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不依戀任何人嗎?

2019-12-31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了暈車的隱喻。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暈車有著深刻的隱喻,和失控有關,也和自戀與依戀有關。

控制都是為了對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體驗是情感依戀的失敗。如果能說出這份失敗體驗,會很有幫助。在眩暈發生時,身邊有能夠信賴的人是必不可少的。

人可以一輩子不依戀任何人嗎?

很多人問到這個問題,武老師他們也多次探討過這個問題,如果更為貼近根本的語言,應該是:一個人能孤獨成聖嗎?

有各種孤獨成聖的傳說,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里,你常常會想到一類故事,例如某人在山洞裡找到一本武功秘籍,忘記了時間,專注修行練習,後來成了天下第一。

可是從武老師的個人經驗出發,他是學習越多,對人性了解越多,越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自體必須有客體,「我」必須找到「你」。


那些真正孤獨成聖的人,以武老師的了解,是我們都忽略了他此前曾有飽滿的關係。從不構建深度依戀關係的人,不管表面看上去多麼善良友好,內心中實際上有太多的黑暗和敵意。

當「我」不去看「你」時,「我」也就不可能被真正看見了,於是「我」也就處於黑暗中了。

問答

問:任何有攻擊性的心理、行為、語言都是對自己的不滿意,或者和自己關係近的人和事的不滿意。故事中其中一個妹妹家的孩子,能長出真自我,會擁抱真實的世界。

人的本能都是值得尊敬的,問題是如果一個自戀的孩子長大以後,還可以轉換成依戀型人格嗎?如何轉化呢?

答:人的一切本能都是值得可敬的,包括防禦,包括因為感知到外部外界的敵意,而讓自己停留在自戀和控制中。

武老師的整個專欄都在講兩件事:成為自己,找到你。後者是完成依戀,如果按邏輯來講,它涉及這樣幾個問題:

1.看到自己對依戀別人的防禦;

2.看到自己對關係的渴望;

3.在時間積累和空間變換中,逐漸和另一個人,建立起真實、全面而具有深度的情感關係。


這個過程不必太強求自己,比如硬要去依戀一個人是不對的,我們需要尊重自己的本性,而本性就是在告訴我們,依戀善意的「你」,排斥敵意的「它」。

問答一

問:依戀與依賴有什麼區別呢?是否如自戀發出動力,獲得持續回應,建立了安全型依戀而一直使用著這自體客體,思維之刀,痛苦之刃,越來越熟練,終於像手足般不可或缺形成依賴,是這樣嗎?

答:依賴,講的是自己能做好的事自己不做,希望別人幫自己解決。

依戀,講的是情感上對另一個人的敞開和連結。

你講的理解是依戀而不是依賴。當我們混淆依戀和依賴時,也許是反映了一種恐懼:

如果我太依戀一個人,有一天我失去他怎麼辦?比如他死了,或者他拋棄了我,不行,我不能讓自己如此需要一個人。

成熟的依戀關係是當我們失去對方時,會痛徹心扉,會無比悲傷,同時我們也會知道,已經發生過的那些愛,就在自己心中,這是我們此前講過的「情感穩定能力」。

問答二

問:如果一個成年人不戀家,經常出去玩,是不是與兒時與父母沒有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有關?也因此很難進入「我與你」的境界,做事不夠專注。小孩如果上課不夠專注,甚至多動,與依戀理論有關嗎?


答:在武老師的理解中是這樣的,但依戀理論的創始人,以及其他研究依戀的人是否是這樣觀點,他就不清楚了。關於依戀的研究和書籍非常多,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武老師在細膩而深入的心理諮詢中,的確看到成年人不戀家,是因為依戀沒有建立好。而不夠專注和多動,武老師認為也有這樣的含義。

此外,孩子精力旺盛,也經常被家長和老師視為多動,武老師見過很多成功的人,曾被認為有多動症。

如果比較一下中美家庭,你會發現美國人非常重視小家庭,平時下班後,他們都是回家和伴侶孩子在一起。而很多中國人把家庭視為老婆孩子的事,他們下班後常常加班或娛樂,把這些視為正常,武老師認為是在逃避依戀。

