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新神榜:楊戩》,炸出了多少「無能的」影評人?

2022-08-23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一部《新神榜:楊戩》,炸出了多少「無能的」影評人?

8月19日,追光動畫最新力作《新神榜:楊戩》在全國上映,也成功引發了網友熱議,只不過在多數人看來,追光這裡又拍砸了,屬於又一次「燒錢放煙花」,空有絢爛的視覺特效,但最最最最關鍵的故事卻講得個稀爛。

比如在B站擁有200多萬粉絲的UP主路溫1900,他便表示《楊戩》劇情簡直是「不含雜質的大便」,此博文已累計超3萬點贊,足見群眾的共鳴。

而類似的吐槽在各大視頻平台隨處可見,有人說看完後和朋友罵了半個小時(因為回家的路只有半小時)。

而有的相對和藹的影評人也沒表達出「極其擰巴」的態度,覺得劇情很亂很空洞,人物動機不清晰,故事不完整,覺得抄襲了日漫神作《星際牛仔》但又只是抄了個皮毛,又覺得主角楊戩壓根就沒有人物成長的弧光只是當個導遊帶觀眾去領略風景,還有角色轉變敷衍急促...

類似評價還有粉絲80萬的@我是一隻粽子啊,粉絲127萬的@軒邈Elias,他們都集中怒噴了《楊戩》劇情亂得一塌糊塗,人物動機細碎雜亂,比如玉鼎真人壞得不明不白?楊戩家族女性的犧牲根本與他無關啊,這只是宿命安排。還對比說《哪吒重生》還有安排龍王壟斷水資源,這裡究竟是怎麼回事?

覺得工具人屬性極強,很多人用完立即拋棄,申公豹也是其中之一。

世界觀設定和災難的安排莫名其妙,覺得沒有交代為什麼就突然不能飛了?認為價值觀極度消極,覺得楊戩沒有努力去拯救妹妹,很早就認命。

然後絢麗的畫面,精緻的人物設定就變成,只有成人的尺度,但沒有成人的深度。

那《楊戩》就真如這些影評人說的那樣髒亂差嗎?劇情是真的稀碎、臭爛得一塌糊塗嗎?

我覺得爛的不是《楊戩》,而是這些所謂影評人,他們吐的不是槽點,而是尷。

完全就是「狗屁不通」。

所以這期內容我就給各位好好捋一下《楊戩》的故事,以及各人物動機,真正審視一下這部追光新作的優劣。

《新神榜:楊戩》究竟講了什麼?

《楊戩》故事發生在商周封神大戰1500年後,此時的楊戩已經失去神職,淪落為賞金捕手,與一眾夥伴乘坐飛船四處漂流。

那為啥神仙不御劍飛行,要換坐飛船?楊戩為啥又被貶職呢?這一切都與12年前的一場天災有關。

在12年前的時候一群玄鳥在世間引起災難,然後楊戩及其妹妹被派遣去對付,最終在寶蓮燈和妹妹跳入華山深淵的犧牲,寶蓮燈破裂四散,以及楊戩冒著瞎掉天眼的代價下,成功封印玄鳥,換取了世間和平。

但經歷這一役,仙界失去了一種能量,導致仙人們不能夠再度飛行,也才有了飛船的橫行。

這裡解釋下玄鳥究竟是什麼?這種生物自古有之,而在劇情中出現的最早時間是楊戩小時候劈桃山拯救母親的那會兒。那時候母親灰飛煙滅了,玄鳥被釋放出來了。

那一次的玄鳥大概在世間遊蕩了數十年,且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戰亂。眼見於此,玉鼎真人也派遣弟子去平息戰亂(這一點能在楊戩回憶的戰場打鬥中佐證),直到12年前安排楊戩及其妹妹去封印玄鳥後,世間才回歸到短暫的和平。

那玄鳥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理解成一種「慾望」,而封印玄鳥則是「壓抑慾望」的操作。

玄鳥遨遊引起戰亂的原因就在於,世人有了爭名奪利的想法,雖然壓抑慾望能換取和平,但此和平只是短暫的---在這裡我們得有個基礎常識:無數影視和文學作品都告訴我們,慾望是壓抑不住的。鑒於此,也才有了玄鳥在被封印華山的12年內,不斷涌動,也不斷積累強大的衝破封印的能量。

那為啥封印玄鳥後就不能飛行呢?

