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技術得以讓文化遺產「永生」 | 社會科學報

2023-09-22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數位技術得以讓文化遺產「永生」 | 社會科學報

數位技術得以讓文化遺產「永生」 | 社會科學報

傳承發展

文物和文化遺產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和重要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當下數字化已成為煥活文化遺產、賦予其時代新意的最佳路徑之一,因此,通過社會合力,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有利於更好地實現中華優秀文化的永續傳承。

原文 :數位技術煥活文化遺產傳承創新

作者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張 錚/副院長 朴政安/碩士研究生

圖片 |網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文物事業和產業的重視達到歷史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在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習總書記再次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華文化數千年一系,蘊藏著博大豐厚的文化資源。文物和文化遺產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和重要載體。據統計,我國共有世界遺產56項,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文化資源也為我國的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帶來挑戰。新形勢下,如何保護好、傳播好、展示好我國的文化遺產,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政府各部門、文化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

實現文化遺產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從傳承和保護到弘揚和繁榮,是一條文明和文化存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作為文明的載體,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一旦損毀就很難復原,造成歷史的「失憶」和文化的「斷裂」。因此,202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提出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這22字方針進一步突出了文物工作的重要社會價值,向廣大文博工作者和文物管理部門提出了長期面臨的問題,即如何讓文化遺產融入日常生活,服務人民;如何協調文物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

數位技術的發展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思路。文物數字化採集被認為是實現文化遺產永久性保存的可靠手段,即利用數字化的手段對文物所蘊含的信息進行記錄、建檔,從而實現文化遺產的「永生」。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數位技術在文化遺產數據記錄過程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實踐中,珍貴的立體文物主要採用成本較高的多圖像三維建模,其它文物則主要採用環拍方式採集數據,大規模的數據採集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隨著三維雷射掃描、光柵投影掃描和攝影測量等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數字化採集有望降本增效、簡化操作流程,實現高效、高速、高精度的數字化採集。

文化遺產數字化也推動了文化遺產數據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我國的文化體制決定了海量的文化資源大多數都集中在文化事業單位中,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之間存在較大斷點。文化遺產數字化開闢了文化事業單位和文創企業之間的信息交互通道,讓高質豐富的數據資源以生產要素形式進入更多行業,擴大了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意識到開放數據在推動資源共享、服務創新等方面的重要性,例如,2020年發改委、網信辦、工信部與能源局聯合發布《關於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深化大數據在文化旅遊領域的協同創新,健全數據流通體制機制,促進政企數據對接融合。

在這一進程中,科技同樣為解決文化遺產數據開放共享中「實際利用率低、不敢共享」等問題作出貢獻。例如,天津大學的研究團隊重點關注數字文化遺產數據的智能化分析利用及全流程版權保護。他們構建了敦煌壁畫高質量圖像數據集,初步開發了具有跨平台、跨硬體、跨系統等特性的智能計算引擎,以支撐目標檢測、實例分割、圖文協同多模態檢索等智能分析需求。此外,他們設計並實現了區塊鏈—數字水印聯合的兩級版權保護技術,對在線數據的使用提供隨時跟蹤追溯,對於離線數據提供版權識別功能,為數字版權提供了保障。

助力文化遺產保護修復、智能探源

守護好本來,才能更好開拓未來。數位技術的應用可以強化對文化遺產存量破損的針對性修復與增量破損的前瞻性預防,結合傳統文物保護技術,完成文物修復、保護和研究工作。多數情況下,文物遺蹟發掘出土時已破損殘缺,採用傳統手工方法復原不僅操作難度大、修復周期長,而且可能對文物造成二次傷害。在秦始皇陵博物館兵馬俑的修復工作中,考古專家們在挖掘出陶片後,首先把每一個碎片通過三維掃描儀數字化,然後在計算機裡面對所有數字化了的碎片進行計算,找出它們相鄰的碎片,進行虛擬拼接,形成完整的兵馬俑。完成虛擬對接後,再交由專業修復人員進行現實中的碎片拼接。這樣就減少了陶片之間的碰撞,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類似地,在巴黎聖母院的重建中,藝術歷史學家和歷史建模師安德魯·塔隆(Andrew Tallon)的研究,為重建巴黎聖母院帶來了希望。他從2011年就已經開始對這座教堂進行數字化測量,到2015年,他保存的數據點超過10億個,完整記錄了屋頂框架的細節,生成的模型能夠描述出巴黎聖母院最微小的細節,誤差只有大約5毫米。這些數據為巴黎聖母院的精準再現和重建奠定了基礎。

在助力文物修復的同時,數位技術也為文物提供了前瞻性保護防範措施。自然災害和極端氣候對我國文物造成損害的新聞不時見諸媒體。在2021年汛期,河南、山西等地就有多處不可移動文物受損。文物防災減災既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確保文物安全的長期任務。在一項佛光寺東大殿預防性保護研究中,研究團隊針對佛光寺東大殿漏雨問題,為其安設了小型氣象站進行環境氣象監測,應用氣象站和微環境監測設備對環境及建築室內的溫濕度進行監測。以往漏雨問題通常需要很久才能發現,有了滲漏監測就能及時看到氣象數據的變化,分析不同氣候對建築帶來的影響,最後提出有針對性的預防性保護措施。

