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朋友說了一件事。在她參加的一個心理小組中,一名組員講述了自己的糟心事,她給對方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建議對方通過改變認知來調節情緒,可對方卻對她的建議沒啥反應,不置可否,這讓她十分難堪,活動後,她一直自責,懊惱自己幹嘛那麼多嘴:「說那麼多幹嘛呢?好像就你懂得多似的」,出現了很多負面情緒,所以來找我傾訴。
表面上看,這是一件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是這件小事的背後,卻有著很深刻的心理活動。比如那些自責、羞愧等負面情緒為什麼會冒出來?那個批判自己「多嘴」的聲音背後又是誰?為什麼當她聽到別人訴說煩惱時,會忍不住「傳授經驗」?為什麼她的好心沒有被對方看到,「好意」而不被領情的場景,是不是經常在生活中重現?
這一系列無法用精密儀器測量的心理活動背後,深藏著一個人的潛意識,這裡面有很多她自己無法覺察到的、紮根於內心深處的信念。在我幫她梳理的過程中,她逐漸看清了自己,這次梳理,就可以算是一個微型的心理諮詢過程。這些年來,「心理諮詢」逐漸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比如當打開網頁時,經常能看到「考個諮詢師證掙時薪」的廣告,然而,心理治療是究竟如何改變一個人的,其實並不為大眾所熟知。人們對心理治療會有很多疑問和困擾:比如心理諮詢就是聊天嗎?聊天就能把一個人的心理問題聊好嗎?再比如:考個諮詢師證就能當諮詢師了嗎?市面上心理治療門派繁多,應該如何選擇學習?再比如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諮詢師?諮詢師是名氣越大,諮詢技術就越高嗎?
關於心理諮詢,不止是求助者,諮詢師自身也有一肚子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豆瓣評分8.5的心理學入門的經典之作《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中,大概都能找到答案。該書的作者,是一名從業40年的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在這本書里,她不僅以中立的角度整合了眾多紛繁複雜的心理流派,更分析了來訪者的感受及改變,同時也展示了心理諮詢師的工作性質及對來訪者心理干預措施的目的和效果。豆瓣上一個讀者這樣評論它:(這本書是)「 退休心理治療師對自己過去工作的總結。梳理了各流派和治療方法。有應對突發事件和處理人際關係,也有自我認知、行為改變。對身體到心理,情感到認知的總結,能感覺到老醫生寫完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所以,諮詢師是如何開始工作的呢?哪些是諮詢中的關鍵所在呢?今天我就選取其中三個角度,來和大家聊聊「心理諮詢」的那些事兒。
我經常聽見來訪者說:太痛苦了。我就想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出來......就像很少有人喜歡主動吃苦瓜一樣,人們對於痛苦有著天然的迴避和恐懼。很多人之所以走入心理諮詢室,恰恰是因為痛苦已經到了自己無法承受的程度。從這個角度說,痛苦其實是開啟心靈的一把鑰匙,用作者的話說,痛苦,是求變渴望的錨定點。
按照邏輯分析,當一個人感覺到痛苦無法忍受時,就會尋求改變,繼而讓痛苦消失。但在心理治療時,問題遠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在心理治療中,來訪者的「矛盾」心理貫穿始終。一方面因痛苦而想改變,但另一方面,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矛盾心理又一直阻礙著來訪者發生真正的改變。這種矛盾有3種情況。
第一,改變令人恐懼。
為什麼一個人懂很多道理,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個重要原因是,改變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意味著要放棄當下雖然殘破、但是有效的防禦機制。這就好比一個乞丐,身上只有一個破衣服,從意識層面,他肯定希望穿一件好衣服,但是,當一個人走過來跟他說:你把破的脫了,我給你一件新衣服時,他可能會猶豫不絕,他會擔心:萬一我把這件衣服脫了,你又不給我新衣服,那我豈不是連這一件破衣服都沒有了?於是他放棄了。
這個例子在心理治療中比比皆是。心理功能越弱的人,就越接近乞丐,越有一種近乎固執的堅持。這種堅持往往會令諮詢師很頭疼,但他需要被理解:因為對於乞丐來說,那件破爛衣服,是他的唯一。如果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不能共情到來訪者的這種心理,就會出現惱羞成怒、挫折感等眾多體驗。新衣服雖好,卻是未知的,舊衣服雖破,卻是確定的。這很重要。
這種心理在平時的諺語中也很常見,比如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第二,與童年傷痛相關的憤怒導致的矛盾心理。
很多人因為童年創傷都會有嚴重的「受害者情結」,他們積累了早年大量的創傷以及累積了很多憤怒的情緒。我有一個來訪者,她在超市遇到推銷的人,會非常憤怒,她潛意識裡覺得對方是在控制她,強迫她買對方推銷的東西。每一次她都極度憤怒。當我請她看到自己的被害情節時,她感覺腦殼都要裂了,一直以來她都把別人當做迫害她的施害者,把自己當做被迫害的受害者,當這個肥皂泡被戳破的時候,她用身體上的軀體反應(頭疼),阻止了改變的進一步發生。
第三,身份認同。
一點不太好理解,可以這樣簡單的概況:有的人的痛苦本身,就是ta存在的意義,換言之,如果ta不痛苦了,就仿佛ta自己也消失了一樣。這種情況,是一種對「痛苦身份」的認同,自己=痛苦,沒有痛苦=自己也消失了。
這種深藏潛意識的,拒絕改變的阻力,在諮詢中極其難以撼動。
第四,次級獲益。
正如「痛並快樂著」這句話一樣,其實很多時候,痛苦本身的另一面,就是獲益。這也是阻止一個人發生深層改變的巨大阻力。舉個例子,拖延症為自己的拖延痛苦,那麼請問:在拖延中,他有獲益嗎?
