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之上:「間諜」張藝謀沒有假期

2021-05-02     毒藥君

原標題:懸崖之上:「間諜」張藝謀沒有假期

五一檔槍響之後,各部影片陸續在豆瓣開分。《秘密訪客》5.8分,《你的婚禮》5.4分,《掃黑決戰》6.6分......

在眾多低分飄過的影片中,《懸崖之上》以7.7分一騎絕塵。

如今71歲的張藝謀,對電影品質的高要求和控制力,仍讓其餘創作者失色。

和別人比,張藝謀勝出,毫無懸念。

但是,就作品而言,《懸崖之上》全片看下來,卻呈現出一種四平八穩,沒有風格,作者消散的特徵。

討論《懸崖之上》具體的創作得失,意義不大。但以《懸崖之上》為階梯,進一步走近張藝謀的宿命與孤獨,則充滿了誘惑力。

間諜,一種沒有明天的生活

1978年,張藝謀以28歲高齡,被北電攝影系破格錄取。

開學典禮結束後,電影學院連放了兩場內部電影。

第一部放的是朝鮮電影《紮根大地》,張藝謀對此印象不深,回憶中甚至錯記成《魂斷藍橋》。

但對於第二部,法國電影《方托馬斯》,張藝謀卻畢生難忘:

「我瞪著銀幕,看傻了。上天入地、神出鬼沒、香車美女,還有比基尼,完全沒見過,跟我們《地道戰》完全不是一個路子。」

也許是電影中的商業元素,極大衝擊了張藝謀的心靈世界。但更有趣的是,這部《方托馬斯》正是一部間諜電影,拍的是法國的007。

多年之後,作為張藝謀的第23部電影作品,《懸崖之上》同樣聚焦間諜故事。

不僅如此,張藝謀多年的文學策劃周曉楓也說:「張藝謀適合當間諜。」

在超生事件爆出前,「關於婷婷和孩子的事,他的行動和語言上都無著痕跡。就連最為親近的龐麗薇,長達十幾年幾乎是全面負責打理張藝謀各項事宜,也沒想到,張藝謀藏住這麼大一張底牌。」

張藝謀和妻子陳婷

周曉楓戲稱,如果張藝謀當間諜,不管敵人對他多麼嚴刑逼供,也不可能從他嘴裡套出話來。

《懸崖之上》中有一場戲,張譯飾演的特工張憲臣被捕,被敵人用電刑逼供,卻死活不開口。在首映現場,有觀眾問到此段落,張譯說那段戲張藝謀對他表演上用了「特殊的方法」。

不得不說,張藝謀精神上透露出的間諜特質,與家庭和時代背景緊密相關。

他打小內向,對環境極其敏感。有一次,小張藝謀從家中床底意外翻出來一枚青天白日的徽章。

奶奶看見後,一把抓過去,頓時臉色大變。張藝謀隱約感到自己的家庭背景有問題。

事實上,張藝謀父親是黃埔軍校畢業生,當年被劃為歷史反革命加現行反革命。失蹤的二伯,被定為潛伏特務。大伯在台灣,是國民黨軍人。

那時要填各種表,表上家庭成分一欄,張藝謀一直不知道該填什麼。

間諜式的生活,過的還是一種沒有明天的生活。

張藝謀的女兒張末,談及父親時曾說:「對我來說,最深刻的一個故事就是「文革」的時候,他發現自己不能上學,不知道以後要幹嘛,當工人會不會當一輩子的工人,所以那時候他心裡非常的恐懼,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

不知明天如何,所以今天只能加倍努力。

多年來,張藝謀在勤奮這一點上,圈內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拍《活著》時,張藝謀邊拍邊改劇本。每天結束拍攝後,繼續討論明日的劇本內容和表演方式。

「熬鷹」式的工作方式,熬得編劇蘆葦到最後,全身只有兩個手指活動:先錄下張藝謀的想法,等思維恢復後再繼續。

演福貴的葛優也被熬出「葛優癱」,臉上用打開的劇本蓋住,劇本封面寫著「活著」......

