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之中,志願軍這樣發起「元旦攻勢」

2022-02-21     館陶廣播電視台

原標題:冰雪之中,志願軍這樣發起「元旦攻勢」

冰雪之中,志願軍這樣發起「元旦攻勢」

1950年12月31日,「三八線」附近,凜冽寒風捲起漫天飛雪,氣溫低至零下25攝氏度。17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短促的炮火準備之後,向「聯合國軍」和南韓軍在「三八線」的防禦陣地發起進攻。

志願軍部隊向漢江南岸進發。資料圖片

戰役發起前,志願軍從上到下進行了縝密的戰前偵察。第39軍第116師派出偵察人員連續3天趴在臨津江北岸前沿陣地仔細觀察,終於發現了南岸峭壁中多條寬窄不一、利於突防的裂溝。隨後,師組織各團進一步觀察研究,確定了突擊連可以利用的4條攀爬通道。

為避開敵空中火力打擊,總攻一周前,志願軍連續校對日落時間和敵機飛離我陣地上空的時間。最後測定日落時間為17時03分,敵機飛離時間為16時40分,這中間的23分鐘成為最佳炮火準備窗口。為保證成功突防,志願軍利用江北岸自然溝構築出發陣地。攻擊發起前,全師7500餘人、70餘門火炮、500匹騾馬均嚴密隱藏,在距敵陣地最近不到150米處潛伏了18個小時。12月31日當天,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乘飛機進行低空巡視,也未發現我軍即將發動攻勢的跡象。16時40分,志願軍的炮火準備開始了,北岸飛起一串耀眼的信號彈。數千勇士從潛伏陣地中一躍而起,冒著南岸射來的彈雨,跨過刺骨的冰河,兵鋒直指北緯38度線。

志願軍的炮火和衝鋒號在傍晚響起後,李奇微如夢方醒:「真沒想到,中國軍人在這片毫無生機的荒原上發起了元旦攻勢。」而這時,他的前沿防線早被打得千瘡百孔。

志願軍右縱隊第40、第50、第39、第38軍各擔任突破任務的指戰員,在高浪浦里至永平地段上,冒著敵炮火封鎖,向臨津江和漢灘川南岸攻進。

臨津江和漢灘川南岸是天然峭壁,南韓第1、第6師憑險據守,敵防線前沿布滿鐵絲網和地雷。志願軍右縱隊過江後,一舉突破敵防禦前沿,繼續向敵防禦縱深發展進攻。志願軍左縱隊第42、第66軍在永平至馬坪里地段上突破南韓軍陣地。這一地段敵防禦正面狹小,縱深內山川交錯,白雪皚皚,兩側依託臨津江和北漢江,南韓第2、第5師在這一地段縱深布防。

志願軍第39軍第116師副師長張鋒向突擊部隊下達了衝鋒命令。戰士們跳出交通壕,在炮彈爆炸的火光中踏冰向對岸進攻。突然,江南沙灘上騰起一片火光和煙柱,左翼連衝擊地段上地雷爆炸了。在一連串爆炸後,志願軍戰士衝到對岸懸崖邊,架起雲梯。緊接著,敵陣地上響起一片手榴彈爆炸聲,三顆紅色信號彈隨即升上天空。

第39軍在新垡、土井地段突過臨津江後,迅速從南韓第1師防禦正面突入。經過一夜激戰,於1951年1月1日拂曉前突入敵防禦縱深約10公里,占領了大村、武建里地區,並有力地策應了第50軍渡江。

為了阻止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進攻,美第5航空隊傾巢出動,對沿開城到漢城和沿漣川到漢城公路向南進的志願軍進行了猛烈攻擊。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不顧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繼續發展進攻,「聯合國軍」在「三八線」既設陣地的防禦徹底崩潰,中國人民志願軍6個軍和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乘勝繼續向縱深發展進攻。鑒於此情況,李奇微於1月3日晨下令,全線撤至漢城以南組織防禦。「聯合國軍」憑藉其摩托化和機械化裝備,在其空軍掩護下迅速南逃。

在第三次戰役發起前,彭德懷致電志願軍左右兩個縱隊領導的電報中,就對戰役發起後「聯合國軍」動態進行了分析,認為在南韓軍遭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嚴厲打擊下,美軍有放棄漢城,退守漢江南岸或在漢城以北固守清平里、議政府、高陽線之兩種可能。

1月2日,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令右縱隊第38、第39軍各以1個師抓住議政府之敵;第38軍主力前進至議政府以南,阻擊議政府之敵南逃和從南向議政府增援之敵;第39軍主力從西北及西南、第40軍從北向議政府攻擊;第50軍迅速向議政府以西高陽前進,如高陽之敵南逃,則向漢城逼近。如議政府、高陽一線之敵撤逃,則第50軍向漢城追擊,搶占漢江大橋,相機渡過漢江,其他各軍向漢江攻進,並設法準備渡江,由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擔任漢城警戒。據此,志願軍各部於2日晚和3日上午繼續向南挺進。

「聯合國軍」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勇猛追擊下,被迫於1月3日下午自漢城撤退。李奇微命令自下午3時起,漢城橋樑和來往要道除軍隊之外,民間車輛和行人一律禁止通行。1月3日下午,美第8集團軍從漢城撤退,步兵、卡車、坦克以及各種運載工具緩緩通過浮橋。美軍在撤離的同時,用汽油、炸彈對漢城、仁川、金浦機場等進行了瘋狂破壞。

1月4日下午,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第116師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占領漢城。志願軍第50軍第149師於當晚進入漢城,第38軍第114師、第39軍第117師各有一部分偵察分隊也於同日進入漢城。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進入漢城後,嚴格遵守政策紀律,受到漢城市民的一致擁護。1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對占領漢城表示祝賀。社論同時指出:中國人民志願軍之所以在朝鮮能戰勝「武裝到牙齒」的美國侵略軍,主要是因為他們是為正義人道而戰,為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而戰,為消滅美國侵略者而戰,為使朝鮮和中國人民免於屠殺而戰,為朝鮮和中國婦女兒童的安全而戰。因而他們所到之地,救死扶傷,恢復城鎮和鄉村,恢復朝鮮人民的和平生活。他們的偉大行動,已受到朝鮮人民的熱烈歡迎。

這時,彭德懷鑒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進攻中未能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聯合國軍」似在有計劃地撤退,企圖利用其海空軍優勢,對志願軍進行南北夾擊。而志願軍經過三次戰役後,非常疲憊,急需休整補充。為避免前進過遠而陷於不利境地,7日,彭德懷致電左右縱隊指揮員韓先楚、吳瑞林及朝鮮人民軍方虎山軍團長:各軍立即停止追擊,結束戰役,轉入休整,準備春季攻勢,並注意加強警戒和防空。

第三次戰役勝利結束。「聯合國軍」全部撤至北緯37度線附近之平澤、安城、堤川、三陟一線及以南。在這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克服艱難險阻,經過8晝夜的連續進攻,突破了「聯合國軍」在「三八線」的防禦,占領了漢城,並將戰線從「三八線」推進到37度線附近,斃傷俘敵1.9萬餘人,進一步擴大了中朝兩國人民在國際上的影響。

▅來源:黨史教育

▅編輯:陳永征

▅初審:郭曉泳

▅複審:閆海軍

▅審核:賈春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93d4b8f9f55d500689c5f5398a9fa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