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首個「雙框之城」:江蘇九龍口的水鄉傳奇

2022-08-22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中國國家地理首個「雙框之城」:江蘇九龍口的水鄉傳奇

中國國家地理首個「雙框之城」:江蘇九龍口的水鄉傳奇

透過「窗口」發現「地理之美與人文之魅」

《中國國家地理》封面「紅框」,系由 China首個字母C變型而來,改版20多年來,它見證了一本雜誌的成長,也逐漸形成一種文化符號和大眾認知美麗中國的獨特「窗口」。一張張鮮艷的「紅框」封面,凝聚著 地理學和美學、科學和藝術的多重魅力

為了讓更多讀者親身體驗「紅框」封面的魅力,提升雜誌與讀者的互動性,2018年11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推出了有趣好玩的「 紅框封面秀」活動,使任何人都有機會把自己喜歡的圖片製作成《中國國家地理》封面並分享至朋友圈, 在社交媒體引發廣泛熱議。

《中國國家地理》線下「紅框」攝影裝置,是 「紅框封面秀」的線下延續。自2018年底《中國國家地理》「紅框」亮相南京幕府山之後,目前已經在中國移動廣東南方基地、江蘇常熟虞山、江蘇南京浦口老山、浙江湖州莫干山和下渚湖、浙江紹興鑑湖等多處落地,並 迅速成為凝聚人氣的攝影新景觀

2022年, 中國國家地理旗下《中華遺產》雜誌封面「綠框」,也開啟 線下「立框」之行,使中國各地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實景亮相。從此,「紅框」與「綠框」比肩而立,象徵著《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的辦刊宗旨——「 推開自然之門,昭示人文精華」踐行到中國各地,旨在把這些地方獨特的美展現給更多人,更希望助力當地打造網紅拍照打卡新地標。

這一次,我們的「紅綠雙框」, 首次同時立於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的九龍口。 何以是九龍口?

在很多人的傳統認知中,「江南水鄉」似乎是個固定詞組,一說到水鄉,便認定在江南。但實際上,在江蘇的北部地區,也有一處詩意水鄉:那裡水網縱橫交錯,景色秀美,物產豐富, 有著「蘇北水鄉」的美譽——它便是里下河。

里下河水鄉。攝影 / 龔為

里下河,並不是一條河,而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區域,它位於江蘇省中部,西起里運河,東至串場河,北自蘇北灌溉總渠,南抵老通揚運河,涉及江蘇省揚州、泰州、鹽城、淮安、南通等主要城市,總面積近1.4萬平方公里,是蘇北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里下河簡稱「里河」,串場河俗稱「下河」,平原介於這兩條河道之間,故稱里下河平原即里下河地區。在地圖上看,里下河地區就像一個「口」字形。因地形四周高,中間低,形如鍋底,有「鍋底窪」之稱。 如果說少山多平原的江蘇是一隻平坦的手掌,那麼里下河就是微凹的「掌心」。

來源 / 《中國國家地理》2022年01期《江蘇專輯》

因為是低地,里下河不僅收納了水,也承載著大量的土——和長江以南有煙波浩渺的太湖不同,里下河沒有大的湖泊,漢代時「 闊三十里,周三百里」的射陽大湖,在泥沙千百年的淤積作用下,漸漸被淤塞、分割,變成連綿的濕地和眾多連綴的淺水湖盪,再加上大量為運鹽、治水等目的人工開挖的河道。

今天,這片「破碎」的平原,遍布稠密的水網,被縱橫交叉的大小河道劃分成無數大大小小的「片區」,七水繞村、十水匯城的奇妙場景也頗為常見。

而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就是這麼一個九水繞鎮的奇特之地,素有「金灘銀盪」之稱。 如果說里下河是江蘇的掌心,那麼九龍口就是掌心裡的一顆明珠。

金天會六年(1128年),東京留守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人為決堤,使黃河匯入泗、潁、渦諸水入淮河,從此黃河離開了歷經數干年東北向流入渤海的河道,改由淮河入海。明萬曆六年(1578年),受朝廷之命,潘季馴治理黃河,大築堤防,堵塞決口,使黃河由汴入泗,由泗入淮,其「束水沖沙」之法 再一次改變了江淮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

