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滄州一處破廟,出土一件書法神品,康有為:這字美得如西湖水

2023-08-10     書法網

原標題:河北滄州一處破廟,出土一件書法神品,康有為:這字美得如西湖水

歷史學界有「八大古都」一說,它們指的是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安陽、杭州、鄭州。不過,又一個城市沒能入選實在是令人意外和遺憾,它就是河北邯鄲,古城鄴城。鄴城也可以被稱為「六朝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均定都於此。

「燕趙之地」歷來都是大一統王朝的核心區域,再加上包含眾多的千年古城,河北省的文物數量可與陝西、河南、山西等省份相比,甚至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都能發現文物。清雍正年間,河北滄州南皮縣一處破廟,發現了一塊北朝雕刻,它就是《刁遵墓誌》。

清代碑學之風日漸盛行,金石學派高手雲集,此碑出土後引發當時人們廣泛興趣,上面的書法也得到了眾人稱讚,包世臣點評:「《刁惠公志》最茂密,予尤愛其取勢排宕,結體莊和。一波磔,一起落,處處含蓄,耐人尋味,不曾此中問津者,不知也。」康有為大聖人還把它比作西湖水:「《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

刁遵,字奉國,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生於渤海郡饒安縣(今河北鹽山縣),他是北魏貴族,軍功卓著,曾任龍驤將軍、洛州刺史,熙平元年(516年)逝世,賜諡號為「惠」,這也是為何這塊碑也被叫作《刁惠公墓誌》。

熙平二年(517年),此墓誌鐫刻完成,碑高80厘米、寬70厘米、厚15厘米,以楷書刻文28行、700餘字,出土時碑身有損壞,所幸絕大部分文字仍能辨認。《刁遵墓誌》先後藏於劉克綸、鹽山葉氏、南皮高氏、張之洞等人處,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他雖為碑刻,但筆畫秀逸細膩,提按分明、使轉自然,用筆方圓兼備,轉折處以圓代方,含蓄婉轉,而在頓筆、搭筆時則圭角外露,以折筆為主。不同的字,處理起來不盡相同,如「南」「流」圓潤瀟洒,甚至有幾分《蘭亭序》韻味,而「月」「四」則勁挺峭拔、切筆明顯。

《刁遵墓誌》楷書中含有行書筆意,如果細看就能發現「流」「列」「之」「予」均是如此。北碑楷書一大弊端就是用筆過於剛勁,結果產生了板滯無韻的情況,而通過筆畫的連帶、簡筆、牽絲引帶,使得氣韻陡然活潑起來。此碑結字寬綽,略帶扁勢,主筆拉長,向四周輻射,內緊外松。

相較於《張猛龍碑》《始平公造像》的險奇剛健,《刁遵墓誌》顯得含蓄多了,如果說前兩者可以用「壯美」「陽剛」形容,那麼《刁遵墓誌》則呈現出「優美」「柔婉」的一面,它們都是北碑不可忽視的神品!

大家對此碑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d528fed8d1ca7d842f9bdb2edaa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