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卻因媽媽連喂3次退燒藥而住院,過度用藥坑娃不淺!

2019-05-23     北辰寶寶的小課堂

寶寶生病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在所難免的事情,面對寶寶的咳嗽、打噴嚏、鼻塞、發燒等等諸多毛病,相信很多心急如焚的寶媽可能會毫不遲疑地帶孩子到醫院去打針吃藥,那麼問題來了,寶寶生病後,是不是就應該馬上吃藥看醫生?

那麼在開始今天這篇文章的時候,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

6歲的梓陽因為受涼感冒了,發燒咳嗽,難受得在家掉眼淚。梓陽媽媽焦急地翻出家裡的藥箱,按說明書的劑量給梓陽吃了一包"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可是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梓陽的燒一點都沒退,媽媽想起以前在醫院醫生建議用的"美林",連忙又給梓陽喂了一量杯的退燒藥。夜裡媽媽再去測體溫,發現梓陽的燒仍然沒有退,媽媽看著孩子因為發燒難受得在睡夢中直哼哼,就又給梓陽喂了一顆"泰諾"令梓陽媽媽始料未及的是,孩子並沒有因此而好轉,而是出現了氣喘、皮膚發涼發紫、體溫總是低於36°C。梓陽媽媽慌了,這才把孩子送到醫院去,醫生診斷是退燒藥服藥過量了,引發了嚴重的心律失常。梓陽住院經過很長時間的治療才恢復了健康。

根據調查,我國兒童不合理用藥比率高達12%-32%,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12.9%,新生兒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更高達24.4%。之所以出現這麼觸目驚心的數據,是由兩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其一是家長缺乏用藥常識,存在較多用藥誤區,其二是我國兒童藥品市場不成熟,藥品種類缺乏,許多藥物沒有兒童的劑型,又或者缺少兒童用藥的指導。媽媽們大概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時不得不給寶寶用成人的藥品,說明書上卻只寫著"兒童酌減"。無奈之下只能用刀切、用手掰出一部分,難以精確的估計用藥量。而掰開的藥品苦味重,寶寶不願意吃。這些情況都給寶寶的用藥埋下隱患。家庭作為寶寶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就更應該對兒童用藥有所了解。現在的年輕父母在照顧寶寶方面常常已經做了很多功課,但兒童合理用藥往往是家長的知識盲區。今天北辰媽就來講講兒童如何合理用藥。

一、為什麼寶寶容易出現藥品不良反應

寶寶的生理狀況和成人大有不同,導致藥品在體內的代謝過程異於成人,而且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1、寶寶體表面積、黏膜面積相對較大,且角質層薄,外用藥也可以通過皮膚和黏膜過量吸收進入體內引發過敏和全身性藥物損害。

2、寶寶血腦屏障發育還不成熟,有些藥物成分不會對成人造成影響,但卻會通過寶寶的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像阿片類(鎮痛藥)引起新生兒的呼吸抑制,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導致聽神經受損等。

3、通常藥物進入人體後,要和血漿中的蛋白結合,降低血液中游離藥物的濃度,並將藥物運送到它應該作用的器官和組織。而寶寶的藥物血漿蛋白結合能力比較低,血液中游離藥物濃度高,容易導致藥物作用增強甚至中毒。

4、寶寶肝酶代謝功能發育不完善,對於某些需要肝酶輔助代謝的藥物代謝減慢,引起不良反應。

5、寶寶腎臟代謝功能發育不完善,需要經腎臟排泄的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延長,使藥物的毒副作用增加。這也是兒童泌尿系統藥物不良反應發生較多的原因。

二、兒童用藥四大誤區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改變目前國內兒童藥品市場的現狀,但是我們可以了解更多藥品使用的知識,避開兒童用藥的誤區。

