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域 | 萬物互聯:數字時代的裝置革命

2023-11-04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視域 | 萬物互聯:數字時代的裝置革命

視域 | 萬物互聯:數字時代的裝置革命

視域

形成物與物、物與人和人與人之間的全新連接方式,讓交互關係更為平等,讓知識成為流動的智能存取之物,讓人成為隨時在家的外主體,這是萬物互聯的潛能與意義。

原文 :《數字時代的裝置革命》

作者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石潤民

圖片 |網絡

與一切重大的技術革新一樣,萬物互聯既帶來玫瑰色的烏托邦幻想,也引發人們對淪為技術奴隸的擔憂。這些面對新技術願景時的應激式反應常常忽視了更深層次的變革。從裝置革命的視角出發,我們可以更為妥帖地理解萬物互聯的潛能與意義。

萬物互聯具有平等交互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與某些單一要素的變革相關,而且總是伴隨著總體上的裝置革命。在福柯那裡,裝置是話語、制度、建築、法律和治安措施等異質之物,是按照一定權力關係裝配而成的複雜網絡。他曾經提出過一種關於現代社會的典型圖景,權力的中心控制著所有的邊緣要素,即人們熟知的全景敞視監獄。但當數字時代發展到萬物互聯階段,這樣的傳統裝置模型將無法成立,不僅數字空間中的人類用戶、AI用戶之間將獲得相對平等的交互關係,而且這些交互關係將突破數字空間與現實空間的壁壘,使得人與物之間實現更為充分的交互關係,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改變。在研究數字空間中的交互時,義大利信息學家弗洛里迪區分了面向用戶的使用者介面和後台的協議介面。他發現,這兩個介面今天日益合流,即便是協議介面,也日益採用更為簡易友好的交互。可以設想的是,在萬物互聯的狀況下,不僅使用者介面和協議介面之間的壁壘不復存在,數字空間與現實空間的傳統界劃在很大程度上也將失去效力,數字空間中的交互與現實空間將時刻發生重大關聯。數字空間與現實空間中的人與物好比一個又一個的點,這些點的運動構成了一些平等的、去中心化的關係,這些關係始終處於動態過程中,而人與物之間構成的相互推動、影響、分離關係又能夠形成不同於既有裝置的超連結,為新的裝置革命帶來契機。在這種狀況下,不存在一個全方位覆蓋的權力中樞,而只有變動不居的裝配過程和不斷生成、逃逸的人與物之間的交互關係。

萬物互聯具有知識流動性

在數字時代,不乏斯蒂格勒這樣的思想家憂心知識的消逝。在他看來,社交媒體和數字平台已經讓屬於一個時代穩定的知識型不復存在,而複數的信息繭房將人們包裹其中,使得大眾在知識上無產階級化。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卻忽視了萬物互聯將帶來的積極前景。今天個體可以選擇將網際網路作為知識智慧存取的中轉站,當個體試圖獲取某種知識的時候,知識便會以特定的方式聚集起來。但是,任何觀點似乎都能夠找到一定的信息支撐,當大眾無力分辨之時,就出現了斯蒂格勒憂心的後真相問題。但是,未來萬物互聯的真正到來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後真相問題。因為,萬物互聯將使得差異化的信息通過人工智慧得到充分聚合,進而通過一定的算法,智能分析既有的數據,進而使得數字空間真正成為流動性知識的中轉站,而不再是生產、傳播虛假信息的土壤。只有通過萬物互聯的真正實現,才能夠讓知識既具有即時存取的流動性,又具有走出後真相時代的潛能。

萬物互聯具有參與家園性

我們站在萬物互聯的大門前,啟蒙時代那個理性自決的人需要參考大數據給出的意見,自足的主體變成與大數據相關聯的外主體,似乎陷入了一種無家狀態。但是,萬物互聯的真正到來並不意味著人們完全陷入喪失確定性的無家狀態,我們仍然可以構想數字時代的在家狀態。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設置一扇窄門,從而擺脫外部裝置無所不在的影響和統治,進而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和狀況建構屬於個體的、獨一性的內部裝置。未來在萬物互聯之下,人築造的家不再要求一個物理空間,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棲居其中。從個體層面看,未來的家空間包含了獨一性准入規則與建構方式,從而形成內部裝置的獨一性。從社會總體看,萬物互聯不是漫無邊際的聯通與強制性的捲入,它同樣允許作為調節器的門以保障個體在數字空間中享有私人的空間,從而保障社會心理的健康與穩定。

萬物互聯具有裝配基礎性

萬物互聯帶來的不僅是一種新的連接方式,而且是一種結構性的變革,涉及數字時代異質要素的重新裝配。數字權力的問題將更多地為平等交互所取代,信息圈層化問題將為流動的知識所解決,而數字平台對個體的影響也將向著建構自身家園和參與互動的平衡狀態邁進。這些可能出現的變革都與基礎性的裝配直接相關。因此,我們不僅需要關注技術裝置本身的進展,而且需要意識到技術裝置與其他裝置的裝配過程。只有在技術裝置與其他裝置的裝配中,我們才能真正看到萬物互聯作為裝置革命的廣闊前景,進而主動採取行動,讓萬物互聯為國家、社會和個人的未來賦能。

萬物互聯更需要自主創新性

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通過鼓勵、支持和指導相關企業的發展,逐步推進物聯網與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中國獨特的制度優勢使我們得以在科技的發展之中堅持黨和國家對創新型企業的支持和引導,從而為自力更生地走向萬物互聯的未來提供製度保障和根本支持。

萬物互聯的潛能與意義並不是建構一個與人無關的裝置堆積的社會,而是形成物與物、物與人和人與人之間的全新連接方式,讓交互關係更為平等,讓知識成為流動的智能存取之物,讓人成為隨時在家的外主體。我們可以吸取馬克思的教益,通過技術裝置的發展推動生產力的進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萬物互聯必將帶來實現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裝置革命。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4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調研 | 網際網路診療有何利弊?如何優化?

數字化 | 我們不必擔憂生成式AI會削弱人類思維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472ef268982a70e9d45a67e703ab5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