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菌的文化

2019-12-25     菌物大復方全菌素


野生菌文化

先民們以採集野生山果和菇菌作為充飢食物的歷史,在世界各地大約延續了數千年。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對於菇菌的利用,也同樣是出於一種生物本能。進入農業社會後,隨著人類文明的昌盛,人們開始以一種審美的眼光來鑑賞菇菌,成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美味食品,演繹出許多與菌食有關的掌故軼聞,有許多用佳菌製作的美食,不但記載於古籍,也口碑於民間,形成富有濃厚生活情趣的食菌文化。
中國菌菜是以中國菜的一個菜種而非菜系出現的。菌菜是以菇菌為主料或作為主要配料的菜肴。中國菌菜的形成和發展,深受本土風情物產、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以及烹飪美影響,迭經2000多年的演化、充實,逐漸形成製作精湛,技法多樣,款式紛呈,風味迥異的菌類菜品。

縱觀中國菌菜的出現,有四個來源:周、秦以來在宮廷燕食中流行的「宮廷菜」;自唐、宋以來在縉紳士族之家形成的「公府菜」;隨著佛教的傳入和中國本土道教盛行於世而出現的「寺院菜」或「齋菜」;唐、宋以後,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名都大邑盛行的市肆素食菜。宮廷菜、公府菜、市肆素食和寺院菜中的菌類菜點,在其發展過程中百川交匯,相互融合,使中國菌菜的烹飪水平臻至成熟,款式更加豐富。滿漢全席中的「芙蓉竹蓀」、「紅燒猴頭蘑」等,都是菌菜中的精品,充分體現了中國烹飪博、精、養、雅的特點。
菇菌食品被士大夫階層所普遍看重,是從宋代開始並逐步形成的一種新的社會風尚。當時陳仁玉的《菌譜》,不 但是我國第一部菌類區系志,比西方國家同類著作《菌物舞台》的問世要早5個世紀。
宮廷菌菜的主要特點是重華美,所用原料除口蘑之外,大都是猴頭、銀耳、蟲草等較名貴的種類;在製作上講求形味俱勝,美輪美奐;且菜名無不典雅艷麗,寓意吉祥,文采斐然。較著名者如「御筆猴頭」、「一品銀耳」、「口蘑肥鴨」等,都是菌菜中的極品。

清代中葉的乾隆、嘉慶時代,史稱「乾嘉盛世」,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烹飪技術達到新的高度。其中菌菜款式之多,也令人矚目。入饌的菌類有口蘑、肉菌、榆肉、雲耳、黃耳(金耳)、銀耳、香蕈、雞縱、竹蓀、羊肚菌等10餘種,僅銀耳菜就有「荷花銀耳」、「清燴銀耳」、「銀耳燕窩」、「銀耳魚翅」、「荷花魚元」、「清蒸銀耳」和「銀耳口蘑」等,口蘑菜更加豐富,多達20餘種,皆前所未見,充分反映出菌菜烹調技藝巳日趨成熟。
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盛,對菌菜的繁榮和提高有重要影響。逐漸出現「以素托葷」的「形象菜」,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完美的菜系,被稱之為「寺院菜」,「齋菜」或「素菜」。寺院菜的主要原料為「三菇六耳」和豆製品,因此,菌菜就成為寺院菜中的一個別具特色的分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_nsPm8BMH2_cNUgFC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