1、擔心藥物副作用,提前停藥

相信一些比較關注寶寶用藥常識的家長都聽說過兒童抗生素濫用的問題,長時間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寶寶腸道菌群失調,影響寶寶的免疫力和消化功能,所以當寶寶病情穩定、症狀消失就馬上給寶寶停用了抗生素。這就大錯特錯了。即使寶寶的症狀已經消失,體內的致病菌也可能還未消滅殆盡,而經歷了一輪抗生素攻擊存活下來的細菌可謂是致病菌中的"戰鬥機"。未清除的致病菌很容易引發下一輪的感染,而且往往是常規抗生素不能對抗的,容易培養出了抗生素耐藥的超級細菌。非抗生素類的藥物提前停藥,也有病情反覆甚至加重的危險。在抵制抗生素濫用的大環境中,醫生使用抗生素也更加小心謹慎,選擇使用抗生素也是權衡利弊之後的結果,遵醫囑按時按量全療程用藥,才是對寶寶更好的選擇。

2、用藥時間和劑量錯誤

北辰媽也遇到有家長問,為什麼非要早中晚隔六小時各吃一次藥,太麻煩了,難道就不能一次吃掉一天的藥量嗎?實際上,藥物進入寶寶血液中,會出現一個血藥濃度,研究人員研究藥物是否安全有效,就是根據血藥濃度來進行的。只有在一定的濃度範圍里,這個藥物才是安全有效的;超過該濃度範圍,藥物的毒副作用就會加重;低於該濃度範圍,藥物就起不到該有的治療效果。如果一次吃下一天的藥量,就會造成剛服藥的一兩個小時血藥濃度過高,對寶寶的身體產生不良效果;而過一段時間後,藥物經過代謝血藥濃度降低,就會造成血藥濃度不足,達不到治療效果。所以用藥時間和劑量錯誤,就相當於好藥變毒藥了。

3、用藥方式錯誤

寶寶總是討厭吃藥的,家長為了哄寶寶吃藥可謂是絞盡腦汁,譬如打開膠囊把藥粉倒進粥里,把藥品碾碎藏在飯菜中。北辰媽現在要說,這些方法都是錯誤的!藥物的劑型有它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區分外形。用膠囊裝的藥一般是對寶寶的食道和胃黏膜有刺激性,也可能是腸溶膠囊,讓藥物到達腸道才發揮作用,避免被胃酸提前腐蝕。而藥粉直接和食物接觸,也可能加快失去藥性。

4、濫用退燒藥

發燒是每個寶寶無法避免的病症,其實也是寶寶的免疫系統和細菌病毒對抗的過程,是人體的自由保護機制。當然了,溫度過高的發燒可能會引發高熱驚厥、癲癇等不良後果。所以醫生一般推薦體溫超過38.5℃才使用退燒藥,而且一天不超過4次,每次間隔至少4小時。那寶寶發燒難受怎麼辦呢?家長可以用溫水給寶寶擦身,或者用濕毛巾敷額頭人工降溫。

三、兒童合理用藥原則

知道了一些用藥禁忌後,那麼給孩子用藥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才保證合理用藥呢?

1、前提:根據醫囑或說明書用藥,按時定量溫水送服。

2、合理選擇藥物

合理選擇藥物要根據寶寶的年齡、體重、病情等等綜合考慮。北辰媽這裡就講一些常見的注意事項:

(1) 抗生素:使用抗生素之前最好確定寶寶是病毒性還是細菌性感染,只有細菌性感染才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要選擇對所患疾病最有效的種類,但並不是所有抗生素都適合給寶寶用,如氨基糖苷類(慶大黴素、鏈黴素、阿米卡星)對寶寶有耳毒性和腎毒性,喹諾酮類(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影響寶寶軟骨發育、氯黴素導致新生兒灰嬰綜合症等,都不建議兒童使用,如果必須用,也應該在醫生的嚴密觀察下使用。

(2)鎮咳止喘藥:咳嗽其實是機體排出病菌的一種方式,輕度的咳嗽不建議使用鎮咳藥。如果寶寶痰多難咳出,可以選擇祛痰藥口服或者霧化吸入,使痰液稀釋容易咳出。患有哮喘的寶寶應該遵醫囑使用舒張支氣管和降低氣道敏感性的藥物。

(3)止瀉藥:腹瀉同樣是機體排出病菌的方式,更推薦使用腸道黏膜保護藥,或者含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藥物製劑調節腸道菌群。如果寶寶已經嚴重腹瀉,應該立即到醫院,因為寶寶可能已經出現脫水和體內電解質的失衡。

