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觀後感:三個原則教會你無條件養育,讓親子關係不再窒息

2020-01-28     親子育兒堂

2020年的春節,對於孩子們來說一定充滿了不解和煩惱。

天性活潑的他們,不能自由自在地外出玩耍,整天被大人們拘在家中,還要不時地被催促著勤洗手、戴口罩,小小的臉上難免會寫滿委屈和不滿。

這不,我女兒就不停地向我發出「抗議」,說這樣的生活「太無聊」、「太沒勁」。為了給女兒找點樂趣,我也只能挖空心思想出各種新鮮玩法:

搭樂高、做手工、畫水彩、下圍棋……每天跟著孩子玩耍,自我感覺快要變成「大頑童」了。

作為「交換」,女兒答應陪爸爸媽媽一起看一部喜劇片。

我選擇在西瓜視頻觀看徐崢導演的新片《囧媽》,原本也只為博妻兒一樂,沒想到看過之後,竟然被其中的細節和台詞深深打動了……



囧媽:令人窒息的母子相處模式

影片中的重頭戲是徐崢扮演的主人公與媽媽之間讓人覺得好笑又好氣的相處模式。

「媽媽」年過七十,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精緻女人」

坐一趟橫貫歐亞大陸的K3列車,媽媽竟會隨身攜帶數不清的生活道具,那細緻的程度實在讓人咋舌。



為了兒子的健康問題,媽媽更是不遺餘力地費心操持著,兒子用手機發個語音的短暫功夫,媽媽都不忘給他嘴裡塞上幾個聖女果、一個煮雞蛋。



媽媽每天按著點強迫兒子喝各種五穀豆漿,覺得自己是在為兒子的人生負責。



更可怕的是,媽媽對兒子的批評永遠是「張口就來」:臉長得寬、腰粗、肚子大、這麼大歲數不生孩子……

聽得兒子耳朵都快起繭子了,媽媽卻永遠都不知道適可而止。



對於兒子的一切,媽媽似乎永遠都不會滿意,她什麼事情都要管,控制慾望顯得格外強烈。當兒子想要為自己辯解的時候,媽媽不是懶得聽,就是任意曲解。

看到這樣一位母親,我心中只有四個大字:「太窒息了!」


片中徐崢有一句台詞深得我心:「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在你的心裏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

的確,在「囧媽」身上,集中了很多中國式家長的通病:控制欲強烈、崇尚打擊教育,忽視孩子的獨立人格,將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

其中最為致命的便是「理想化育兒」,也就是在心目中塑造一個完美孩子,一旦現實中的孩子達不到自己的理想,便會大失所望。進而會給孩子設定苛刻的標準,製造嚴格的規則,事無巨細嚴加控制,只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然而,正如那句名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此「理想化育兒」的結果必然是一敗塗地,不但培養不出理想型的孩子,反而會讓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生分,越來越冰冷……



分清「理想中的孩子」和「現實中的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應當是全世界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最終能夠成為「人中龍鳳」的孩子卻是屈指可數。

雖然你我他可能不太願意接受,但大多數孩子最終會和自己的父母一樣,成為普羅大眾的一員,過著同樣平凡的生活。

對此父母們需要有一些平常心,不但要有接受自我、認知平凡的勇氣,還要在育兒問題上拿出務實的態度來,不要總是把不切實際的願望強加於孩子,非要讓他們做個百分百的「理想小孩」:

  • 小時候,要求孩子學習好、守紀律、聽話老實,動輒將他們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設置條條框框去限制他們的自由意願。
  • 長大了,又要求孩子必須混得「有出息」,要有像樣的工作、體面的配偶、優越的生活,孩子但凡有一樣不如意就會被指責為「不爭氣」……



這樣的父母從來不會關注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他們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給予孩子的卻是永不停歇的壓力。

也許孩子勉為其難地達到了父母的要求,可他們心中其實並不快樂。

就像《囧媽》中的男主角,他最大的願望便是從這種令人窒息的愛下逃走,去做一個真真正正的自己,而不是媽媽心中那個最理想的兒子。



無條件養育:讓親子關係變得純粹、簡單一些

「理想型育兒」的反義詞是「無條件養育」,也就是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

這種養育原則來自於美國知名育兒專家埃爾菲·科恩,他主張我們要停止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待、想像,更不能對孩子實行「有條件的愛」:

  • 孩子符合父母的理想,就對他們軟語溫言,並給予各種物質或精神獎勵,這被科恩稱為「愛的給予」
  • 孩子一旦與父母的理想相差較遠,父母就大失所望,並會通過隔離、打擊、懲罰等手段來對孩子進行控制,以逼迫孩子「成功」。科恩把這類行為稱為「愛的撤回」

非常顯然,「愛的給予和撤回」反映了一種不純粹的親子關係,科恩更指出這實際上是一種「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式教養方法。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幼小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受到傷害,如果你不希望孩子一點點走向父母的對立面,你就應當改變這樣的做法,代之以更加純粹和簡單的「無條件養育」

