思考模式。「樂觀是可以傳染的」。

六、保持穩定身心

保持充足睡眠,攝取平衡營養的食物,三餐定時定點,堅持鍛鍊,今日事今日畢,都會讓我們保持最佳狀態。

七、在團隊中更快成長

一個人走得快, 一群人走得遠。我們的生活不是好萊塢大片,孤膽英雄是行不通的。必須要放棄「自傲」,才能讓自己更快成長。

每個人都期望歲月靜好,卻不知社會正如江水般奔湧向前。

曾有人評價著名投資人巴菲特,他醒著的一半時間是在看書,剩下的時間大部分用在跟一些非常有才華的人進行一對一的交談,有時候是通過打電話,有時候是當面。

巴菲特還有一位最重要的合作夥伴—查理•芒格,他是巴菲特的智囊。芒格同樣把自己的成就歸結為不斷地學習,他說:

我非常幸運,在讀法學院之前就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在我這漫長的一生中,沒什麼比持續學習對我幫助更大的了。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所有「我做不到」的說辭,其實只是不想做罷了。

巴菲特說要想在一生中獲得投資的成功,並不需要頂級的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秘密的信心,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的基礎,所以要好好學習,認真付出,屬於我們的財富必然不會缺席。

所謂一本萬利的投資,真的只有「終身學習」。所以,從現在開始,開啟自己的終身成長之路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NIpzGwBJleJMoPMby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