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嘲米其林背後,是「土著舌」和「世界胃」之戰

2019-12-02     速度周刊

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發榜當天,我龐大朋友圈被紛紛跟進的各路唾棄群嘲帖,刷了屏。沒什麼訝異,因為「嘲笑」北京米其林,就是此前上海和廣州米其林發布時的映像復刻。

我一胡吃海喝了幾十年的中國胃的權威性,被外來和尚的標準連環暴擊,不是大辱是什麼!群嘲米其林好像變成了一種味覺正確。

我不是食評人,講不來法餐賞味的那套聖經門道。但米其林評星標準之所以不被本土待見,是因為吃客和評審從一開始就沒站在一根起跑線上——吃貨對著一碟菜,問的是好不好吃;米其林對著一碟菜,問的是從食材鮮美、刀法火候到味道調和,它的做法對不對。

更要命的,「好不好吃」都是一舌一標準,血緣、地緣,重度糾纏。在翻完了北京米其林指南,從摘星餐廳到必比登推薦後我更加肯定:想要做最寬容的食評風向標的米其林,註定逃不開被反唇相譏的宿命。

我請教了幾個土生土長於北京,並且到哪兒出差,第一件事都是快慰肚腸的媒體老師,對一二三星餐廳的看法,得到的反饋詞面全部充滿了刺刀色彩。但有意思的是,他們對必比登推薦的那張小吃單,出奇一致的寬容。

北京有美食嗎?有,但真正「很北京」的口味:滷煮、炸灌腸、爆三樣、燉吊子這些,通通難登大雅之堂。食材本身,在米其林星星「食材項」這第一道門檻就絆了。

但還算「比較北京」的必比登推薦的「下水菜」,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吃貨又有多少能接受?那個內臟亂燉的滷煮,又咸又重口的炸灌腸,以及我始終沒有勇氣嘗試的被形容成從男人臭襪子擠出來的豆汁,我一上海女人真心欣賞不來。這和北方人民永遠不能理解,上海本幫紅燒肉里為什麼要放糖是一個道理。

但米其林沉澱了百年的評判標準,食材、口味、環境、擺盤、價格的分數比例設定,就是在這「眾口難調」的險峻環境里仍然能找出突破口,而體現這是有科學性可言的。

北京米其林指南一點問題都沒嗎?當然有。新榮記摘得三星,我一上海人民都很難信服。米其林三星的標準,用最通俗易懂的話翻譯下其實是:

一星:正好在你當下活動區域附近,順路經過就能到的餐廳,值得去。

二星:和你既定行程不符,但繞路也是值得一去的餐廳。

三星:為了這個餐廳,打飛的都值。

你讓我從上海打個飛的去北京,就為了吃一口在上海也能吃到,並且我還覺得性價比也不咋地的新榮記?Excuse me???

你對米其林的星餐廳,和對大眾點評上的高分餐廳的心理閾值,一定是不一樣的。你的時間成本,精神成本,體力成本墊高了你的期望收益。三顆星,成本三級跳。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張自己的米其林榜單,我個人覺得最能體現中華美食博大精深的好東西,全掖在了順德。但為什麼沒有一本「順德米其林指南」?北京、上海、廣州,這是中國最大的三個交匯融通的城市,集聚效應帶來最大程度的包容,即是允許各方口味的存在。

所以北京米其林指南的星星里有台州菜,上海米其林指南里的星星有法國菜,至於廣州米其林指南……羊城高手如林,平均水準太超綱,就不多指手畫腳了。

別把《北京米其林指南》看得莫須有的沉重,放輕鬆點!對你喜歡的人說一句:聽說北京米其林指南有這家餐廳,要不我們去試試?難道不是一個特別美好的話引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TioyG4BMH2_cNUgG8C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