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自我實現者常會感到一種特殊的生命體驗,感受到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顫慄、欣快、滿足、超然的體驗。
追求合一感有兩條截然相反的道路,一條是努力放下自我,另一條是努力去成為自己。
一個人的人性展開之路,也許有迷途,但它能被允許、被看見時,人性展開之路,也是生命力不斷被照亮之路。
心流與高峰體驗
武老師說,同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對他的影響極大,而馬斯洛對他的影響就很小。
一個原因可能是,馬斯洛採用的是歸納性研究,他覺得好像不太實用。也許對一些遠離了自我實現之路的人來說,自我實現和高峰體驗的描繪實在是激動人心。
但容許武老師自戀地說一句,他雖然有猶豫,但一直走在成為自己的道路上,所以並沒太覺得馬斯洛的理論激動人心。
還有一個原因是,馬斯洛沒有特別好地指出一條路來,自我實現的確是非常棒的事情,可如果我已經偏離的太厲害,我怎樣才能回去呢?
高峰體驗確實很迷人,但它好像羚羊掛角無跡可循。
相比之下,積極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心流」一說就非常不同,它是一個具有操作性的概念。
首先要說一下,切克森 米哈賴的《心流》這本書是極為經典的心理學著作,武老師強烈推薦。
得到專欄劉蘇里老師的《名家大課》中就有著名的社會學家鄭也夫老師對《心流》這本書進行的解讀,萬維鋼老師也在他的《精英日課》中多次提到這本書。
契克森米哈賴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最終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心流的體驗與高峰體驗有關,高峰體驗就是級別更高的心流體驗。
之所以用「心流」這個詞,因為很多被調查者說,當這種美妙體驗發生時,就像是「一股洪流帶領著我」。
武老師用這裡講的精神分析理論,來闡釋一下他所理解的心流的邏輯:
1.心流就是生命力的無阻礙流動。
2.生命力是精神分析中所說的攻擊性,它的無阻礙流動,需要通過兩關:
一是在自我虛弱時,展現生命力,而不必擔心被報復;二是自我強大後,展現生命力,而不必擔心傷害他人。
3.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在一個容器內修煉生命力的流動,而容器有多種含義,自我是容器,關係是容器,你在做的事情是容器,家也是容器。
總之,生命力是被容之物,而它的存在被確認,需要一個穩定的容器。
4.契克森米哈賴總結的心流發生的規律就是:
找到一個你基本能控制的事物,穩定地投入其中,並且要有挑戰,就是你所做的事情有時會超出你的能力,但不要超出太多。
然後不斷努力,並不斷接受到正反饋——就是你的努力有效,那麼久而久之,心流就可以出現了。
5.心流出現時,人會有忘我感,也忘記了時間和空間,並會有合一感。
更簡單的概括是:在一個穩定的容器內,表達你的攻擊性,而它不斷被確認為生能量,當整體上被確認為生能量後,就可以酣暢流動了。
容器可以理解為「你」,攻擊性可以理解為「我」,那更簡單的概括是:
「我」的存在被「你」允許。
問答一
問:武老師,匱乏認識、匱乏需要和存在認識、存在價值,他們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嗎?
比如參加一項運動會,開始的時候是因為想增強自己的體質,但同時又能高峰體驗這項運動,這是匱乏需要和存在價值的融合嗎?匱乏需要和存在價值是不是一種切割呢?
答: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這部分講得太簡單,以至於匱乏需要好像被否定了一樣,但是這的確是一種切割。
事實上,我們常常是因為匱乏而開始,而最終體驗到高峰體驗。
可以說,最初武老師就是因為死能量的折磨,而去投入一件事情中,想增強自己,最終體驗到他的生能量的確增強了,當他不再那麼擔心生死問題時,他體驗到了存在。
問答二
問:第七條清新雋永的鑑賞力應該是最高境界最難實現吧?人的性格應該具有多變性,這十四條在自我實現者是一直保持還是一種主導呢?
答:馬斯洛總結的這十四條特徵,並非是所有自我實現者都有的。即便是高峰體驗,在馬斯洛看來,有些自我實現者一樣沒體驗到,而一些非自我實現者卻體驗到了。
這是歸納研究的必然結果。通常,這類研究會這樣說,如果這些共同特徵中你具備了多數,就是這類人群了。
例如,如果你看心理疾病的診斷手冊的話,你會看到例如強迫症患者的常見症狀有多少條,假設是九條,而你具備了其中的五條,那你就是強迫症患者了。
再具體回到你的問題,清新雋永的鑑賞力肯定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體驗到合一。所謂鑑賞力,就是一個人能看到其他存在的一個副產品。
問答三
問:寬容又嫉惡如仇的寬容,可以理解,就是這種人高度敏銳洞察他人的脆弱,也就是內心充分的善意,具備高度的寬容;那如何理解他們同時對人性中的惡又有高度敏感和牴觸?