江淮水鄉地貌。供圖 / 九龍口旅遊度假區

波濤洶湧,裹挾泥沙的 黃河沖入淮河後,以其勢大倒灌進入洪澤湖,屢屢決破洪澤湖東面屏障高家堰,從而泄入里下河地區。日積月累,洪患不絕,洪水隨淮河和洪澤湖的決口洶湧而來,進而帶著大量泥沙侵入射陽湖。

洪水過後便沉積起大量泥沙,填溝充壑,墊窪淤湖。原本射陽湖中地勢較高處,逐步形成連片的草地湖田等,而地勢較低處,則成為湖盪和蛛網式港汊。從此古射陽湖橫波千里、斜陽脈脈的大湖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蘆盪萬頃,河道港汊的金灘銀盪, 河、湖、盪、塘、溝、垛、灘、圩等水道形態逐一出現,蘇北水鄉景觀也由此奠定。

「金灘銀盪」九龍口。攝影 / 許益民

如果說,九龍口的淵源有人為因素的成分,那麼, 九龍口的水道形態就完全是自然造化了。黃河雖然侵襲了湖泊,卻鬼斧神工地般在九龍口造就了九水合一的神跡。

在九條河道中,林上河、錢溝河、安豐河、新舍河、澗河、莫河、溪河,承接上游來水,匯入九河中心;蜆河、城河二河由中心出發,流向下游,匯入大海。 九條河,七進二出。

在九河相匯的中心,有一龍珠島,如果把九條河比作九條蜿蜒騰躍的巨龍,那麼河流匯聚中心的龍珠島,就像是九龍圍繞的明珠。 此等「九龍戲珠」自然奇觀,是天造地設,是水與土的魔法。

「九龍匯珠」奇觀。供圖 / 九龍口旅遊度假區

在當地的傳說中,人們為感謝青龍的除害之恩,稱九河彙集之地為九龍口,而九龍口中心的龍珠島,儘管面積不大且地勢不高,但在歷次洪水中卻從未被水淹沒,此等奇觀,使 龍珠島成為人們心目中吉祥如意的象徵之地

九龍口的土質以黏壤土為主,地力肥沃,適宜種植水稻,三麥(大麥、小麥、元麥)和發展水產養殖業;九龍口的水質經蘆葦過濾,優質純凈,溶氧充足,適合漁業發展。

食藕是日常。供圖 / 九龍口旅遊度假區

水是這裡一切故事的源頭,造就出水中有陸、陸中有水的「九龍戲珠」奇觀特殊的地貌,給里下河人帶來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這裡因地勢低洼,湖盪、沼澤眾多,宋元時期人們就發明了「垛田」,撈淤泥壘田,層層加高,四周環水。

此外,低洼的湖灘地帶地下水位高,人們便在此種植荷、藕、菱等作物。淺水的湖盪河道,也是水產養殖的天然寶地。這些生產方式,共同營造出里下河地區「 萬畝盪灘萬畝魚蟹,十里長盪十里荷香」的水鄉富饒風光。

「荷」顏悅色九龍口。攝影 / 谷瞻遠

九龍口是 江蘇省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潟湖遺蹟原貌,面積7000公頃,其中,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大約660公頃。

在九龍口濕地,蘆葦是占絕對優勢的水生植物。蒼蒼蘆葦盪,化解了大海的凜冽,同時也凈化了水質。 2019年,九龍口成為鹽城市首家獲批的國家濕地公園:這裡的核心區域水質清澈,符合國家Ⅱ類水質標準。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野菱、蓮等水生植物分布廣泛,與蘆葦共同為多種動植物營造了理想的棲息環境。

九龍口的蘆葦盪。攝影 / 孫華金

這裡資源豐富,有挺水及濕生植物17種,沉水及浮葉植物21種,灘地陸生植物25種,浮游植物41種;主要野生動物60多種,其中包括黃嘴白鷺、大天鵝、小白額雁、鴛鴦、小青腳鷸、紅角隼、松雀鷹和縱紋腹小鴞等8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九龍口濕地公園自然資源。製圖 / 張聞倬