所以中國人移居歐美後,容易覺得那些地方太無聊了。但事實上,一個男人如果能專注地和老婆孩子在一起,會發現家庭生活本身就足夠迷人。

問答三

問:如果孩子可以對媽媽形成依戀,那媽媽能不能對孩子依戀呢?媽媽的依戀對孩子會不會太強,孩子接收不住呢?那麼媽媽的依戀除了向丈夫產生,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答:這是非常好的問題。當然媽媽會對孩子形成依戀,在很多中國家庭中,媽媽們更容易依戀孩子,因為和老公處理好關係,太有挑戰性了。

這會帶來很大的問題,按科胡特提出的「自體客體」這個概念,親子關係的正常邏輯是父母成為孩子的自體客體,延展孩子的自我。

而我們反了,我們的聽話教育和孝順,就是要求孩子成為父母的自體客體,用來延展父母的自我。很多媽媽對孩子的依戀,延展了媽媽們的自我,但壓制了孩子的自我。

如果媽媽們依戀丈夫而不得,那該怎麼辦呢?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武老師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只知道,如果夫妻關係嚴重失衡,媽媽們到孩子這裡尋找情感,甚至終生想和孩子們綁定在一起,這是無數中國家庭的問題。

問答四

問:情感依戀是與生俱來的嗎?是如同安全感,或國家、宗教、民族這些概念,或者是一些想像的共同體,也是依戀的需要嗎?

答:武老師認為,信仰好的宗教,是在向有力量而又善意的上帝低頭和依戀。

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活在全能自戀中,不僅孤獨,而且很累,所以人類的精神尚不圓滿時,也在尋求比自己更高的精神力量而去依戀。


問答五

問:是不是對一個人來說,自戀越多,依戀越少,依戀越多時,自戀就越少?

答:如果談到控制和失控,這個層面,自戀和依戀是存在這個多那個就少的現象,學會了依戀的人,封閉的自戀肯定會少。

不過,如果是從能量上看,就不能這麼簡單理解。武老師見過很多人,他們有濃濃的自戀,同時也能無比坦然地表達依戀。這時的自戀,就是自大或自信了。

這裡我們可以用科胡特的定義:健康就是自信與熱情,自信就是能量能滋養自體,而熱情就是能量能滋養客體。

問答六

問:文章中所說的自戀與以前提到生命的本能有什麼不同嗎?陷入自戀與控制,這與一元關係是接近的,而後者卻是壞的,要如何理解這兩者的區別呢?

答:真是個好問題。從根本上講,外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投影,同時內在世界也是外部世界的投影,所以武老師說,我們對外部世界敵意的感知,和我們內心的敵意程度,是一致的。


由此就不存在簡單的切割問題,就是我通過切斷和「惡意的『它』」的連結,而讓我自己成為純粹善意的存在。這事兒到底該怎麼辦呢?

這要回到基本觀點上,生命力只有一種,當被看見時,變成好的生命力;當不被看見時,變成壞的生命力。所以根本問題,應該是看見的問題。

我永遠都在尋找你,而我徹底與你相遇時,那時就會有合一發生,我和你都會消失。這是魯米的詩中一再描繪的東西,武老師也深信。

問答七

問:鈍感力,被很多其他老師認為,有巨大的好處,這和武老師所說的,為了讓身體對疼痛不敏感的保護型封閉,有什麼區別呢?

答:如果希望活得簡單一點,那遲鈍是有巨大價值的,可以讓自己迴避掉痛苦的感覺,而能朝著目標一路前行。

但在追求自我覺醒或自我認識的路上,敏感很寶貴。實際上,我們對「惡意的它」理解越來越深,就會對痛苦的接納程度越來越高,這時,一個人就可以在感受力越來越高的同時,做到對人性更寬廣的接納。


問答八

問:如果沒有可以依戀的人,該怎麼辦呢?

答:武老師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當一個人真覺得世界上沒有自己可以依戀的人,那意味著,這個人對情感是絕望的。

同時不可避免,你對外部世界的敵意感知會非常高,不管你表面上活的是如何優雅善良。

思考

依賴就是,期望別人替自己做分開自己做的事。原來我一直想的是依賴而不是依戀,原來我一直想不勞而獲,可以一直偷懶,但卻有吃有穿,安逸幸福。

依戀,就是情感向人敞開,和人建立深度連結。其實就是,學會把一些重要的東西,交給別人。在這方面,我可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為我一直感覺自己是一個人長大的。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DySZG8BMH2_cNUgP__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