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哆啦A夢育兒
一個人習慣的好壞並不是出生俱來的,均是靠後天的培養而慢慢形成的。當今社會大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其家長們對孩子可謂是「含嘴裡怕化,放手裡的飛了。一個個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為了取悅孩子家長們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通常在這種環境里長大的孩子,總會養成這種或那種不好的習慣。由於家長的過分溺愛,讓孩子們覺得父母理應為自己付出。長而久之,他們慢慢就是養成自私,自利,習慣於不勞而獲,不懂得尊重與理解。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孩子入學前的一些不良習慣如不加以改正,不但會影響孩子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更為嚴重的是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不利的影響。由此可見,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已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良好的習慣雖說包含的內容非常之多,但針對小學生來講,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兩大點: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良好的學習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主要包含了:傾聽習慣,思考習慣,提問習慣,合作習慣,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自覺閱讀的習慣,收集信息的習慣等一系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小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上就會很認真的去聽老師的講課,跟著老師的思維走。這樣不但有利於他們更好的掌握知識點,還可以更好的鍛鍊他們的思維,通過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的合作,學會與人相處;在課堂之外,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通過完成作業,閱讀,收集信息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自身的知識。小學生越早養成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關乎他們的整個學習階段,甚至對他們的一生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良好的行為習慣
通常情況來說,「舉止文明、誠實守信、守時惜時、勤儉節約、尊重他人、懂得感恩、遵守秩序、講究衛生等等一系列的行為習慣都可以稱為良好的行為怒習慣。一旦他們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那麼孩子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間就不會那麼的缺乏目的性,一切都會向好的一面發展。「少年強,財國強;少年文明則國之文明」。唯有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 才能促進我國的繁榮與發展。
(一)在活動中的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
通常在教學中,我一般習慣於運用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通過讓孩子們參與活動,以促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起良好的習慣。如:為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和閱讀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即使課堂效率下降,加強學生們的口才練習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從最開始的強迫學生說,過渡到引導學生說,最終使孩子們能夠願意說、敢說、能說。通過加強日常學習中的口才訓練和閱讀習慣的培養,從而使學生們的口語、信息交流能力得到提升。通過組織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開展口才訓練,使閱讀融入學生學習和日常生活中。
(二)從一點一滴中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開始,始終注重對學生行為習慣的教育。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不能用知識解釋類的形式來解釋。習慣訓練常常需要反覆的指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從每一個教學環節入手,一點一點地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例如,我們可以利用班會時間向學生講解學校規章制度、學生規則等學校學生的基本規章制度和行為要求,並要求學生討論這些內容。我們還可以談談這些規則和規則在養成良好習慣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充分了解什麼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例如,我們可以利用時間來提高表揚表揚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榜樣,讓學生作為榜樣來進行學習。我們應該善於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好習慣的學生,即使它有點微不足道。例如,尊重老師,按時到校,認真完成作業,喜歡衛生等可以作為榜樣。
(三)良好的行為用榜樣來引導
榜樣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其形象鮮明具體,對小學生有來說具有很強的說服作用和吸引力。因此榜樣的行為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榜樣,尤其是身為教師的示範作用,都是無聲而巨大的力量。比如教師有意識地從地上撿起一張廢紙,或者整理整理課桌椅,學生們看見後也會有意識地受到老師這種行為的影響,長久下去,對學生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很大促進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說服學生接受教育,更要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來塑造學生。如要求學生愛衛生和整潔,不亂扔垃圾紙屑。那麼身為教師,每天筆者走進校園時,如果發現了紙屑,我會自然地而然地彎腰撿起來,把它放在垃圾桶里;又如要求學生們不要在教室走廊里大聲喧譁,那麼身為教師對學生們說話也應該溫柔等等。總之,要求學生們做什麼,身為老師應該先盡力去做,所謂「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正是這個道理。
(四)家校合作促成習慣養成
當一個人離開學校,仍舊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更要進行自我教育,最終目的還是在於養成良好習慣,提高自身能力。習慣越好,能力越強。因此為了讓孩子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能輕視。例如有些家長反映他們家孩子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呢?這個責任就在於孩子的家長們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銜接不上,就容易導致孩子在學校是一個樣子在家裡又是另一個樣子了。因此家庭教育應該和孩子的成長同步,家長要言傳身教,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成長。對此,筆者組織了多次家校聯繫活動,從而了解學生們在家的情況,交流教育心得,開展專題講座等,藉此希望家長們可以配合教師的工作,並和教師共同將孩子培養成人。
作為教育工作者,筆者始終堅信:播種信念,收穫行動;播種行動,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學生們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良好生活態度的形成,健全人格的樹立,是通過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是不斷在教師家長的正面教育的薰陶下而形成的。因此,身為教師要用耐心、恆心,愛心去教育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健康快樂的成長,最終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本文由哆啦A夢育兒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