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能灸出什麼?看完文章你就明白

2019-07-30     養生知多點

艾灸是通過找到身體上的穴位後輸入熱量,提高新陳代謝的速度,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拔出病根,達到了延年益壽以及排除三濁的功效。

艾灸到底能灸出什麼?

1、灸出濁水

總是吐痰的人群是因為身體裡面的濁水太多,濁水會對身體帶來一定的傷害,當進入腿上引起腿部水腫,進入皮膚表面會引起濕疹,進入頭部會導致偏頭痛以及頭暈。如果沒有及時排出體外的話遇到肝火會化成痰,引起脾胃虛弱,讓患者出現腹瀉腹痛等腹部不適感。

2、灸出濁氣

悶在心裡上的氣就是濁氣,氣進入頭上會引起頭痛,進入四肢會形成風濕性關節炎,進入胃腸道會導致胃潰瘍或者十二指腸潰瘍等。當濁氣堵塞在某個部位會影響氣血的運行,減慢血液循環的速度,從而在身體裡面鬱結成塊,導致惡性腫瘤。中醫認為氣滯必定成為血瘀,血瘀的地方增多時會導致各種症狀比如月經不調、腎臟疾病、肝膽疾病及腫瘤、高血壓和心臟病等。

3、灸出濁物

濁物就是宿便,宿便在身體裡面囤積沒有排出體外會下降抵抗力,對五臟六腑以及皮膚帶來傷害,宿便是導致皮膚衰老的主要因素,所以要養成定時拉大便的好習慣,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幫助大便排出。

艾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在艾灸的過程中集中思想,不能分散注意力,不然會導致艾條的移動。因為艾灸時使用火,注意防火,不能穿羽絨或者化纖質地衣服。艾灸的時候要注意身體要保暖,把門窗關好,艾灸完成之後身體有溫暖感,可能會出汗,不能立馬出去,也不能立馬吹空調。夏季高溫的時候為了防止中暑,艾灸前後要多喝白開水,調整好室內的溫度。艾灸時需準確的掌握其體位和穴位,這樣才能夠達到一定的養生效果。

艾灸後續注意的事項

開機後30分鐘之內不能洗手和洗臉,因為此時全身的毛孔處於打開狀態容易受寒,艾灸後不能立馬洗澡,需要隔10個小時之後再洗,艾灸之後出現全身無力,疲勞感及乏力屬於正常的現象,只要多注意休息即可。艾灸的時間要採取循序漸進的原則,第1次艾灸時間要短一些,穴位少一些。隨著艾灸次數的延長,再慢慢的增加艾灸的時間以及穴位。

失眠的患者儘量在睡覺前艾灸。空腹和飯後不能立馬艾灸。若身體沒有疼痛感的話,每隔一星期艾灸相關的穴位,每個穴位艾灸5分鐘。若出現了傷風感冒或者身體寒症,可以對相應的穴位進行艾灸。身體健康而且沒有病痛的情況下,不能天天去艾灸,不然會引起流鼻血、口乾舌燥及便秘等上火症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e_RRmwB8g2yegND7NT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