這就是一種設定,類似於《海賊王》的惡魔果實使用者為啥就得是不能游泳?為啥不是不能走路?

在《楊戩》的世界觀中,玄鳥釋放的某種能量就是仙人飛行的必須,而在封印華山之後,這種能量也不是徹底消失了,而是被玉鼎真人引導去金霞洞,再接著也才有了金霞洞如今的繁華和在仙界的地位。

那是什麼地位?編劇沒有明說,但通過四天王得聽令玉鼎真人,以及整部劇下來玉鼎真人又是最強反派可以猜測到,他已經接近於眾神之長的地位了。

這裡簡單總結一下:仙人飛行需要某種能量---這種能量源於玄鳥---玄鳥被封印後能量被金霞洞吸收---玉鼎真人靠這種能量確立了地位,且幫助世間獲得短暫和平。

如上是《楊戩》的世界觀設定,到這裡還不能斷定玉鼎真人的好壞,此時的他更像是一名英雄,在幫助拯救世界和平之後順便收穫了無上榮譽。

但我們都知道「屠龍勇士變惡龍」的故事,在一般的爆米花電影中,平庸的製作人可能會讓玉鼎真人走上貪婪力量的道路,單吃玄鳥還不夠,還在背後設局想要吃掉全世界的靈氣。

不過這回的追光編劇沒有跟風,他們對複雜的人性發起了進攻,塑造了一個沒有明確正反派的世界,惡不是單純的惡,各方只是堅守的「正義」不同罷了。

那玉鼎真人的正義是什麼呢?那當然是「能維持世間多一刻的和平,就多一刻」,所以也才有了他和楊戩對話時說的那一句話「世間不能再亂了,就算是錯,也要錯到底」。當然,你要說玉鼎真人沒有自私成分,不想保住自己的地位,那是不可能的。

但注意了,當保護自私剛好能和捍衛正義同步的時候,那當事人就更是能理所應當地推進自己的計劃,同時也能夠說服一大幫人助力對這場正義(自私)的保護。

也正因此我們才會看到,正義凜然的四天王們會心甘情願幫助玉鼎真人,也才能夠看到哪怕玉鼎真人萌生過自責(隨著玄鳥力量不斷壯大世間又開始重回紛亂,玉鼎真人一度質疑過自己的做法),但很快又能恢復到對自我計劃的堅定執行的現象---這一切都是因為,這是能被扣上「正義」帽子的。

如上世界觀和人物動機設定,可是說是對真實世界複雜的一種呈現。

絕對惡的人不可能得到眾人的支持,也不可能持續多少時間。真正能夠持續的爭吵都是理念的分歧,各方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正義堅持,哪怕那些不愛動腦子,喜歡隨便給對方扣帽子的人也都不是壞蛋,他們只是用不理性不講邏輯的方式去捍衛自己的正義而已。

說完玉鼎真人及眾天王的動機,以及堅持的正義。接著就聊聊其他角色。

粗略來說,《楊戩》里的勢力可分為四派。一派是玉鼎真人代表的當權者,一派是楊戩為首的中立者(可能用「中立」不太恰當,但我詞窮想不到合適的),一派是以巫山神女和申公豹組成的革命者,以及沉香所代表的救母派。

在這其中,理念直接和玉鼎真人對沖的是革命派。神女和申公豹是想利用沉香和寶蓮燈去劈開華山封印,讓玄鳥能夠繼續在世間遨遊。

為啥玄鳥的釋放能代表正義呢?它們不是引發動盪的元兇嗎?

因為如前文所說玄鳥象徵的是「慾望」,慾望是不可能被徹底消除且壓抑不住的,用外部力量去封印也只是帶來虛假的繁榮,真正的「一勞永逸」方式是學會與慾望共存,正視慾望,承認慾望是所有行為的底色,且在此之上通過各方博弈來優勝劣汰,最終建立起屬於人類的新秩序,一個能和慾望共存的新秩序。

類似的道理其實胡適老先生就曾說過,也就是那番:「一個骯髒的社會如果人人講規則,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情味的社會,道德也會自然回歸」。而如果再將時間往前推移,我們在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也能看到類似的描述:「每個人都只是出於對自利(慾望)的追逐,但當每個人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一雙無形的手引導他們去達成另一個目標,從而促進社會的共同發展」。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玄鳥也有著一系列的正義名字:創新創造、自由競爭、優勝劣汰等等。也才會有神女在劇情強調自己是在「還世間於生生不息」。

