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克制、且嚴謹地吹爆《貝克街的亡靈》?

2023-04-04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如何正確、克制、且嚴謹地吹爆《貝克街的亡靈》?

2022年中旬的時候,《名偵探柯南》和《海賊王》這兩部國民級日漫的作者青山剛昌和尾田榮一郎,在兩家雜誌社安排下開展了一場夢幻聯動採訪。

過程中記者問起了這樣一個問題:「兩位從連載到現在,作為漫畫家有沒有什麼改變呢?」

在聽完問題後,青山剛昌臉帶笑意地搶答到:「變有錢了」。

從1994年於《周刊少年Sunday》連載至今,《柯南》已經走過了近30年時間,在這超四分之一的世紀裡,青山剛昌確實完成了從行業新手到日漫巨富的蛻變,單單版稅這一塊每年就能進帳大幾十億日元。

但對不少漫迷來說,「有錢=變味」的公式卻是在《柯南》身上實打實靈驗了。越是後期就越是變味,如今的它已然從「推理探案」徹底變成了「科幻動作」,以柯南為首的主人公們的能力表現已經完全不輸復仇者聯盟,靠著誇張的動作特效來留住觀眾的眼球了。

至於推理主線也是完全失去了吸引力,每一年劇場版能引起關注的都只是CP關係,新蘭炒完炒柯哀,輪著來也覺得膩後,就乾脆在今年的新劇場版來上一回「新哀」,總之怎麼博眼球怎麼引起流量關注就怎麼來。

在不少漫迷眼中,《柯南》已經成為了一部妥妥的飯圈作品。

當然,現在有多令人難堪,那曾經的美好就有多令人回味和難忘。

在《柯南》的一眾劇場版中就有著一部被廣大柯南迷奉為神作的存在,它就是在2002年上映並在豆瓣有超22萬人打出8.8高分的《貝克街的亡靈》。

雖然從客觀來說將《貝克街》視為神作是有不少「吹捧」意味的,但從相對和感性來說,這種神作的認定又是有著一定合理性的。

同時就在4月4日這一天,在時隔21年後這部柯南神作終於在內地院線上映了。這件事情是真沒少引起國內漫迷的轟動,而鑒於《貝克街》的神級口碑,這部作品的到來也被不少人視為「洗眼睛」。

所以這期內容我們就順著《貝克街》上映的這把熱度,從「默認它是神作」的角度來好好聊聊這部柯南劇場版究竟神在哪裡。

《貝克街的亡靈》究竟神在哪裡?

《貝克街》的故事是從兩年前在美國發生的一宗天才少年自殺案開始的。該少年名為澤田弘樹,原本在日本居住,但自父母離婚後就跟隨母親到了美國,並在長久以來接受著科技巨頭辛多拉的收養。

弘樹在10歲時便靠獨自開發的DNA追蹤系統名揚海內外,在此之後弘樹又繼續潛心研發更強大的AI系統「諾亞方舟」,據說它的成長速度會是人類的5倍之多。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就在諾亞方舟大功告成的那天晚上,弘樹卻將AI放生到外網,並獨自走到窗台從萬丈高空縱身而下。

兩年之後,曾作為弘樹養父的辛多拉聯合日本遊戲公司開發了強大的虛擬現實遊戲設備並召開了盛大的發布會。這場發布會可謂雲集了幾乎整個日本的權貴,有警視廳的高官、財經界的大佬、政治家等等,且他們均捎上了自己的孩子,而這些權貴後代也正是此次發布會的「貴賓」,享有珍貴的體驗虛擬遊戲的機會。

柯南等人也應邀來到了發布會,且在各種手段和關係的作用下,主角們獲得了體驗資格,並在隨後進入到遊戲世界,同時也被卷進了一場事關日本未來發展和數十條年輕生命的死亡遊戲。

