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2019-10-16     至善心理

周末去舅舅家做客,恰逢舅母生日。

還在實習的表妹為了給舅母一個驚喜,雖然工資不多,但還是用省下來的錢買了一大束花送給舅母。

大家都夸表妹孝順,不料舅母卻劈頭指責:「你倒是掙了多少錢啊?還買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東西,本事沒學到,花樣倒學了不少。就不能省著點,讓我和你爸少為你操點心嗎?」

原本笑容滿面的表妹低下了頭,委屈地走進了房間。

而我卻看到舅母正喜滋滋地捧著那束花,小心翼翼地插進家裡漂亮的花瓶里,臉上帶著滿足的笑意。

舅母不是不喜歡那束花,也不是不感激女兒的心意,不過是用錯了表達方式,本能地訴諸於諷刺和打擊。

這就是很多中國家長的做法,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取而代之的卻是打擊、挖苦和諷刺。

這樣的父母在中國有很多,他們不是不想為孩子好,只是錯以為說點讓孩子大受刺激的話,就可以讓孩子變得上進。

所以,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父母對孩子說:

你看xxx多懂事,你有人家一半能幹我就燒高香了!就你還想干XX,算了吧!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你還有什麼用……

這種教育方法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打擊式教育」。

很多孩子因此受到摧殘。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尚處於不斷尋找自我認同的心理未成熟階段,很容易因為這樣的打擊變得不自信或自卑,最後不願與人溝通,甚至疏遠父母。

有一項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進行的調查分析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罵」的孩子的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

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因為傷痕是看得見的,而責罵帶來的傷口則是無形的。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但需要學習。

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aLR120BMH2_cNUgc0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