說到這裡,其實金霞洞也可以指代現實中的那些企業寡頭,比如諾基亞,他們在行動電話打破固話等一系列傳統溝通方式的時候,憑藉對功能機的推進讓大眾享受到便捷,也讓自己確立了寡頭位置,同時也依仗對專利和渠道的把控,限制新的創新者的進入,讓我們只能在功能機時代緩慢前行。

但創新是不可能被徹底壓抑的,於是後面我們看到了喬布斯帶來的蘋果手機的顛覆,自此拉開了智慧型手機的競爭序幕。當然,本來諾基亞是有實力和資本追趕的,但礙於路徑依賴的「創新者窘境」,這家封閉的巨頭,也就徹底退出了手機行業。

《楊戩》要講的就是這麼一個「創新---守舊---再到創新」的故事,而不僅僅是楊氏家族「跳山---劈山---跳山---再劈山」的惡趣味喜劇,也不是所謂的的消極,楊戩在12年前的封山這是在不知情情況下的被命令,而12年後知情的他就走上了英勇之路,且故事定格在楊戩方勝利且玄鳥被釋放的畫面,也一定程度傳遞出了「宿命被打破,世間終得生生不息」的觀點。

再來說說申公豹,有不少影評人說他只是工具人,沒有清晰的行為動機。

我想說的是這種解讀壓根就沒看懂申公豹。

此人在前期劇情中是一副頹廢模樣,且他和沉香敘說幫助原因的時候也只交代了「職場上被歧視」:說自己空有一身實力,但最後卻被派遣去「看門口」,算是一種大將軍被降格成門衛保安的懷才不遇了。

如果你們真將申公豹的這番交代信以為真,那確實很難支撐起後面捨身拯救沉香的行為,畢竟說到底申公豹都只是一個自私之人,在危機關頭應該做出「出賣沉香」才是正確的選擇。

但抱歉,唯利是圖不是申公豹的底色,他這樣交代也只是為了騙沉香,因為他不可能將真相告訴沉香,不可能直接說我要利用你去劈華山釋放玄鳥引發災難,然後你的媽媽我表示抱歉,那是拯救不回來了。

如果沒有了「拯救母親」的動力,沉香就不可能一路堅持下去,也就沒有了寶蓮燈重新組合併大顯神威的一系列故事,所以申公豹和神女在前期都一直欺騙著沉香,直到最後被楊戩戳穿陰謀後,神女才不得不交代真正的目的。

申公豹在劇中的形象一直都是頹廢的,但他的這種頹不是「墮落」的頹,而是鬱郁不得志,是胸中的某種理想不能被實現的憂慮,是一種為國為民的憂愁。而事實上申公豹的動機其實在他對戰增長天王的時候就借一句話道出了:「華山下的那群玄鳥,是時候被放出來了」。

所以我說他和神女是一派的,也正因此,在這角色身上就會存有一種蒼涼的底色,而他也才會拼盡全力,以及用自己的生命來讓沉香繼續走下去。

還有,如果你們真能讀懂申公豹的這份背負,那也應該理解他在後期為什麼必須死。

因為死亡是影視作品中最能調動觀眾情緒的方法,那讓他在成功保護沉香逃離以及交代自己的目的之後死亡,這絕不是工具人式的退場,而是合情合理的安排,能將蒼涼感拉升到另一個高度。

當然,申公豹的死不是玉鼎真人下的狠手,而是與他同一派的神女所為,而這個設置也成為了不少影評人批判的槽點---覺得很荒謬,為什麼要殺自己人?這還不是用完即棄?

前面我已經交代了申公豹死亡的價值,那他的死就不是「工具式」的,問題就在於「究竟被誰殺死」。

那為什麼製作人不安排玉鼎真人將他殺害呢?為什麼要用神女呢?