在最後的最後,憑藉著眾人合力以及柯南超強的推理能力,該死亡遊戲得到了完滿通關,數十條生命得到挽救,以及日本的未來也得到了矯正,可謂是全方位的大完滿。

要說《貝克街》在21年前能給漫迷帶來的最直接的震撼,那一定是「福爾摩斯情懷」和「超前的虛擬現實設定」。

熟悉《柯南》的漫迷都知道柯南的名字是借鑑於《福爾摩斯》創作者阿瑟·柯南·道爾,而青山剛昌創作該漫畫的目的也少不了對《福爾摩斯》系列的喜愛,是出於一種對偶像的致敬。

此次《貝克街》藉助虛擬世界的方式將柯南帶回到100年前的倫敦,而該時間也正是福爾摩斯仍在世時的背景,算是來了一回超越時空的聯動了。

至於虛擬現實便是這兩年最爆火的科技概念之一,如以META為首的科技巨頭都曾不計成本地投入過,並將元宇宙視作為下一代網際網路的發展方向。

同時在2018年,史匹柏的《頭號玩家》也憑藉「綠洲」這一虛擬世界設定炸裂了整個網際網路,掀起了全球影迷對於虛擬現實的無限可能的狂熱想像。

不過對於ACG粉絲來說,這種狂熱其實一點都不新鮮了,因為2012年上映的《刀劍神域》就已經將類似的想像給勾勒了出來,桐人和亞絲娜穿越的SAO世界也成為無數漫迷和遊戲迷心之嚮往的目的地。

但如上事例通通是在2010年後才出現的,它們或許有更完備更科幻化的呈現,但要說到「啟蒙」的地位,它們是絕對比不上《貝克街》的---不僅詳盡交代了進入虛擬世界的設備和各個不同世界的概貌和玩法,同時還通過「死亡遊戲」的劇情設定,拋出了一個在21年後的今天越發為人類擔憂的事情「AI的意識覺醒和對人類的反控制」。

《貝克街》中的諾亞方舟就是覺醒了意識的AI系統,它在兩年前被灌注弘樹的思想,而在經過兩年成長後,它在弘樹遺願的驅動下實行了這一場死亡遊戲---強迫參與遊戲的50名權貴小孩加入遊戲,只要有一人通關成功便可全體獲救,否則全體抹殺。

注意了,這不是為了作惡而作惡,而是想拯救日本的未來。這是一個貫穿全劇的大義設定,同時該設定也關聯著一個特別經典,同時被無數網友和媒體(包括權威的CCTV)都轉發過的畫面---灰原哀怒噴日本的世襲制度。

「權貴的後代依舊是權貴,依舊會接棒他們的位置,簡直就是醜惡的日本式世襲制度的濃縮版景象,伴隨著這種世襲制度,人類的錯誤歷史也將不斷地重演。」

作為在日本出生且擁有天才頭腦的弘樹,自然非常清楚這種世襲制度的卑劣影響,也一直懷揣著變革的宏願,於是他研製了諾亞方舟,並在臨死前將意識注入其中。

在劇情的前半部分,弘樹提出的拯救方案是極其殘忍的「通過將權貴後代殺死來完成世襲制度的斬斷」。

但到了最後,當柯南成功通關遊戲後,弘樹的真實行為也被拆穿了:讓權貴後代通過一場生死旅程,覺醒大義意識,不再重蹈父輩的錯誤。

客觀來說這是一種有點兒中二,乃至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人的價值觀是不太可能通過一場遊戲就能扭轉的。

但從純情懷角度來審視的話,弘樹的理念卻有著不錯的關懷屬性,製作人點出了日本社會的亂象,也表達了群眾苦特權久已的心態。雖然解決方式有點憋足,但「能提出和敢提出」就已經比某些地方的動畫作品要更勝一籌了。

同時鑒於《貝克街》在播出之後的大獲成功,在過去21年間被無數次提及,那該涉及權貴階級的內核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關懷遞進---成為了一種不間斷鞭撻日本社會對該問題關注的提醒。

是的,從純社會關懷的角度來說,我是認為《貝克街》的價值和意義是足夠與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媲美的。

雖然這兩作在藝術價值上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但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只要《貝克街》能成為在討論某種現實問題時的關注點之一,那它就具備被嚴肅對待的資格,並與其餘一眾具備同樣資格的作品,在某個評價方向上具備相等的地位。

