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沒聽說過杜穆里埃的大名,至少應該看過《蝴蝶夢》的小說吧,就算沒看過《蝴蝶夢》的小說,至少應該看過《蝴蝶夢》的電影吧,如果電影也沒看過,那至少也聽說過《蝴蝶夢》吧。如果連聽都沒聽說過,那....不如直接換個文章消遣吧~
BBC近百年來翻拍10次的傳奇經典!
電影大師希區柯克也曾親自將其翻拍成同名電影!
傳世經典《蝴蝶夢》作者杜穆里埃的代表之作!
沒有杜穆里埃的圖書館是不完整的,金庸、史蒂芬•金、希區柯克都是她的忠實讀者!
大英帝國勳章得主、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愛倫•坡大師獎得主、奧斯卡獎電影原著作者……
杜穆里埃以真實歷史為靈感,用絕妙文筆,將讀者帶回一個充滿罪惡的至暗時代。
有些女孩生來就與眾不同,她們無須為任何人改變自己。
翻開本書,感受覺醒的女性力量!
上面這一串殊榮,不是我編的,是杜穆里埃除《蝴蝶夢》以外,另一部代表作《牙買加旅館》的介紹。事實上,不管是對這部小說還是對作者杜穆里埃本人,媒體都從不吝嗇溢美之詞:
不可否認,《牙買加旅館》是一部真正的經典之作。
——《衛報》
杜穆里埃構建了一把衡量當代女性情感的比例尺。
——史蒂芬•金
《牙買加旅館》是一個優秀的浪漫故事,杜穆里埃非常擅長製造懸念和驚喜。
——《紐約時報書評》
英國小說家中,沒有一個能夠做到像杜穆里埃這樣打破通俗小說與純文學的界限,讓自己的作品同時滿足這兩種文學的共同要求。
—— 傳記作家瑪格麗特•福斯特
杜穆里埃是一個如此複雜、強大、獨特的作家,以至於從形式主義到女性主義,沒有任何批評傳統可以真正理解她。
——賓夕法尼亞大學文學教授妮娜•尤巴奇
帶著這麼大的名聲,我翻開了這部出版於1935年的小說《牙買加旅館》。其實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出版社將其歸類於「女性小說」的名頭,相比之下,我對「懸疑小說」更感興趣。看完這本小說,我承認,作者確實滿足了我這個重度懸疑小說迷的需要。就像《蝴蝶夢》製造出來的陰森的古堡莊園和早逝的莊園女主人一樣,達芙妮·杜穆里埃在《牙買加旅館》中依然製造了一個驚悚懸疑的場所。這就是荒涼無人的沼澤深處,天高地遠的濱海僻壤,坐落的牙買加旅館。
女主人公叫瑪麗,是一個年僅23歲,孤身一人來投奔姑媽的女孩,然而到了姑媽家,她卻邂逅了令人生疑的姨夫,這個男人身材高大、粗暴無禮,整天喝的醉醺醺的,他惡狠狠的警告她「不許多管閒事」,但在旅館住了一段時間之後,瑪麗還是發現了藏在旅館中可怕的秘密,原來旅館只是一個用來殺人滅口、銷毀證據的犯罪中心,瑪麗的姨夫,一直幹著打劫船隻,殺人越貨的勾當。可憐的瑪麗就這樣捲入了一場罪惡中心。
隨著懸疑故事的開展,外表溫柔和善的牧師以及「鬍子拉碴,像個流浪漢」的年輕人——姨夫的弟弟傑姆•梅林依次粉墨登場。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劇情之後,幾乎毫無懸念的,看上去最善良可親的牧師,被發現原來才是姨夫團伙的幕後黑手,但狗血的是,他卻並沒想殺死瑪麗,而是希望瑪麗加入他們的團伙,最終,牧師惡有惡報,死在了傑姆槍下,而瑪麗在恢復自由之後,雖然猶豫,但最終卻選擇了愛情,決定和傑姆遠走高飛,但我們都知道,她不會重蹈姨媽的覆轍,因為她和傑姆是兩個獨立的靈魂,他們之間的愛情,也是兩個勢均力敵的獨立靈魂之間的對話。
有人諷刺地評論說,看了這本小說才知道為什麼現在肥皂劇的女主被稱為「瑪麗蘇」,原來她們的鼻祖就在瑪麗這裡:有一顆叛逆的心、但本質上是無腦的豬隊友,所有男人都喜歡她,運氣好到爆棚。我想這個評論非常符合當代人的認知,但卻忽視了小說背景發生在近100年前。那時候的女性地位以及女性覺醒,和當今社會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從這個角度說,瑪麗最後追隨傑姆,幾乎是一種必然。
這讓我想到心理學,心理學對個體心理的探究,都不能逃脫時代和文化的烙印,或者也可以這麼說,一個人最終的心理塑形,既有先天基因的影響,原生家庭的影響,成長軌跡的影響,也必然不能脫離個體所處時代浪潮的影響。幾個大的方面互相作用,最終完成了一個人的人格塑造。就像瑪麗,其實愛情在她那個年代,相比女性的地位、至暗的背景,根本不值一提。幸好,女性的覺悟在隨後的一百年持續發展,在當代,愛情對於很多女性來說,也不再是必需品,相比個人成長,女性對情感的依附正在減少,這是時代背景下的女性新發展。
作者杜穆里埃一生創造了17部文學作品,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應屬《蝴蝶夢》,而《牙買加旅館》的名氣雖不如《蝴蝶夢》,但也算緊隨其後。其實看一部作品,除了了解時代背景以外,了解作者本人的成長背景對於理解作品來說也極富意義,首先,杜穆里埃出身於文學世家,從小就飽受文學薰陶。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她的父親有3個女兒,所以杜穆里埃非常希望自己是一個兒子,來滿足父親的期望。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顯然杜穆里埃在「性別認同」這個關鍵的同一性問題上發展矛盾,這種深入骨髓的矛盾和壓抑,幾乎貫穿了她的一生以及整個文學作品上。從這個角度說,一個創作者的所有創作,都必然帶著個人心理成長的烙印。如果反過來說,讀者如果因為作者的創作和被感染,其實也不是作者的功力,而是那些東西本來就在讀者心中,只是剛巧,作者把讀者心中已有的內容以更藝術的方式呈現了出來而已。
看小說可以是一種消遣,也可以是一種獲取新認知和思考的方式。在這本《牙買加旅館》中,我看到了懸疑、人性、愛情,更看到了一個深處至暗蒙昧歷史時期的女性作家,渴望女性覺醒的渴望——這種渴望,如此強烈,也如此動人。
【寫在最後】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台的簽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於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贊,評論,打賞,各種互動。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在後台私信我。
我為自己寫作,希望遇到產生共鳴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