這裡有兩個作用,一個是進一步加強玉鼎真人的正義感,畢竟他不是窮凶極惡,他也只是在捍衛自我認定的正義而已,所以出手時會點到即止。

另一個則是給接下來楊戩戳穿神女留下伏筆,讓他在看到申公豹致命傷痕的時候能聯想起二師弟的傷口,從而有了幕後黑手的猜疑。

事實上這樣的懸疑設定是很成功的,它能夠一直吊著觀眾胃口,並期待更多真相的揭露,而不會讓我們的腦袋沉悶下來,不會走回那種只要看了個開頭就能將所有人物的動機都明白透徹的爆米花爽路。

在此之後這種懸疑感被不斷增強,且在楊戩戳穿神女之後抵達最高峰,此時的觀眾會有一個強烈想法:難道神女不是和申公豹一派的?她還有另外的陰謀目的?她才是真正的大BOSS?

但可惜的是,劇情最後還是泄了一口氣,製作組在安排神女逃走之後,就讓她在華山遭遇了玉鼎真人的截擊,而同一時間楊戩也趕到了現場,且在面對玉鼎真人拼盡全力,甚至連瑰寶八卦圖都使用上後,楊戩心中的所有疑問也就都得到了回答:神女說的全是真的,玉鼎真人才是終極壞蛋,玄鳥必須釋放。

我們必須承認製作人在「神女線」最後的處理是有點倉促的,也只能被理解成「神女在執行陰謀的過程中突逢終極BOSS,計劃被打斷,進入最終章」。

但這種倉促於我看來並不代表糞,它只是有點遺憾,畢竟在這一番倉促安排後,主角楊戩的思想轉變方式(終極BOSS自我暴雷)是可以接受且順暢的。畢竟那時候的楊戩可是和沉香一同進入華山身處,且身上還帶著寶蓮燈,玉鼎真人也就有了下死手的必要性了。

我們再來看沉香這個角色的人設和經歷的合理性。

他是楊戩妹妹的兒子,也是楊戩在12年前送上金霞洞的。在此之後的12年間,沉香並無被傳授任何技藝,有的也只是來自師傅(楊戩的二師弟)的打罵。

這樣的設定合理嗎?那當然合理。

沉香師傅是玉鼎真人的弟子,也是和四天王一樣站在玉鼎真人這邊的,那他自然知道沉香是劈山(摧毀現有格局)的關鍵人物,也就自然不會授予他一切的技藝,甚至會對他有點兒敵視。至於打罵,我們從楊戩口中也知道了他的性格本身就暴躁無比,有打有罵也是正常的。

也或者說,這是玉鼎真人的特地安排,畢竟沉香可是未來會推翻自己統治的人嘛,安排他被打著成長,也可以進一步凸顯玉鼎真人自利的一面。

同時沉香的這番痛苦成長履歷,也能成為他後來變得狼子野心的鋪墊。因為從小開始就沒有受過愛,且自己的最愛(媽媽)又被困在山下,那他自然有了不惜一切代價(殺害師傅以及對一切阻攔自己的人下狠手)實行救母的合理性。

說到沉香的師傅被殺害,我們在最後也清楚知道這是神女留下的致命傷害。那她為什麼就得下狠手呢?除了在奪取萬物如意盞時的意外造成之外,還能起到「斷絕沉香後路」的作用,讓沉香成為金霞洞叛徒,只能一門心思去劈華山。

另外還有不少影評人批判「沉香在最後的人設轉變太突然,只是一首歌時間就從對楊戩出手走向和好」。

我只想說,能有這樣看法的影評人根本就沒讀懂沉香。這孩子如今只剩下一個生存目的(拯救母親),那自然一切能夠幫助自己的因素他都會帶著警覺去嘗試接納。

注意了,看待萬物別只懂得用二極體思維,沉香除了絕對敵對和絕對友好之外,也可以有嘗試合作的狀態。作為一名影評人,我們首要是誠實,沉香的轉變除了一首歌之外,還包括上楊戩將能夠激發寶蓮燈威力的手繩也一同歸還給了沉香,並緩緩跟他說了手繩的來歷,表達了自己對沉香媽媽的念想。

不僅如此,在之前的接近2小時的劇情中,楊戩還曾多次幫助過沉香,第一次在賭場外幫忙解困可以說是意外,但第二次幫助沉香從二天王中逃脫,這就是不爭的事實了,沉香不是憨憨,他也會看在眼裡。

所以至始至終,楊戩在沉香的眼裡都沒有太多惡意,且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楊戩是沉香在這個世界上的唯一血脈至親了。再加上楊戩在歸還手繩後還承諾了要帶他去華山尋找真相,而這個真相也是沉香在經歷一系列動盪後想要搞清楚的,那他自然也就有了「嘗試接納楊戩」的合理性了。

什麼鬼「一首歌就轉變」,我看這些影評人在整整兩個小時也就用了「一首歌的注意力」吧?