如上便是《貝克街》最為漫迷們津津樂道的三大特徵點(福爾摩斯情懷、超前的虛擬現實、超前的社會關懷),但在此之外,這部21年前的柯南劇場版相比起現在的「答辯劇場版」來說,還能給漫迷帶來如下幾點刺激。

一個是真正意義上的邏輯推理。

眾所周知,現在的柯南劇場版已經沒有所謂的推理可言,陰謀真相全靠罪犯的「自曝」。

如去年上映且素有近十年最佳的《萬聖節的新娘》,其中的炸彈犯便因為「口誤」暴露了自己身份。

但暴露身份還不夠,編劇還奇葩至讓拿著手槍對準柯南的炸彈犯死活不扣下扳機,讓占據一切優勢的她逐一將動機、執行方案全盤托出,讓柯南徹底變成了一台「真相揭露機」。

在我看來,「推理的缺失」也是導致柯南劇場版走向「復聯化」的元兇。因為推理不僅僅指代真兇和作案手法的指認,而是囊括一切的邏輯活動,比如從困境中脫險。

優秀探案劇中的困境逃脫是靠智力脫困的,而答辯探案劇中的逃脫則完全是超能力,如《緋色子彈》中靠著預知未來的「上帝子彈」擊斃罪犯,以及靠著銅牆鐵壁的身軀來抵禦超高速列車撞進體育館的衝擊力。

但「沒有推理」的問題在《貝克街》就不再是問題。雖然該作在某些推理情節上用到了科技,比如工藤優作的推理線,最後的揭秘就少不了攝像機和指紋識別的幫助,但柯南的推理線還是相當有意思的。

一個有意思體現在對罪犯的推理。柯南從福爾摩斯留下的死者資料中注意到某個女性死者死亡時的怪異(身旁有兩個款式相同但大小不一的戒指),以及死者和殺手都有著類似的「拋棄和被拋棄」的經歷,所以覺得他倆應該有著某些親密關係。

但推理並未就此結束,在劇末的火車上,柯南還來了一把「先鎖定再解釋」的推理戲,他讓客人將雙手舉起並仔細觀察各人的手指,然後再將整個推理過程敘述出來,讓那位對母親有著扭曲的愛的開膛手無所遁形(從被母親拋棄開始就一直戴著小戒指,使得某根手指異常細小)。

再一個有意思的地方便是困境逃脫了。

在最後的最後,柯南所在火車徹底失控並準備沖向站台的牆壁,但這一次柯南不是靠所謂的銅牆鐵壁來抵禦,而是依靠在剛進入遊戲時碰到的流浪漢所喃叨的一句有關「渾身浴血」的詩詞,從而聯想到用紅酒液體做緩衝的方式來避難。

雖然較真來說這種方式未必具備現實可行性,但有伏筆有思考就是要比超能力高級不知多少倍就是了。

到了最後柯南完美通關,完成了對數十條生命的拯救,並同時拆穿了眼前小孩的身份(他是弘樹喬裝的),而該拆穿同樣利用了邏輯推理---靠著在冒險中對該小孩異常靈敏的感知力(第一個發現鐘錶的怪異),以及在酒館時的怪異行為和對足球的不正常情緒鎖定了他身份的不正常,而這份不正常也就成為了劇末拆穿真相的推板,因為那時候的弘樹已經完成使命,沒有繼續隱藏的必要了。

可以看到《貝克街》的推理戲份是貫穿劇情始末的,而角色們的每一個行動推進都是有所依據的。這個依據不一定是完美的,甚至從較真角度來說還會出現不少瑕疵的,但起碼是有所交代過的,而這份「交代」便是如今的答辯劇場版最為欠缺的存在了。

再加上《貝克街》自始至終都沒有玩弄過所謂的「CP關係」,或者說它讓最具爭議的兩大女性角色(毛利蘭和灰原哀)都得到了平衡且不突兀的戲份---她們兩都是出於拯救柯南而英勇犧牲的。

這份不偏不倚的關係演繹,同樣是現在的答辯劇場版不可能再現的「美好記憶」了。

那你們說《貝克街》可能不被影迷追捧,可能不在21年後的今天被再度去影院吶喊支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