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盲人歌手到《笨故事集》:看周雲蓬在這人間隨時斷裂的蛛絲馬跡

2019-12-25     村口大花

繡花繡得累了,牛羊也下山了

我們燒自己的房子和身體生起火來

解開你紅肚帶,撒一床雪花白

普天下所有的水都在你眼裡盪開

沒有窗亮著燈,沒有人在途中

只有我們的木床唱起歌說幸福它走了

——周雲蓬《不會說話的愛情》

曾經有好幾年,我的手機和車載音響里經常會單曲循環地播放周雲蓬那首《不會說話的愛情》,而熟悉他,也是因為這一首。

記得那時候在西安一家雜誌社上班,偶然的機會,一位作者傳了這首歌給我,那是一首清唱版的《不會說話的愛情》,據說是托朋友搞來的原唱,周雲蓬渾厚富於磁性的嗓音瞬時征服了我,於是,這首清唱版的《不會說話的愛情》一聽,就聽了好些年。

也是從那時起,開始漸漸留意與周雲蓬有關的消息,知道了他是一位盲人歌手、詩人,但不知道的是,十多年後,他竟然又寫了一本書——《笨故事集》!

《笨故事集》中記錄的故事都很短小,但它卻真實記錄了一代人追尋自我這一旅途上的悲壯與淒涼,有如一路走來的周雲蓬,在經歷了與現實的數番較量之後,他也開始沉寂下來,思考生命的意義所在!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又在於什麼呢?

一個人留在人間隨時斷裂的蛛絲馬跡

喜歡小眾音樂的人,大多都知道周雲蓬,每年的草莓音樂節也幾乎都能見到他的身影,但是對於大眾音樂的愛好者們來說,周雲蓬這個名字就會稍顯陌生。

周雲蓬1970年12月出生於遼寧,從小就患有眼疾的他自幼就跟隨母親各地就醫,對於健全的孩子來說,童年大多都是多姿多彩的記憶,而周雲蓬的整個童年記憶里,填充最多的是火車、醫院、手術室和酒精棉的味道。

令人遺憾的是,即便各地奔走,積極就醫,周雲蓬還是在9歲那年徹底失明,而這個世界留給他最後的影像,是動物園裡的一頭大象在演奏用鼻子吹口琴。

這樣的際遇對於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或許不忍心將某種結果和盤托出,但心底大抵也都會有如此認知——他此番人生的所有攀援與探索,大抵也到此為止了!

然而周雲蓬卻倔強得令人意外,他並沒有因為失明而令人生停頓下來,而是一路努力,從未放棄,15歲彈吉他,23歲大學畢業,33歲簽約摩登天空錄製首張專輯《沉默如謎的呼吸》,41歲因詩歌《不會說話的愛情》獲得2011年度人民文學詩歌獎。

甚至一直至今,他都沒有放棄在光明缺席的人生中,發現自我,實現價值,一路攀援,一路領悟的人生之旅!

2016年6月30日,周雲蓬在大連導盲犬訓練基地突發中風,被緊急送醫,且被確認為『多發性腦血栓』。周雲蓬想不通:從今往後,我就是一名腦血栓患者囉。可憑啥是我啊?他覺得自己像屠格涅夫筆下的那隻麻雀:一聲槍響,別的麻雀都驚飛而起,只有它被打中了。

從幼時的眼疾,到如今因腦血栓引發的半身麻木,命運不知道跟這個男人開了多少黑槍,但他依舊茁壯,他不僅成長成了一位有名的詩人,歌者,甚至於今年完成了他的首本小說《笨故事集》。

周雲蓬在《笨故事集》中,以故事的形式記錄著別人生活的輕如鴻毛或者重如泰山,他說想把一個哲理告訴別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講故事。他也承認書中有他的影子,這些故事是他的孩子,也是他的鏡子,更有如余秀華在書序中所說的是『一個人留在人間隨時斷裂的蛛絲馬跡』!