因為環境的優越,還吸引了「鳥類熊貓」——震旦鴉雀的眷顧,到此結群活動。

2018年2月,鹽城師範學院的崔軍老師及其團隊在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首次記錄到震旦鴉雀結群出現。這是一種中國特有鳥類,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體型嬌小、活潑好動,靠取食蘆葦中的蟲子為生,終生離不開蘆葦沼澤地。

震旦鴉雀數量稀少,對水質和環境要求極高,是全球性瀕危鳥類,但對九龍口人來說,這種小巧的鳥類卻是自幼熟悉的夥伴。在灰白蘆花中,震旦鴉雀時常可見,它們穿梭、跳躍,隨風而動,嘴裡不時發出短促的「唧唧」聲,仿佛在呼朋引伴。當地人親切地稱其為「柴雀」,卻不知九龍口竟默默照護著如此珍貴的精靈。

震旦鴉雀。供圖 / 圖蟲創意

震旦鴉雀選擇九龍口,並非偶然。

如果說震旦鴉雀的故事,如神秘鄰居撩開面紗,東方白鶴的故事,則像落難公主被搭救。

2021年4月,濕地公園管理辦公室接到村民的消息,一處高壓鐵塔下有5隻看似受傷的「天鵝」,經濕地保護科鑑別,這是5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2020年的時候,全球數量僅9000餘只,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被村民發現時,僅有1隻能行走,其餘4隻奄奄一息,經過濕地保護科的工作人員精心護理救治,東方白鸛恢復了體能,之後被放歸自然。它們圍繞著九龍口濕地盤旋了三四圈,才又朝著目的地繼續遷飛。

東方白鸛。供圖 / 九龍口旅遊度假區

如今,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全面開展湖盪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工作,大力開展退耕還濕、退圩還湖等工程,為世代九龍口的「盪里人」,也 為各種生物構築起理想的家園

水造就了九龍口自然奇觀,也淬鍊成洪流,不斷侵擾和破壞九龍口的生產與生活。歷史上,明清兩朝水旱災害尤其頻繁。每逢大旱之年,上游來水被層層攔截,致使入境水量小,極易出現塘盪、汊港乾涸的情況。而黃河奪淮入海以來,窪地又飽受黃淮決堤漫流之苦。

「淮才可遇」。供圖 / 九龍口旅遊度假區

清咸豐元年(1851年),黃河水位大漲後決堤,里下河大水致使九龍口上游湖泊水位達到歷史最高位,九龍口呈倒懸之勢。正如清初榜眼孫一致在《壬子水災》一詩中描繪的那樣:「沉沒桑田盡,奇荒計五年。淮揚都是水,湖海不分天,舟宿浮生蹙,巢居野哭懸……」當我們了解了九龍口易受旱澇的歷史,便更能理解當地文化風俗的成因。 比如五穀樹的傳說便是一個印證。

五穀樹相傳是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攜帶回國,後被當地奉為「神樹」。之所以稱為「五穀」,是因為所結果實形似稻、麥、黍、稷、豆,有時還像魚、蝦等。更奇特的是,從其果實形狀還能預卜年景:若果實形似稻穀,則這一年稻必豐收。若這年雨水太大,則果實呈魚形,可能遭大水。 於是,五穀樹被當地人看作吉祥樹。這種說法看似荒誕不經,但卻與當地民眾飽經旱澇有密切關聯。人們希望通過五穀樹預判天氣,祈求風調雨順。

「五穀樹」。供圖 / 九龍口旅遊度假區

除了五穀樹的傳說,當地戲劇的發展,也與水旱災害息息相關。 九龍口所在的建湖縣,是淮劇的發源地,淮劇說的是建湖話、唱的是建湖腔,故建湖縣有「淮劇之鄉」美譽。

淮劇起源於「門嘆詞」。明末清初,建湖一帶的鹽民和漁民,常因水旱災害背井離鄉。他們手拿竹板,沿街挨戶賣唱,訴說自己的悲慘經歷,所唱民歌小調多曲調委婉淒涼,如泣如訴,催人淚下,聞者不禁感傷,心生惻隱,這便是門嘆詞的來源。之後,有藝人專門搜集此類民歌鄉音,又加以藝術改造,成為淮劇中曲調和唱詞的重要來源之一。