這個問題如果問ta自己,可能ta會說沒有,我只有痛苦,我很想改掉拖延,就是改不了。其實在潛意識裡,ta是拖延的受益者。比如通過拖延,ta可以不用面對自己能力不足、做不好某事的真相,而活在「我只是拖延,沒有做完這件事」的自我欺騙里,再比如通過拖延,可能有些事就不用做了,不了了之,那麼ta也就順便受益了。再比如通過拖延,ta可以永遠不和自己的這項工作或者這個項目中的人「告別」,這就緩解了ta潛意識裡的分離焦慮......
所以,心理諮詢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來訪者一邊「哎喲哎呦」的哭訴著自己的痛苦,但另一方面可能他們一直在潛意識裡拒絕真正的改變,所以,諮詢師的定力、邊界、共情、支持、引領......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內心聲音,都盡顯功力。
李松蔚曾經講過他的一個案例,有個男青年天天窩在家打遊戲,不出門工作,他家人十分著急,請他來做諮詢。李松蔚並沒有規勸這位男青年出門工作,反倒對他說:「你用這種方式證明你的力量,你有勇氣對抗別人的偏見,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在家待著。你可以一直這樣做,等將來,你想做別的事,你也會用同樣的力量去做。」男青年聽聞十分詫異,大概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他沒說什麼。
諮詢後男青年看上去沒什麼變化,還是天天在家打遊戲,但是半年之後,他忽然不打了,開始出去工作,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這個故事當時令我十分感動,我想那個男青年一定也很感動。因為他被理解了,被允許了,還有人給他的行為做出了一個積極意象的解讀。
這並不是諮詢師的話術,而是諮詢師真正看懂了來訪者的內心。心理世界最令人著迷的一點,大概就是心理世界常常和我們所理解的、以為的是相反的。就像前文所述的「矛盾」,那些人花著時間、金錢,就是來尋求改變、解脫痛苦的,但他們在潛意識裡,又一直在堅決的保衛著自己的痛苦,所以,想讓他們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記得我在學心理的時候,我的老師就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合格的諮詢師需要具備3個條件:豐富的理論知識的儲備、實操經驗的累積,以及健康穩定的人格。尤其是人格層面,是能夠真正幫助到來訪者的因素。拿李松蔚這個案例來說,如果諮詢師自己看到一個啃老的男青年,就產生了憤怒的情緒,那ta怎麼能真正走進對方心理,允許和共情對方呢?而這個男青年,之所以這樣,可能恰恰是因為長期以來他從來沒有被真正理解和接納過。
諮詢過程中,來訪者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話、每一聲嘆息都有意義。它在用無聲的語言,向諮詢師呈現著ta的過往,但是諮詢師是否有能力看到、看懂這些,就是諮詢師的功力了。
說到這我想到一個督導案例。當時諮詢師向督導報告時,督導問了諮詢師一些問題,諮詢師都答不上來,她說這些問題她問過來訪,對方都不回答,所以她收集不到相關信息。後來督導老師告訴諮詢師,其實來訪者已經全都回答了,不過他不是用的語言回答的,而是用的肢體動作,用的與他人互動的模式告訴的它。這真像一場啞謎,考驗著諮詢師的水準。
諮詢到底靠什麼起作用?答案是關係。簡單說,一個人心理發生故障,就是因為在早年的關係體驗中,獲得了一些創傷和歪曲的認知。那麼現在想要修復,就需要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建立一場新的關係。讓來訪者體驗到過去未曾體驗的新經驗,從而改善自己。
就像前文所說的李松蔚的案例,那個男青年可能從未被理解和鼓勵過,但是諮詢師給了他新的體驗,他感覺到了與以往的不同,正是這個不同,造就了後來的改變。
很多諮詢師自己的人格也並不健全,比如有的諮詢師把來訪者當成實現自己價值的工具,特別高興來訪者依賴自己,這就等於剪掉了來訪者成長的翅膀。諮詢師和來訪者,就像一對翩翩起舞的舞者,他們之間互相影響,通過移情與反移情的工作,共同探索,走進來訪者的內心世界,幫助ta重新找到一條適應外界環境的路徑。
從這個角度說,解除痛苦,並不是諮詢的結果,幫助來訪者成為「容納更多痛苦的容器」,也就是增強他們適應痛苦的能力,才是諮詢目標。這與許多人的理解不同。很多人都認為找心理諮詢是為了解決痛苦的,但事實上,痛苦永遠都存在,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容納痛苦的人格功能。
這本書說是心理學的入門書籍,但其實頗有深度,乾貨滿滿,嚼起來挺「硬」。我在閱讀中寫了很多隨筆,也泛起了自己很多諮詢的記憶,仿佛過往再一次重現,歷歷在目。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不管你是來訪者身份還是諮詢師身份,抑或像我這樣雙重身份的人,都能在裡面找到屬於自己的體悟。歸根到底,諮詢是一種專業形式,但內核依然是「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相遇——主體間相遇,就像一場動力十足的雙人舞,每一個互動都值得玩味,每一個反應都有意義。
我想,這大概就是「心理」世界的魅力吧。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多平台簽約作者
外冷內熱
熱衷深度乾貨
出版《做情緒穩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後台私信。我為自己寫作,希望遇到產生共鳴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