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問界M7,華為銷售更愛智界S7?

2023-12-13     BusinessCars

與華為車BU業務的風生水起相比,線下門店卻呈現為兩極分化的局面。

商場買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手機門店賣車,目前僅有華為一家,隨著華為智選車業務的開通,數千家門店擴張了規模,開啟了汽車業務。

但是隨著上半年問界銷量持續走低,此前瘋狂擴張的門店面臨困境,銷量下滑導致多數門店都在虧本運行,BC在6月走訪時認識的一位問界門店的銷售人員在一個月後就跳槽到了另一家新勢力品牌。

回想當時,這位銷售人員對剛上市的問界M5智駕版的熱情還歷歷在目,雖然官方已經不在稱問界是華為造車,但在銷售口中,這款車含華量99.99%,僅差的一點就是尾標的賽力斯問界。

這位銷售沒能等到問界的浴火重生,隨著新M7上市,問界銷量出現明顯回升,按照余承東在朋友圈所講,問界算是起死回生。

隨著奇瑞加入華為朋友圈之後,智選車業務也正式更名為鴻蒙智行,於廣州車展上亮相,華為與奇瑞合作的品牌智界與此前的問界同台出場。此外,與江淮汽車和北汽合作的另外兩個「界」也將很快與公眾見面。

改名後的鴻蒙智行聲勢浩大,根據網上信息稱在智界S7進入華為門店後,顧客絡繹不絕,盲訂訂單增長迅速,但是在BC實地走訪了幾家門店後卻發現火熱的場景之中卻藏著一絲淒涼。

在智界S7上市之後,聽聞這款車型已經陸續進駐華為門店後,筆者就近前往了一家華為門店探訪。

沒有智界S7的站台,遠遠就看見門店只有一款問界M5的展車,與網上宣傳的不同,這家店表現得出奇的冷清。

帶著多種疑惑,筆者走進店內與銷售人員溝通起來。當聽到是前來諮詢汽車,接待人員也是直接表示,目前已經不賣車,而且相關銷售人員已經全部離職。

在與這位數碼銷售繼續溝通後,我們了解到,這家門店的銷售人員是歸屬不同管理的,數碼和汽車業務分屬不同的公司,他所知道的是這家門店的汽車業務已經停了很長一段時間,至於何時重啟目前也不太清楚。

據了解,目前能夠展示和銷售智界S7車型的門店多數是鴻蒙智行下屬直營的門店,在官網上查詢到能夠提供試駕的門店全上海只有16家,這與問界的32家門店相差了整整一倍。

暫停營業的這家門店大機率就是所謂的經銷商,在沒有官方支持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暫時撤離。

根據直營店店員所講,想要銷售智界S7和將要上市的問界M9是需要擴張展台的,在符合規定後才能銷售這兩款車型,這對於經銷商來說又是一筆支出,在經歷過低谷之後,部分經銷商選擇了謹慎觀望。

在這次撲空之後,筆者根據華為商城官方給出的信息來到了位於五角場萬達的華為授權體驗店。

很明顯可以感受到直營店與經銷商門店的不同,足夠大的門店中展示著鴻蒙智行旗下全部的三款車型,同時門店中的顧客也是不少,僅有的幾位銷售人員全部在接待著諮詢的顧客,場面十分熱鬧。

在等待幾分鐘後,終於有銷售人員有空能夠接。據銷售人員介紹,在展車進店後多數顧客都是衝著智界S7來的,這款展車更是擺在面向馬路的黃金位置。

提到智界S7這款車,銷售人員也充滿了熱情,講到這款與奇瑞合作開發的車型採用了華為最新的底盤和三電技術,整體架構都要優於問界M5,同時車機端更是搭載了最新的鴻蒙4.0系統,流暢度要優於問界的鴻蒙3.0。

談到駕駛感受時,這位銷售人員更是強調智界S7搭載的途靈底盤技術更是問界所沒有的,全新的途靈底盤能夠給駕駛操控帶來更好的體驗。

字裡行間都透著對「嫡長子」的不屑。關於同堂競爭、手足傾軋的戲碼,奇瑞是再熟悉不過了。

銷售人員甚至表示智界是由奇瑞生產,與問界背後的賽力斯在汽車生產上就不同,奇瑞的產品相比賽力斯更有保證。

當談起店內的銷量時,這名銷售人員也非常自豪,表示智界S7僅上午就已經定出去了三台,自從展車到店後,訂單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

關於之前華為門店撲空的情況,這位銷售人員自豪地解釋道,「我們是直營店,全部銷售人員都是華為下屬慧通公司的員工,是華為的員工。和經銷店的人不同,在官方的支持下,門店的展車和試駕車都是最快配置到位。」

從今年6月份開始,華為就聯合賽力斯成立「AITO問界銷服聯合工作組」,開始規範化智選車業務的門店管理,特別是在慧通管理的直營門店中,更加注重提升用戶的購車體驗而將訂單轉化率放在了後面。

但是經銷商門店則是更重視訂單轉化率,在目前的營銷模式下,經銷商門店和直營門店的售價全部都是公開的。

同時根據銷售人員所講,華為門店的銷售模式是按照車價的10%進行分成,其中華為再拿走20%左右,其餘80%歸渠道所有,算下來一輛車給銷售人員的提成僅幾百元,看上去經銷商更像是在幫華為打工。

隨著華為汽車業務朋友圈的擴大,加入鴻蒙智行的產品也將增多。目前僅僅問界和智界兩個系列就已經開始出現明爭暗鬥,甚至經銷商門店與直營門店的區別對待都是將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值得注意的是,經銷商門店如果不願意加大投入擴張,入駐智界品牌,未來連問界M9都沒有資格銷售。

而加大投入選擇跟進,就勢必進入到「踩一貶一」的惡性循環里。或許在汽車產品層面,華為有了不小的突破,但在終端渠道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1d94459dbc34b0b9638ed37c5d373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