3、避免重複用藥

市面上的藥品名字多種多樣,有一些其實成分類似,容易發生重複用藥造成過量。如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一袋含有對乙醯氨基酚(退燒藥成分)125mg,999感冒靈顆粒一袋含有對乙醯氨基酚200mg,這兩種藥品就不應該同時使用。實際上,藥品的種類繁多,其有效成分也非常複雜,所以家長在聯合用藥前最好諮詢醫生或藥師,避免因為重複服藥而出現不良後果。

4、記錄和監測

給寶寶用藥後,要定時監測寶寶的情況,記錄寶寶用的藥品的種類、劑量、用藥時間、用藥後的反應。這些都是寶寶看病時的重要資料,可以幫助醫生儘快診斷疾病和處理病情。一旦寶寶用藥後出現過敏,應該記錄過敏的藥物,避免再次使用。

四、兒童用藥小tips

1、感冒用藥

大多數感冒是由於病毒因素引起的,一周內可以自愈,寶媽們可別因為心疼孩子就胡亂使用抗生素或是療效不明的中成藥!而復方感冒藥由於成分複雜,也不建議小寶寶使用。感冒一般只需要緩解寶寶不舒服的症狀,有鼻塞、流鼻涕症狀可以用生理鹽水滴鼻或噴鼻,出現頭痛、喉嚨痛可以適量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混懸液(美林)。

2、發燒用藥

寶寶只是低燒或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只需要注意不要捂汗,防止著涼,多喝水就好。劃重點:不要捂汗! 因為嬰幼兒寶寶的中樞系統發育是不完善的,所以他們的體溫調節中樞也一樣不完善,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本身有發熱,他的中樞的體溫原本就已經調到一個比較高的點了,這個時候如果家長還去把他捂住,寶寶的熱量沒有地方散,體溫沒有地方可以傳導 ,這種情況下寶寶的體溫只會越來越高,在臨床非常容易見到因為捂熱導致寶寶的全身功能衰竭的,甚至會危及到寶寶的生命,所以這種觀念是非常非常誤導人的!

寶寶高燒(大於38.5℃)或是感覺比較難受時才用退燒藥,如對乙醯氨基酚可以用於2-3個月以上的寶寶,而布洛芬混懸液適用於6個月以上的寶寶。儘量避免退燒藥混用,並按照時間間隔服藥(對乙醯氨基酚間隔4-6小時一次,布洛芬混懸液間隔6-8小時一次)。

再者,家長也需要懂得觀察、並根據孩子的年齡、體溫、發燒時長作出判斷。不到3個月的孩子,發燒了就應該去 醫院;2歲以下的孩子,發燒導致精神不好或者持續發燒超過24小時,應該去醫院;2歲及以上的孩子持續發燒超過3天應該去醫院。

3、咳嗽用藥

室內空氣渾濁、溫度低也會加重寶寶的咳嗽,因此寶寶咳嗽期間最好可以控制室內的溫度和濕度,讓寶寶多喝水。對於兩歲以下的寶寶最好不要自行用止咳藥。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喝一些蜂蜜水緩減喉嚨的不適。咳嗽有痰可以選擇用易坦靜或沐舒坦。頻繁的咳嗽影響寶寶的進食喝睡眠,如果症狀已經持續兩周以上沒有好轉,最好儘快到醫院明確咳嗽的原因,對症下藥。

4、嘔吐腹瀉用藥

寶寶輕度嘔吐腹瀉時,應該少量多次的喝一些溫水,配合益生菌使用。嘔吐腹瀉比較嚴重、寶寶精神不好、皮膚發涼的,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5、便秘用藥

寶寶便秘一般不使用口服的瀉藥,儘量通過調整飲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來促進排便。排便困難可以藉助開塞露。如果寶寶經過飲食調整仍然便秘,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寫在最後,如何合理用藥,如何讓藥物發揮出理想效果,如何避免藥物不良反應,其實都是大學問,也和寶寶的生理狀況、疾病息息相關。作為家長只能在用藥時更加謹慎,有疑慮時及時諮詢醫生或藥師,才能最大程度保護寶寶的用藥安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eE3B2wBmyVoG_1ZDo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