生活無意義,但不等於沒價值

正是在腦血栓發作住院治療的期間,周雲蓬開始反觀人生,有了創作的衝動,他用兩年多時間完成了《笨故事集》的創作,其間故事都很短,但短得各有意義。有如他對人生的認知——人生是無意義的,但不等於沒有價值!

因此,對於生命的終結,也可以視為是一場和歌而去的狂歡。

有如《笨故事集》中有些小狂歡的《養老院》,這個故事講述了當主人公老去,和左小祖咒一起進入了一家設計得很像機場候機廳的養老院,在那裡,死亡被稱作『登機』。當智能機器取代一切,人工歌手也成了被遺忘的對象,於是閒下來的老人們通過輪流辦葬禮來娛樂。

他們可以在活著的時候,體驗躺在墓穴中的感覺,能親自聆聽告別儀式上主持人誦讀的關於自己一生的總結,還能親自修改自己的悼詞。

周雲蓬用這間特殊的養老院隱喻人間,對於未來的告別,他將它形容成為『登機』,『登機』意味著離去,也意味著思考,而關於對大多數人來說『思考是痛苦』的這一定論,周雲蓬卻別有認知:

不思考也會痛苦啊,動物都不思考,可它們不是一樣很痛苦嗎?思考是為了尊嚴,這也許對有些人來說不重要,但對我來說很重要。通過思考,既會感受到痛苦,也會感受到快樂!

因此,在周雲蓬49歲的年紀,在一場生病之後,他以盲人之軀又一次完成了與這個世界的『輕觸碰』,又一次完成了另一陣地的攀援之後,也完成了關於人生的第一輪反省與思考:

很多人活著並不是為了意義。在古代,杜甫可以去追尋『千秋萬歲名』,可網絡時代不一樣,不論曾經怎樣轟動,兩天不上網,你就被忘掉了。更別說10年後,誰還知道你做過什麼。不過,知道『生活可能沒有意義』也是有價值的,畢竟我在活著的時候就已明白,死後沒人給我開追悼會。這不等於消極,地球有70多億人,那就是70多億個目標,我自己的那點目標不過是70億分之一,千萬別自戀。

從單一的色調上呈現另外的可能!

近來網絡上非常流行這樣一句話——別用你的愛好去挑戰別人的飯碗,那樣你會輸得很慘!然而,周雲蓬卻用單一的色調挑戰出了無限的可能。

從9歲失明,到成為一位知名的彈唱者、詩人,甚至一位作家,周雲蓬不斷地以眼疾之軀向我們證明著很多『不可能』一一變作『可能』!

例如他的詩與歌在被很多人接納並深深喜歡的同時,他的圖書作品也被外界種種好評,北島說周雲蓬的小說讓人刮目相待,他打開了語言堅冰的暗道。我尤其喜歡《高漸離》這篇。而余秀華也稱這些故事,都是美好的過程而沒有結局,也不可能有結局。我喜歡這樣的寫法,靈巧、符合現實。在這些故事裡,我看到了一個人留在人間的隨時斷裂的蛛絲馬跡。

一位在9歲時被命運開了『黑槍』的人,他一路趟過沼澤泥濘,可能走得很辛苦,但他走得很努力,也很從容!他在色調單一的世界裡很認真地活著,然後以這種單一的色調向人生綻放出多彩的生命枝節!

有如余秀華在書序里說的:我想在講故事方面,他是有優勢的。因為眼睛看不見,聽覺就靈敏,而故事都是在講和聽之間。當我們閉上眼睛,黑暗裡涌動的只有聲音和感覺,世界在單一的色調上呈現出另外的可能,而這個可能里會產生新的可能,如同發出了新的枝丫。

關於信仰,周雲蓬說在他這個年齡,身邊很多朋友都選擇去信仰什麼了,但他不喜歡過早進入平靜,雖然已是生命的黃昏之年,可他並沒看到上帝,也沒看到什麼極樂世界。他說即便活到80歲,依然會選擇世俗人生,保持憤怒、不隨波逐流!而這,也許正是周雲蓬對於世界人生的最好的堅守和認知以及信仰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zCQXG8BMH2_cNUg3A2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