答:王陽明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他能洞見所有人性,同時嫉惡如仇,他有一首詩對此有很好的表達: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他深切懂得,最深的源頭上是「無善無惡」,但人要「知善知惡」,還要「為善去惡」,最終「我心光明」。
問答四
問:為了讓自己準確又充分地認識現實,除了儘可能多地走向真實世界之外,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嗎?有沒有可能我和現實接觸之後,看到的還是自己的自戀呢?
答: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的確,看清楚「你」是一切的根本,可如何才能看清楚「你」呢?武老師喜歡魯米的道路,就是去愛。
如果只是智識上的努力,那無論你的智識多麼了不起,都不行,一個人必須把自己扔出去,深深地和這個世界碰撞,去構建最深刻的關係,這才行。
問答五
問:武老師,我有一個疑問,你說匱乏認識的人,是按照自己的想像來認識現實,但那些成就很高的人想像力卻很豐富,比如馬雲、馬斯克等等,這兩者看起來很矛盾?
答:陷入匱乏認識的人,他們的想像都是為小我服務的,都是用來滿足自己的白日夢。
但進入存在認識的人,他們的想像是對真實存在的洞見。所以這兩者之間是有根本質區別的。
問答六
問:像王陽明這樣的人是不是就無所謂高峰體驗了?而是時時能活在自主自由的感受中呢?高峰體驗只是一種達到成功巔峰的狀態嗎?
還是要根據動機和感受去評判,體驗到自我突破,超越自我般忽然頓悟的感覺才算呢?
例如,如果我每天都做到自己和自己比較進步了一點點,對於這個過程我意識到是一個一個巨大的成果時候可能會有高峰體驗。
但如果我每天有意識地輕鬆去做,那種每天專注一部分進步的碎片時間裡,我感受到專注於活在當下體驗算不算活在當下呢?
也就是說專注體驗過程的積累,而非最終結果成績的那一刻,算不算讓自己每天都有高峰體驗,也就無所謂高峰體驗了呢?
答:武老師覺得你的質疑,切中了馬斯洛理論的缺憾,他描繪了一種至高境界,但沒有說出,如何才能走到那裡。
而因為這個缺憾,的確像是把匱乏認識和存在認識給對立了起來,所以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說」是非常完整的理論,不僅描繪了很好的境界,也指出了如何走到那裡。
就以攀登珠峰為例,如果真的靠自己的力量實現這一點,那必定是經過了大量練習,不斷在錘鍊自己的力量,最終學習到控制各種因素,而實現攀登珠峰這個目標。
這樣的話,甚至在攀登珠峰之前,就已經會有心流體驗了,而攀登上珠峰那一刻,應該就會有高峰體驗。
問答七
問:粗略看來自主者性格好像更為被動,而非處自主者性格卻更為主動。社會關係中,主動的人往往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如何將這兩者進行區分?其中的關鍵不同又是什麼呢?
答:自主人格並非是被動,而是他們臣服於真實存在,並且,這種臣服並不傷害他們的行動力。
非自主人格中,被動人格更加常見。例如那些被習得性無助征服的人,他們覺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而且像是被敵意力量給控制了,於是乾脆就不努力了。
非自主人格中,也的確有很多超努力的人,但只要他們還只是試著把世界納入自己頭腦的秩序中,那麼這份努力,效率必然低,因為看不到事物的真實存在,就會缺乏創造力。
思考
找到一個基本能控制的事物——工作,穩定地投入其中——上班,要做有點挑戰性——成長,並不斷地接收到正反饋——關注正反饋,而後產生心流。
其中重要的點是:攻擊性要不斷被轉化為生能量,也就是不斷的完成「去毒化」這個過程。允許、鼓勵對方的真實存在。
一個人要把自己扔出去,和這個世界深深地碰撞,構建最深刻的關係。我好像做不到,因為從小到大都沒有學會一件事情,就是把重要的東西交給別人。
但能看到這一點,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因為看到了,才有被療愈的可能。現在要嘗試,真誠地表達自己,把自己扔進關係。願我一生溫暖純良,唯一不舍愛與自由。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p20vnEBfGB4SiUwn1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