1.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現在讓我們來回想一下,平時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有沒有經常將這樣的話語掛在嘴邊:

  • 「你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 「你再哭個沒完,我們就不要你了!」
  • 「這次你考不好,就別進家門了!」
  • ……

類似這樣的溝通方式,就是一種典型的「有條件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會隨著孩子的乖巧、優秀與否而隨意增減,只要孩子表現不佳,父母就會立刻撤回自己的愛。

在孩子看來,父母愛的並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某種良好表現。時間長了,孩子的心便會一點點地遠離父母。



那麼,什麼又是「無條件的愛」呢?那就是要跳出自己不切實際的理想,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無論他們表現得有多不如人意,都不能減少或撤回自己的愛

科恩曾經用這樣一個案例來說明「無條件的愛」:

科恩的女兒有一天表現得非常任性,他本打算用「不給她講睡前故事」的辦法來懲罰她,使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但轉念一想,他覺得這種懲罰是一種「有條件的愛」,落腳點是孩子的錯誤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


於是他仍然給孩子講了睡前故事,但是在講完故事後,他和孩子一起反思了之前的事情,了解到孩子是因為情緒不安、不懂表達才出現了不良行為。


之後他溫柔地安撫了孩子,讓孩子確信爸爸的愛並沒有發生改變。在此基礎上,孩子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主動向爸爸道了歉。

這雖然只是一件小事,卻能夠讓我們發現,「無條件的愛」更能觸達孩子的內心,並能夠讓孩子獲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對於孩子的情感萌發、性格養成將會產生很多有利的影響。



2.尊重孩子的選擇

無條件養育的第二大原則是「尊重孩子的選擇」。

很多父母會像《囧媽》中的媽媽一樣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都包辦好,事無巨細樣樣操心,卻唯獨沒有尊重過孩子自己的選擇。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自主的存在,他們應當有收集信息、辨別對錯、做出選擇的能力,哪怕因為選擇失誤遇到了挫折,也應當逐漸鍛鍊出自我修復、自我療愈的能力

這一切都是父母無法越俎代庖的,過多的干預不但會讓孩子自身能力遭到削弱,還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更有可能會讓孩子反感甚至仇視父母。



為此,科恩提醒父母們要給孩子足夠的「發言權」:不僅要在討論問題伊始,給予孩子「最初發言權」,讓孩子能夠參與其中;更應在做出決定之時,給予孩子「最終發言權」,讓孩子能夠學會自主選擇。

孩子由於經驗不足,可能會做出不恰當的選擇,父母可以進行善意的提醒,但不要直接代孩子拿主意,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有一種「這是我自己做出的決定」的感覺,也就是科恩所說的「偽抉擇」

這種選擇鍛鍊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會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自主、自強的人,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



3.從孩子的視角思考問題

無條件養育的第三大原則是「換位思考」,也就是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去考慮問題。

當我們為孩子的各種不良行為煩惱的時候,可能很少會想過孩子和大人看待問題的視角是截然不同的。

我們一廂情願地從自己的主觀判斷出發,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情緒和意願,這樣得出的結論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同時也是不客觀的。

正是因為這樣,科恩才倡導「從孩子的視角思考問題」,當我們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用童真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時,會發現很多問題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複雜,一些本來困擾我們的育兒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記得之前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讓我感觸很深:

一位媽媽領著自己的小女兒去逛商場,她本以為女兒會喜歡那些閃亮的裝飾品、漂亮的服裝、琳琅滿目的玩具,可女兒卻拉著她的衣角放聲大哭。


媽媽被女兒的「不聽話」惹惱了,狠狠地訓斥了女兒,還說「你再吵鬧,我以後就不帶你出來玩了。」

可女兒還是哭個不停,媽媽只好蹲下來安撫孩子。


就在這時,她才驚訝地發現從孩子的視角根本就看不到什麼美麗的風景,觸目所及的只有周圍成年人走來走去的雙腿和巨大的背影,難怪孩子會嚇得哭了起來。

故事雖然簡單,其中道理卻發人深省:

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擺脫身為成年人的主觀偏見,多用「孩子」的眼光來了解他們,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寫在最後

一部《囧媽》讓我開始重新反思親子關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或許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理想化育兒」的問題,那麼,能不能讓一切變得簡單一些,純粹一些?

不妨從現在開始,放下我們過重的功利心,也別對孩子做過多評判。

只要單純享受我們的親子關係就好,別再把它變成一種讓兩代人都感到不堪忍受的負擔。

感謝西瓜視頻,讓我們能夠在這個春節免費欣賞一部優秀的喜劇電影。

打開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搜索「囧媽」,即可免費暢看《囧媽》全片!


我是【親子育兒堂】,長期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敬請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的育兒乾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XW4F3ABjYh_GJGVJX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