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天下第五大行書」,有三個版本傳世,真真假假撲朔迷離!

2023-05-20     書法網

原標題:這件「天下第五大行書」,有三個版本傳世,真真假假撲朔迷離!

這件「天下第五大行書」,有三個版本傳世,真真假假撲朔迷離!

「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黃庭堅所說的這個楊風子,指的是五代十國的著名書法家楊凝式。 楊凝式還真給大家產出了一顆「金丹」:《韭花帖》。此作有「五代蘭亭」的美譽,被稱為「天下第五大行書」。

只是這件作品現在有三個版本傳世:一件是從清宮內府中,現在被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稱為清本;一件是台灣蘭千山館藏本,稱為「蘭本」;另外一件曾為近代書法家羅振玉先生收藏,於1945年佚失於長春,現在僅存珂羅版影印本,稱為「羅本」。

《韭花帖》原為楊凝式午睡醒後吃到美味的韭花餅寫下的,它的創作動機極其偶然,所以真跡只會有一件。這三個版本孰真孰假一直撲朔迷離,需要我們對其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

這三個版本最大的一個不同在於落款。蘭本和清本的最後雖然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但都有「凝式」落款,只有羅本完全沒有。作為楊凝式隨手的一件小作,楊凝式寫的時候沒有落款也很有可能。那我們只能通過對其技藝的分析,來判斷真偽。

在第一行的對比中,最典型的對比分析的例子是「寢」字。這三個「寢」字上面的一點, 清本和蘭本,所用的是純正的圓筆,只有羅本,是圓中帶方

在第二行當中,我們以「翰」字為例,這個字的收放、疏密、輕重等輕重的變化,要比其他版本更好。

比如左邊起筆的一橫,好的橫畫應該呈現出「 似曲還直」的特徵,對這種細節點畫的處理非常考驗用筆的功力。在以上三個版本中,清本和蘭本的這一橫,傾斜角度和字勢要明顯高於羅本。緊接著接筆的一豎畫的傾斜角度也是如此。

又比如右邊人字下方的「羽」字,羅本兩個習字中的點,第二個點要明顯重於第一個,它更好地呈現出了用筆的輕重和結構的疏密變化。

在第三行的對比中,韭花的「韭」字也是如此,筆畫粗細的對比,結構疏密的對比,以羅本最為明顯。第四行中的「羞」、第五行中的「陳」等字也是如此。這三個版本中的每一個字,都值得我們去深究和細細比較。

綜上所述,在以上的三個版本中羅本是水平最高的一件,也是唯一被官方認定為真跡的版本。

書法的變化無非是陰陽、向背、收放等因素的對立統一,萬變不離其宗,掌握了這一點,再加上多看多分析欣賞,我們的書法欣賞水平必然能夠提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c81dd60821e80b8b57b2aecf8a058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