近日,人工智慧技術在文物修復領域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共同開展的「人機協同AI智能考古共創研發合作」項目中,文物考古專家以三星堆為試點,嘗試通過人機協同AI智能的方式輔助文物修復工作。AI技術突破傳統保護修復手段的局限性,以實現文物及其碎片信息採集、整理的智能化協同。在修復三星堆國寶級文物「獸托頂尊跪坐銅人像」的過程中,基於文獻和專家指導,技術團隊通過提取文物觸面的幾何特徵信息,計算特徵相似性從而得到拼接的匹配度數據指標,成功將兩件器物拼接起來,再現國寶文物千年前的樣貌。

不僅如此,人工智慧技術在古籍文字識別領域也取得了進展。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即光學字符識別技術,是古籍數字化工作中常用的技術。它可以利用光學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把印在或寫在紙上的文字讀取出來,存儲在計算機中。根據識別內容,識別的難度會有所不同。比如僅識別阿拉伯數字,只需能識別出0—9,英文字母則需要識別26個字母,而中文識別則會高達數千個字符。因此,傳統的ORC軟體對中文的識別成功率不高。隨著深度學習算法的發展,深度學習被應用到OCR中,通過大規模數據集的訓練,識別的準確率得到了質的提升。目前針對比較簡單、規範、整齊的古籍,四川大學聯合阿里巴巴達摩院共同研發的「漢典重光」OCR平台,用人工智慧方法識別準確率已達97.5%,極大地提高了古籍識別工作的效率。

推動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體驗消費的持續擴張與沉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文化遺產從傳統線下、實體應用場景向雲端線上、沉浸式場景轉換提供了契機,數字化助力中華傳統文化「活」起來。

智能終端設備在網際網路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實現文物的立體空間式展示,為文化遺產數字化展陳內容提供新手段。螢幕供應商京東方(BOE)依託其在半導體屏顯產業上的優勢,在文博領域嘗試開拓不同的應用場景。在「百年百幅經典美術作品數字體驗展」中,展覽以BOE畫屏數字藝術顯示終端為載體,展出此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中的作品。BOE畫屏能夠高度復刻藝術作品圖像,讓數字圖像如真跡般細膩真實。與畫屏相比,線上直播具有更強的互動性,已成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直播使非遺的展示和傳播更加靈活多樣,從而極大地提高非遺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可塑性。例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馮石萍在抖音平台上展開剪紙教學,突破傳統線下的展現方式,用更細緻的表達、更聚焦的視角展現剪紙藝術。在直播間,粉絲能真正實現在線學習、拜師,與非遺傳承人一起完成剪紙作品,實時互動和提問。

除了書畫、古建築或者是文物這一類實物的數字化保護與呈現,對於無形的、聲音文化的數字化保護也至關重要。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學術指導下,騰訊遊戲開展了中國傳統器樂數字化保護項目,對曾侯乙編鐘1:1複製件的音色採樣,是複製件面世以來首次對其進行系統化、高標準、高品質、高精度的數字採樣和還原。為了使作品貼近大眾,紮根社會,項目還研發了「傳統器樂數字化」微信小程序,用以向公眾展示樂器、樂音、樂譜等專業知識。根據古琴減字譜以指法為核心的特點,嘗試將譜字對應音高進行切片化呈現,為普及古琴記寫方式、記寫理路提供了新的模式,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

作為建設文化強國與科技強國的交叉領域,文化遺產數字化是近年來各級政府、各級文物部門和各個文博單位極為重視、積極推動的一項工作。政府部門在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2年5月兩辦印發的《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是推動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框架性、指導性文件,各省市自治區也積極出台政策響應。例如,為推動文化數字化,福建省印發《關於推進福建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方案》,要求建立完善文化數字化治理體系,健全文化資源數據分享動力機制,優化調整政府投入,提升科技支撐水平;陝西省印發《陝西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深入挖掘陝西文化時代價值,利用人工智慧、虛擬現實、沉浸式視頻等將陝西文化內容、文化符號、文化故事融入景區景點,傳播優秀文化。

2019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指導和科技部的支持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題任務先後啟動了36個項目,涉及來自全國文博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的200多個科研團隊。從2020年開始,騰訊公司推出聚焦「文化科技融合」的「探元計劃」,並在近兩年聚焦「前沿科技+文化遺產」的前瞻性案例,通過公開徵集評選創新前沿技術應用項目,為入圍企業實打實地投入資金、技術、資源進行扶持、孵化和資源導入,推動創新技術應用和解決方案從試點性通向規模化發展,探索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發展路徑,助力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在推動多元主體共創方面起到了示範作用。

總而言之,數字化是煥活文化遺產、賦予其時代新意的最佳路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數位技術的賦能。通過社會合力,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才能實現中華優秀文化的永續傳承,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9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數字化 | 新技術會讓個體身份「消融」

關注 |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7cddd441e08dcc2f14d7b6b61b36b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