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進項少的原因。
這個原因要去深入了解,並分析各種原因的數量占比,再採取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常見的原因可能有:
(1) 經營上碰到的問題:
比如,目前上游的供應商都是散戶比較多,不給開票,開票就把成本提高了。那麼這個時候,可能需要看下幾個方面,一是單從進項這個方面,有沒有可能重新選取有資質能夠開票的供應商,這些供應商不一定都是大公司,有些小的公司如果本身是有一些稅收優惠的,也未必會加價;或者是測算下企業實際的成本,在加價多少的範圍內,企業能夠接受開票,重新進行協商。另一個方面是結合企業的銷項來看,是否需要對企業的業務進行分割。這個在後面的銷項分析中再具體闡明。
(2) 管理上是否存在問題:
是無法取得進項,還是大家都沒有這個意識去取得進項。這個時候,建議把公司內部的進項發票來源進行一個梳理,看看各個進項的占比,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比如,缺的是採購的發票還是員工報銷的發票,如果是員工,那主要是哪些員工?因為什麼原因?占比多少?再想怎麼解決。如果是採購,那麼同理,是哪些採購,占比多少,什麼原因?分析清楚以後,再做具體的方案。不管如何,加強管理都是首選。
(3) 行業性質:
有些行業本身就具有一些特殊性。比如一些現代服務和生活服務,本身進項可能大頭是人工,其他的確實沒有多少。那麼這個時候要針對「人工」來做文章,專職人員多少,兼職人員多少。
專職人員的薪酬結構如何設計,兼職人員的發票如何取得,通過這些方面來做到完整的進項,降低不合理原因導致的進銷差價。
(4) 企業為避稅的選擇:
如果是企業主動選擇不要發票,然後另外對於一部分不要發票的企業也不開票,通過這個方法來避稅,那麼不僅不合理,還不合法。所以,任何人為的原因導致的不要發票,都要及時遏制。
2. 銷項大也需要進行分析:
(1) 客戶群及占比分析:
如果涉及到要做經營上的調整,比如變成小規模還是進行業務拆分,要先分析下客戶群。如果客戶都是大客戶,大部分需要增值稅專用發票,如果變成小規模,那麼客戶是否能接受稅率的改變,企業自身因需要開大量的專票也可能無法享受到增值稅的免稅優惠。那麼企業做何種選擇,就要先看看客戶群的特徵。
(2) 企業規模及趨勢分析:
如果企業規模已經比較大了,強行轉為小規模也不合適。此外,資產、人數和利潤的規模影響了企業所得稅是否能享受到小型微利企業的優惠政策,所以,究竟如何選擇,需要企業對自己對規模和趨勢進行合理的判斷。
支出了資金但是拿不到稅收發票,相信有許多企業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對於企業帳目利潤本身就不低的企業,所得稅壓力會進一步加大。於是就衍生了買賣發票的行業,相信許多企業老闆都接到過賣票的電話。
有些企業沒有堅守住底線,用買來的發票一時解決了所得稅稅負重的問題。但是這樣的風險很大,買賣發票是要負刑事責任的違法行為,一旦被稅務部門稽查到,對企業是滅頂之災。小編在這裡分享一個合理合法享受政策轉移利潤享受核定徵收,讓企業25%的企業所得稅收+20%分紅稅,變為個人獨資企業的綜合稅收,稅率極低!
個人獨資節稅:
個人獨資企業一般都是以服務行業為主,和企業發生諮詢、策劃、技術服務類的業務來往,把缺少進項發票的企業利潤轉移到個人獨資企業上面來,這筆資金就可以享受核定徵收,繳納稅金以後這筆資金就可以自由支配,是非常方便的,企業在運營中資金流動也非常的快。
案例分析:
一家以建築設計為主要業務的設計公司,500萬高額無票成本無法解決,25%的企業所得稅+20%的股息紅利所得,企業所得稅總稅負500萬*25%=125萬,個稅(500萬-125萬)*20%=75萬,合計200萬,面對如此高的稅負,通過註冊在經濟園區個人獨資企業申請核定徵收,500萬與此企業發生業務關係,合規無票成本為建築設計費、技術服務費、技術諮詢費等,完稅合規,綜合稅負5.08%,500萬利潤,總稅負降至25萬。
註:稅收籌劃是一條長久的一直要走下去的道路,企業要在發展之前,發展中不斷的規劃企業的路線、稅收成本等等。今年國家政策不斷調整,可以核定徵收的稅收窪地已經減少了一大半,選擇穩定的園區註冊公司是非常重要的,請一定謹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