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理學者武志紅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張女士極端怕黑,只要夜幕降臨,她會將家裡所有的門窗鎖上,而且反覆檢查,就怕遺漏。她會把家裡所有的燈打開,然後把電視機音量調到最大,在沙發上看電視,最後疲憊中沉沉睡去。
家裡5歲的兒子,並不能給她安全感。為了晚上睡個好覺,她會央求朋友來陪她。朋友必須要是成年人,那樣她才能睡著。不過朋友並不用在他身邊陪著,只要在家中待著,張女士就能睡個好覺。更奇特的是,不管她睡得多沉,只要朋友離開,她就會馬上驚醒。
懼怕黑暗到如此程度,是因為張女士對待親密關係毫無安全感。
張女士4歲時,被親生父母在一個漆黑的夜裡送人了。晚上睡覺前還是和家人在一起,等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一條船上,周邊都是陌生人。陌生人說,他們現在是她的爸爸媽媽了,她的親生父母不要她了。
小時候的經歷,讓張女士毫無安全感。而丈夫和她離婚,又讓她脆弱的心靈雪上加霜。
沒有安全感的張女士,會反覆檢查門窗有沒有鎖緊、打開家中所有的燈、並把電視聲音調到最大,甚至找找成年人陪,才能入睡,都是為了戰勝親密關係中的不安帶來的恐懼。
02
你的孩子喜歡黏著媽媽嗎?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可以自由玩耍,但是大人一離開就會大哭大鬧。等到孩子長大,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卻始終保持一段穩定親密的關係?你是否想過,也許產生上述情況的原因,不是孩子的個性使然,而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呢?
那麼,孩子的安全感到底來自於哪裡呢?
1959年,美國動物心理學家哈洛夫婦對恆河猴進行了一項研究。小猴子一出生,科研人員就把它們和親生母親分開,由哈洛做了兩個「代理母親」。代理母親並不是其他猴子,而是人工做的假母猴。
一個是用鋼絲網做的假母猴,不過在假母猴的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可以24小時供應母乳。
另一個是用絨布做的假母猴,手感摸起來類似猴毛,比較舒適,但沒有安裝奶瓶。
接著就把剛出生的小猴子,放到代理母親身邊。
按照哈洛夫婦的設想,小猴子肯定喜歡供應母乳的鐵絲母猴,因為可以隨吃吃奶。
但是結果發現,小猴子只要吃完奶,就去絨布做的「媽媽」身邊。實驗進行到這一步,還證明不了什麼。這也許是因為絨布媽媽的觸感好,所以小猴子願意和她們親近。
接下來,哈洛夫婦在實驗中加入了敲鼓的玩具熊。在小猴子看來,它們就是會出發很大聲音的「恐怖玩偶」。
當恐怖玩偶發出聲音時,同時有2個代理母親的小猴子,其中有80%,都會奔向絨布媽媽身邊,並擁抱媽媽獲得安全感。經過和絨布媽媽的接觸,它們平靜了下來,並睜著小眼睛觀察恐怖玩偶。
過了一段時間,有些膽子大的小猴子,還會離開絨布媽媽,去嘗試接近恐怖玩具。
上面的實驗說明,絨布母親除了能提供身體上的舒適感,還可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之後,恆河猴才會大膽地探索世界。
因為恆河猴的94%的基因,是和人類相同的。所以這個實驗結果對人類同樣適用。根據研究表明,只有令人舒適、溫暖的身體接觸,才能幫助孩子形成穩定的安全感。
為什麼說這個實驗被某些動物保護主義者稱之為「邪惡」?
是因為和鐵絲媽媽長大的小猴子,因為缺少身體接觸,而變得暴躁、易怒。有自殘傾向,甚至暴力毆打自己的小仔。
03
在有些傳統的中國家長看來,養孩子多簡單啊,吃飽穿暖就完事了,哪有那麼多歪歪道道。比如有些流傳甚廣的育兒主張,不能隨便抱孩子,越哭越不能抱,否則會慣出老讓大人抱著安撫的壞毛病。
這種說法的本質,其實是在宣揚行為主義。行為主義,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提出的。
華生主張:
「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他的理論風靡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接著影響眾多西方國家。現在我們國內有些人鼓吹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等,都是脫胎與此。
而在自家孩子上貫徹行為主義的的心理學家華生,結果他三個孩子全得了抑鬱症,大兒子自殺身亡,二女兒也多次嘗試自殺,小兒子則一直流浪沒有經濟來源,靠父親的經濟援助才能生活。
也許華生的案例有些極端了,但是倡導行為主義的父母可能不知道,缺少與父母良性互動,尤其是身體接觸的孩子,會患上「皮膚饑渴症」。
他們在長大成人後,因為缺乏皮膚接觸,而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憂傷和快樂,變得特別「獨」。
但從哈洛實驗的結論來看,擁抱孩子、親吻孩子對發展母子之愛至關重要,不僅如此,對於孩子未來大膽地闖世界也至關重要。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不僅包含父母的言語、精神引導,還應該包含充滿愛意的擁抱。
04
被譽為「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曾經講述過著名導演伍迪·艾倫的故事。
伍迪·艾倫有嚴重人格障礙,與他人接觸會讓他感到不安和抑鬱。即使是和他十分熟悉的人,想要和他有身體接觸,他都會拒絕退縮。
即便是他的戀人,他也需要也保持距離,只要他覺得與他人存在依戀關係,就會覺得痛苦。
回溯他的成長經歷,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媽媽留給保姆照顧,並且經常更換保姆。令人氣憤的是,如果他的媽媽情緒不好,就會拿兒子撒氣。在他很小的時候,已經習慣被媽媽打罵,甚至都不知道躲避。
他屢次嘗試想要自殺,並且一直接受心理治療
伍迪·艾倫說「我走上舞台,講我的笑話,他們笑,我回家」,因為他從來都拒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對別人也不信任,所以一直活得敏感、脆弱,甚至害怕別人下毒殺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說:
撫養方式會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甚至會影響大腦不同部位的尺寸。比如海馬體、皮質醇。 所以孩子的表現,基因只是占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還是來源於父母間的相處模式以及父母對自己的方式層面。
就像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的:
「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基石,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構建人格,融入社會,而這與父母的教養方式關係非常密切」。
05
安全感是我們生命的底色,深深影響每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光彩鮮麗的面具背後,你的「孤單寂寞冷」,也許只有自己知道。你擁有越多的安全感,就會自信地樂於探索,享受生活。
人類的安全感,從ta出生以後就會建立。通俗地說,安全感的建立,越早越好。
那麼,父母如何給予給孩子更多的完全感呢?
1.對待小嬰兒,最好是母乳喂養,多互動、玩耍。
2.嬰兒的撫養者是固定的,對孩子充滿愛意、不吝惜皮膚接觸的。
3.跟孩子分開時要說清楚,不要一走了之,甚至欺騙。
4.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夫妻關係要有愛,才能傳遞給孩子愛。
家庭是給與孩子的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和諧的夫妻關係,溫暖的家庭氛圍,都會讓讓孩子有歸屬感和安全感,之後才能探索整個世界。
現在的父母都喜歡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畫畫鋼琴美術,一個都不拉下,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真正的起跑線,不是外在物質條件的富饒,而是父母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心中有愛,不孤獨。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