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與「右」最直白的意思就是指方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左與右更有多重象徵意義,如服飾文化中的右衽與左衽分別代表了中原文化與蠻夷(中原周邊)文化,左與右還能代表死生、男和女、位卑者與位尊者、官職大小等等,究其根本還是與古人的「尊右卑左」或「尊左卑右」思想有關。下面就來給大家扒一扒善變的古人是怎麼一會崇尚右,又一會崇尚左的。
對於古代服飾中的右衽與左衽,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認識,即中原文化崇尚右衽,著左衽是蠻夷的習慣。「衽」即衣襟,「右衽」指的是外側衣襟向右,也就是左衣襟壓在右衣襟的上面,「左衽」則正好相反,是右衣襟壓在左衣襟上,外側衣襟向左。要明確的是左衽和右衽都是以穿著者而言的,具體形制如下圖:
在古代,中原文化是正統文化的象徵,而周邊未受到中原文化輻射的地區都是蠻夷。那麼,古人是從何時開始以衣服的左右衽來區分華夏與蠻夷的呢?在河南安陽殷墟的商朝遺址中出土了多件著右衽的人像。有雙手拱置腰前,身穿長袍,交領右衽的玉人,推測這可能是婦好本人的形象,有頭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領窄袖衣的商朝貴族像,還有梳著總角的可愛孩童也是著右衽。
而在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青銅人像則正好是體現了相反的情況,人像所著多為左衽,個別為右衽。所以,中原文化尚右衽的思想很可能是在商朝就已經萌芽了。而到了西周這個尤其尚禮的時代,服飾中的禮制就更加的嚴格了。同衣服、禁異服、明貴賤、序等列的思想也將中國的服飾制度推向了「服以旌禮」的高峰,中原文化尚右衽的思想自此正式確立,在此之後幾乎貫穿了整個古代封建王朝。在《論語》中有: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孔子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我們都成為披頭散髮、穿左衽的蠻夷了。可見當時,右衽、左衽分別代表華、夷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了。《後漢書·羌胡傳》中也有:「羌胡被髮左衽,而與漢人雜處」的描述。左衽除了是蠻夷的象徵,在中原文化中死者也著左衽,這也是古人忌諱左衽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服飾上古人有明顯的尊右的傾向性。但以《禮記》等文獻中的記載為例,古人尊左還是尊右又是捉摸不定的。
在文章的開頭說到左右還代表了男女,在左右別男女方面,古人有時尊左,有時尊右。在《禮記·內則》中有這樣的描述:「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也就是說一戶人家的新生兒如果是男嬰就在門的左邊懸掛弓,如果生了女嬰就在門的右邊懸掛佩巾,也就說男左女右。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左代表男子,右代表女子,其中的尚左思想是不言而喻的。男左女右還體現在行禮的時候,男子尚左手,即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女子尚右手,即右手放在左手上面。然而《禮記》中又規定在道路上行走,男子走在右邊,女子走在左邊,這是因為古人有「地道尚右」的思想,所以才要男子走在右邊。「旁門左道」而不是「旁門右道」正是與此有關。
除此之外,左右的尊卑博弈還體現在古代官制上。古代的官職往往分左右,比如據郭沫若考證,西周時有六大官職,在這六大官職中官職比較的大宰、大宗、大士居右,而官職較小的大史、大祝、大卜則居左,這就體現了其尊右卑左的思想。商鞅變法時建立的二十等軍功制中「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右庶長的爵位高於左庶長,右更的爵位也高於左更。這也體現了當時尊右的思想。還有大家都熟悉的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在《廉頗與藺相如列傳》中有這樣幾句:
「既罷歸國,(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這裡沒直接說藺相如比廉頗官大,而是用「 位在廉頗之右」來隱晦。有幾件文物也體現了春秋戰國時右官為大的思想,如杜虎符。杜虎符是戰國時秦國的兵符,在這件虎符上有錯金銘文:「右在君,左在杜」等40字,也就是說當時的兵符是一分為二的,右半由君王保管,而左半在用兵者手中。
無獨有偶,陽陵虎符上也有類似的銘文,其銘文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再次佐證了當時尊右卑左的思想。
到了秦漢時期,在官制上依舊是尊右的。漢文帝有句治國名言:「右賢左戚,先民後己,至明之極也。」這句話體現了漢文帝的用人思想,「右」的官職要比「左」大,所以要任用真正有賢能的人,其次才是皇親國戚。所以一般降職了會用「左遷」這個詞來代替。
這樣尊右卑左的思想一直延續到唐代以前。到了唐宋的官場突然開始尊左卑右了,比如左、右僕射中左僕射的官職要大於右僕射。元朝又再次以右官為大,並且元朝時就連科舉取士的左右榜也分出了個尊卑,右榜公布的是蒙古人的科舉成績,而左榜則是漢人的,其中的尊卑不言而喻。明朝時再次翻轉,開啟了尊左模式,明代的六部都是左官大於右官的,也就是說左侍郎的官職要高於右侍郎。
古人的書寫習慣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尊右的思想,古人在紙上的書寫是以豎列的形式呈現的,也是從右向左寫的。這樣的書寫方式,職位高的就會在前(右),而職位低的會在後(左),這樣也是與以「左遷」代替降職的說法相佐證的。從以上種種中不難看出,古人尚左還是尚右是視具體情形而定的,也因時因地而變。尊左還是尊右不單隱含了古人的男尊女卑思想,更是古人崇禮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