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哆啦A夢育兒
在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進行實效評估和成因分析的時候,一般會將目光投向家庭。但不無遺憾的是,當前,在大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家庭環節缺失的實際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意義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的不斷衰減,高等教育與家庭教育基本呈現出脫節狀態,其現實狀況是令人憂慮的。由於地理距離原因、經濟原因、獨生子女原因、認識原因等主客觀因素制約,很多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無效或缺失狀態。
(一)家庭教育對道德教育中的理論作用
道德教育的功能就在於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通過灌輸教育、動情感染、榜樣示範、輿論揚抑、行為引導等方法使人們建立完整系統的道德觀念並促進道德實踐的自覺,最終指向理想的道德人格,其本質的目的是培養有道德的人,以此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推動社會發展。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雖然不如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實施的教育那樣強,但也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其對道德教育的意義毋庸置疑。
(二)當代大學生家庭教育的現實狀況與成因分析
1、學校與家庭的地理距離原因是一個客觀原因
因為大學生的家庭一般與學校相距遙遠,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溝通、互動很少,而學校的家訪也因距離遙遠難於開展,因此,很多家長都產生了把孩子交給了學校的心態,不再積極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同時,學校與家庭的距離也使學校在進行道德教育時缺乏及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學校一般情況下沒有太多精力和家長保持日常聯繫,往往在學生因違法犯罪、考試作弊等原因可能被開除學籍的處理或出現病重、死亡或失蹤等重大問題的時候才主動與家庭進行聯繫。因此,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環節基本缺失。
2、社會轉型的經濟原因造成的打工者家庭是另外一個客觀原因
由於社會轉型,經濟結構、勞動方式發生變化,大量農村學生家長或城市下崗職工家庭學生的家長外出務工。由於家長經常居無定所,家庭教育往往有心無力,學生也有家在哪裡的迷茫,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分崩離析,學校的道德教育壓力變得十分沉重。因此,學生與家庭之間的交流、溝通、互動很不便,學生的思想動態不能及時被家庭掌握,家庭也難以對學生開展道德教育,很多家庭只能通過和學生電話聯繫,在電話中進行說教,而這些對學生來說往往無關痛癢,並且學生總是認為家庭不能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總是口頭敷衍了事或者報喜不報憂。
3、獨生子女現象是一種主觀原因
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在現實生活中,一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不能與學校道德教育目標協調一致,對子女百依百順,嬌生慣養,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包辦代替,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拔苗助長,過分溺愛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寶座,甚至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學優品劣的學生。很多家庭認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不需要再作過多的教育,甚至有的家庭過分相信子女,只顧關心子女的生活和學習,忽略了對子女的道德教育。
4、部分家長自身認識水平原因是另一種主觀原因
有的家長對學校產生不信任,有對立情緒,對學校的管理模式、方法,對教學方式、方法,對學校幹部、教師都產生疑問,同時也不能正確評價社會現象,特別是社會不公、貪污腐敗等現象不能正確評價、正確對待,有意無意地對大學生產生了誤導。有的家長本身道德修養不夠,家庭觀念淡漠,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極端利己主義,負面示範效應可想而知。家庭氛圍因此缺乏道德教育的自覺性,大學生在進行道德認知時,首先就面臨著在相互衝突和否定的道德觀念中進行選擇的尷尬,其痛苦和迷茫對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影響深遠。
綜上所述,所有這些主客觀因素,相互糾纏、相互干擾、相互制約,為大學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增添了相當的難度,影響了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
(一)在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日趨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斷擴大和增強,而不是弱化、矮化
在人的知識急劇增加、社會現象更加紛繁的當代,家庭教育的起點意義更加明顯。家庭教育的成敗對一個人的學校教育、對其在現實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具有決定性作用。人對技術的熟練程度越深,對自身的關懷也越強烈,理性主義越是高漲,人文精神越會凸顯,人對物質資料的創造和占有越多,對精神家園的依戀越強,因此,家庭對個體的人更具有生命關懷感,個人的存在價值在家庭中將得到更多實現。
(二)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家庭教育應承擔更大更多的責任
目前,我國正致力於建設和諧社會。隨著我國社會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實現深刻變革,使人們的思想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在這個關鍵時期,家庭教育應該承擔更多更大的社會責任,為建設和諧社會充分發揮其道德教育功能。
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利於社會和諧的內容,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範和行為規範。
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全社會誠實守信意識,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著眼於增強公民、企業、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把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突出思想教育內涵,廣泛吸引群眾參與,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和諧家庭是一個重要的表征,由和諧家庭到和諧社區到和諧社會,是一條合規律的進路,這正是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要求的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原則。家庭教育的社會責任,特別是道德教育責任在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里有著非常明確的規定。如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範,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要求,離開家庭教育是不可想像的。家庭教育成敗對和諧社會建設將具有無比深遠的影響。
由此可見,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作用,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對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的提高極為必要,學校和家庭加強互動勢在必行。一方面,學校必須千方百計取得和學生家庭的聯繫,促進相互溝通,取得家庭對學校的理解、關心、支持與配合;另一方面,家庭必須正確認識自身責任,主動關心學校對大學生開展的道德教育,端正自身認識,取得和學校教育的一致,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同時,要努力發揮大學生的橋樑、紐帶和主體作用,讓大學生主動促成學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動。
家庭教育在當代是需要不斷強化的,家庭教育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應該承擔更多更大的道德教育責任。
(本文由哆啦A夢育兒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