最後還有大男主楊戩,影評人噴得最狠的就是這句話:這是一個幾乎沒有成長的男主,簡直就像是一個導遊,作用就是為了帶觀眾去遍歷絢麗的美景,同時他的人設也似乎在抄襲《星際牛仔》中的斯派克。

要我說,別動不動就扯抄襲,致敬或者借鑑日漫神作,這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關鍵點在於這種借鑑是多餘的(純粹為了蹭熱度)?還是真有作用的?

我的答案自然是後者,前期將楊戩塑造成慵懶洒脫的角色,這一來能夠彰顯出楊戩對自身能力的自信,哪怕瞎掉了天眼也無懼面對一切磨難,問題只在於是不是有「積極的意願」。

這種積極的意願就來源於他在冒險過程中適逢的一個又一個「懸疑點」,從神女的委託,到沉香的身世,再到玄鳥的秘密等等,這些懸疑點一路刺激著楊戩探索的慾望,也一路牽引著觀眾的好奇心,讓楊戩逐漸從懶散走向積極,且在最後玉鼎真人暴露真面目之後,完成徹底的蛻變,並吶喊出那句振奮人心的話語:「我們要保護的不是金霞洞,而是世間的生生不息」。

致敬斯派克,就是為了進一步凸顯出楊戩的成長,且楊戩的成長是可以觀察到的,當然,這需要一點注意力,這顯然對於那些「只給了一首歌時間」的影評人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楊戩》的劇情並不像前作《哪吒重生》般無腦的打喊到底,而是改成了懸疑,從開篇之處就留下了大量伏筆,而楊戩也從傻白甜男主變成了一個福爾摩斯,那請問你們在看偵探作品的時候,比如《名偵探柯南》,你們就一定要求柯南在劇初和劇末完成所謂的「心靈蛻變」那才算是對角色塑造的完滿嗎?是不是每場劇場版都得讓柯南死個好友,患上心靈重創,然後通過幫助有類似經歷的罪犯的破案,來完成對各方的救贖呢?

提出這樣說法的影評人,我勸你們還是扣扣眼屎,懸疑故事的一大核心難道不是用懸疑點來狠狠地吸引住觀眾的注意力,讓我們的思緒跟著編劇的安排來走嗎?況且楊戩在劇情裡頭也確實有了明顯的態度轉變(成長)啊。

最後

可以說,這次的追光給我們講了一個相對順暢且有著創新性的《楊戩》故事,各方有著各方的背負,且能夠用一個引人入勝的懸疑故事牽著觀眾去深入,沒有片刻的冗餘和沉悶。

當然,遺憾在於神女線的最後處理得有點兒倉促,以及劇情中確實存在一部分的工具人。對於前者來說哪怕是倉促,各方勢力的目的和陰謀都能夠被聚攏到華山下的玄鳥身上,並無縫接洽上了最後的大戰;而對於工具人那部分,那就是指代楊戩的同船好友以及賣藥賊等角色了,但要知道這些都是次要角色啊,並不會對主線起到重要影響啊,屬於活躍下氣氛的路人之類的。

當然,也不排除劇組在做鋪墊,讓他們在後續劇情中出現。

是的,這本該是一部被各方讚許(創新、勇敢嘗試)的精品國漫,同時它的內核也是相當精彩的,尤其在最近幾年來國內群眾將外來文化視作「侵略」的輿論背景下,能有這樣一部國漫上映並吶喊出「開放」態度的,就更是難能可貴的存在。

但卻因為那些所謂的影評人的自大和迂腐,成為了一部「故弄玄虛」的作品,也間接勸退了大量有著潛在觀影慾望的影迷。

或許中國電影的衰落不在於製作,而是兩點:一個是審核;另一個則是擁有這樣一群掌握話語權,嘴裡說著中國需要有內涵的電影,但當真拍點有內涵有創新的电影後,又會因為自己沒實力看懂,並跑去全網怒噴「爛作,故事稀碎」的所謂影評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