1953年,經由周恩來總理提議,國家將這個劇種正式命名為淮劇. 2008年6月,上海淮劇團、江蘇省鹽城市申報的淮劇經國務院批准, 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2019年開始,九龍口以有著600多年歷史、淮劇前身的發祥地和興盛地的「沙莊古村」為原點,打造以淮劇為主題的沉浸式文旅融合街區。在這裡,進行著各種劇目和表演形式的創新,從以前的「慷慨悲歌」到如今的「自在喜樂」,還是那悠揚的調調,唱出了難以割捨的「鄉情」,唱出了浩渺湖水的「深情」,唱出了時尚國潮的「激情」,也唱出了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熱情」。

沙莊的「淮劇」。供圖 / 九龍口旅遊度假區

除了淮劇,九龍口所在的建湖縣還是中國雜技發源地之一。

遠古時期的建湖,在海流的沖刷下,形成了隔斷大海的沙堤,與此同時,古射陽湖逐漸形成,先民在此定居,以漁鹽為業。其中,慶豐鄉比鄰大海,成為鹽民集中之地。在荒涼大地上,鹽民的生活儘管單調,卻形成了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氛。閒暇時刻,人們耍弄起了缸碗作為遊戲,地方雜技就這樣興起了。

建湖雜技訓練。攝影 / 龔為

歷史上分布於建湖縣中部慶豐鎮附近的十八個自然村莊,因此形成了十八個馬戲團體,是為「十八團」。明永樂年間,「十八團」附近設兩淮馬政牧馬場,雜技藝人便紛紛買馬,增添馬術、馴獸等新的表演項目,人們稱有馬的雜技班為「馬戲班」,沒馬的則稱「把戲班」,當地一些無田可種的農民,也把孩子送往「十八團」拜師學藝,「十八團」就這樣成了雜技藝人的根據地。新中國成立後,建湖「十八團」雜戲枯木逢春。當地政府將流散在各地的「十八團」雜技班子組建成雜技團,「十八團」技終於從江湖把戲成為了真正的舞台藝術。

建湖雜技與河北吳橋、山東聊城齊名,是中國雜技藝術三個發祥地之一,以具有獨特的漢族文化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飲譽中外。20世紀以後,著名的江蘇省雜技團、鹽城市雜技團就均源於「建湖十八團」。 2008年,建湖雜技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第一次到九龍口時, 聽當地人講過一個別樣的詞彙——「盪里人」,即在湖盪邊生活的人。與平原上種地的人不同,他們更多是在水裡討生活:捕魚、割葦草、編蘆席、采菱藕,人人都是撐船好手。比起平原上的人,盪里人的生活更艱辛,但水也讓他們養成了他們柔韌的身體卻又強悍血氣的性格。 唱淮劇、耍雜技,正是這樣的產物。

建湖雜技表演。供圖 / 九龍口旅遊度假區

向水而生,因水而變。自古以來,淮河人、鹽城人、建湖人、九龍口人,世代傳承,奮勇爭先,不甘落後。

鑒於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獨特的天然奇觀、優越的自然環境、國家級濕地公園景觀,以及兩項國家級非遺等厚重人文底蘊,我們慎重並欣然地將《中國國家地理》「紅框」和《中華遺產》「綠框」同時落戶於此, 建湖九龍口也成為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首個「雙框之城」。

未來,我們將繼續通過雜誌封面這一特別的「窗口」,讓中國更多地方獨特的自然與人文之美,與更多人 同框、同美、同享

— end —

參考文獻:1.《中國國家地理》 2022年01期「江蘇專輯」;2.《風物九龍口》

本文創作團隊: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d6410b2c27ee5148ecdc14a775731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