活著,工具化

間諜特質,要求隱匿自我,隱藏身份,把自己當作完成任務的工具。

年輕時插隊,張藝謀自己帶上工具、顏料和油漆,沒有人要求,他自個兒花幾天功夫,把村裡所有的門都畫上了主席像。

張藝謀說:「我一開始就有這個意識,讓自己迅速工具化。」

把自己工具化的張藝謀,自然被「他者」肆無忌憚地當成工具。

其中一位,就是與他搭檔多年、最後又決裂的張偉平。

從1997年的《有話好好說》,一直到2011年的《金陵十三釵》,張偉平的新畫面公司對外宣稱,投資拍攝了張藝謀導演的11部電影。

但周曉楓後來在書中寫道,張藝謀的許多電影,張偉平並非出資人。張偉平把自己名字署在聯合出品人的位置,全是張藝謀的縱容所致。

張偉平和張藝謀

「二張」從「蜜月」到「決裂」,也透露出電影以及電影人的一體兩面。

張偉平追求商業,求利潤、求票房,不惜手段。

在拍《滿城盡帶黃金甲》時, 張偉平硬要把粉絲眾多的周杰倫塞進劇組。當時劇本已完成,開機在即。編劇被迫連夜修改劇本,硬加了一個原劇本沒有的人物「傑王子」。

張偉平還瞞著張藝謀,將嚴歌苓《金陵十三釵》電視劇版權私自倒手,天價賣出,讓嚴歌苓失信於人,並蒙受經濟損失。

其中矛盾最激化的一次,是在拍攝《金陵十三釵》時,張偉平打出倪妮與貝爾演床戲的宣傳噱頭。宣傳稿標題就是 《我和克里斯蒂安貝爾演床戲》

張藝謀火冒三丈:「電影可說的地方那麼多,新畫面怎麼非抓住這麼個庸俗的點拿來炒作?檔次太低,簡直是在糟蹋我們的勞動。好好的孩子賣到妓院,還拿來炫耀,真讓人臉上無光!」

最終,《金陵十三釵》海外得獎遇冷,票房上也遠不及預期。此片過後,張藝謀和張偉平冷戰一年,最後徹底決裂。

被他者工具化,這個「他者」還可以是國家。

張藝謀被選為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時,許多人有過質疑。現在回過頭來看,張藝謀也許是最合適的人選。

比起據傳沒有項目書,現場靠念唐詩競標總導演的陳凱歌,工具化的張藝謀顯然更適合這個需要處處落地的龐大項目。

紀錄片《張藝謀的2008》,記錄了張藝謀在這個項目中的死磕。項目中的人被他「折磨」,又受他影響。

目睹張藝謀極致認真的工作狀態後, 一向桀驁不馴的陳丹青也表示:「藝謀,你們有任何要討論的,都可以把我叫來...... 哪怕我就給你們在黑板上畫圖也行,你把我當個工具都行。

工具化像把雙刃劍,有利的一面,如張藝謀所說:「工具不是一個壞詞,有用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價值感。」

而不利的一面,恐怕則是一種長久的、冷漠的異化,最終甚至進入了作品層面。

張藝謀最受詆毀的幾部電影,如《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被批評為「維護威權」,「骨子裡權力崇拜」。

招致這種批評,某種程度上也是「國師」把自己工具化的結果。

「國師」,鎮國之重器。儘管張藝謀不喜歡「國師」這個名號,但這麼多年,大家仍然一路這麼叫了過來。

結語

若要單純地講,張藝謀也許只是一位與電影結緣、用一生愛電影的老人。

讓人感動的是他始終在電影中致敬電影,用光影守衛記憶。

不管是《一秒鐘》中那段膠片往事,還是《歸來》開篇「火車進站」的首鏡頭,張藝謀總在敘事中觸及「電影的本體」,記憶的肉身。

乃至在《懸崖之上》這樣的商業類型片中,他還致敬了卓別林默片中經典的「麵包舞」段落。

但若要曖昧地、主觀地概括張藝謀的複雜人生,對他的哲學三問也許是:是何?

間諜與間諜式。

如何?

工具化。

至於為何?

周曉楓曾說,有次,看到米蘭昆德拉小說的一句話時,她再次想起了張藝謀的臉。

昆德拉的那句話是:「永遠不要以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正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

參考資料:《宿命:孤獨張藝謀》,周曉楓

《張藝謀的作業本》,方希

喜歡本文,轉發到朋友圈吧~

(看推薦影片請添加此號,有最新電影、話劇、圖書,線下電影活動等多重福利相送!!!)

掃一掃,更多福利等你~

「毒藥」歡迎讀者來稿,主題方向包含綜述梳理、熱點評論、影評等,一經採用,稿酬優厚,另有電影票、精選好書等福利相送。稿件投遞郵箱:

商務聯繫微信:muzichichu

-THE END-

對談大咖

———

羅比特·麥基 | 李安 | 田壯壯 | 賈樟柯 | 寧浩

關錦鵬 | 刁亦男 | 饒曉志 | 董潤年 | 李霄峰

五百 | 張大磊 | 呂行 | 侯鴻亮 | 樊路遠 | 宋歌

陳祉希 | 許月珍 | 龔朝暉

深度解讀

———

金剛川 | 花木蘭 | 姜子牙 | 我和我的家鄉

奪冠 | 我們:《奪冠》幕後紀實 | 麥路人

異星災變 | 信條 | 菊次郎的夏天 | 一點就到家

五條人 | 掬水月在手

微信公眾號最近更改了推送機制

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

將[毒藥]設置星標

多點在看

這樣就能更及時地

接收收到我們的推送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B8CMHkBrsvY2_UubSl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