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行醫賣藥發家,曾在上海買下近千套房,這個家族已富到17代

2019-07-18     陸水新知

提起中國的富二代,很多人會想到以5億賺63億的王思聰;最年輕的女首富楊惠妍;一年使公司扭虧為盈還賺8000萬的嚴昊;「娃哈哈公主」宗馥莉等。這些「富二代」沒有被父輩的光環所掩蓋,而是憑藉自身實力為眾人所知。

而提到富三代,很多人則會想到澳門賭王何鴻燊;無錫榮家的榮智健;與李嘉誠齊名的富豪鄭裕彤的孫子鄭志剛等,這些「富三代」雖然同樣憑藉自身實力綻放光芒,但除了澳門賭王何鴻燊外,多數富三代的名氣顯然比王思聰、楊惠妍等富二代要低一些。

「富不過三代」已是老生常談,在很多老人看來,一個家族能富到三代已經很不容易,富過四、五代幾乎不可能存在。

如今,人們所熟知的富四代雖然比較少,也不是沒有,可若提到富五代、富六代,能為人熟知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人覺得,超過四代後,那些富豪的後代可能將家業「敗光」,不再是富豪了。畢竟,富豪的後代敗光家業的不在少數。然而,在我國卻有一個家族,卻早已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如今已富到17代,這個家族便是蘇州的貝氏家族。

對於貝氏家族,多數人可能沒有聽過,但若提到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貝聿銘,不知道他的人應該很少。

1917年,貝聿銘出生於廣州,高中畢業後,他便去了美國一所大學的建築系學習,之後又轉學至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貝聿銘便一心「撲」在建築之上,憑藉自身才華,在美國建築圈中脫穎而出。

在貝聿銘43歲時,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公司,在之後的幾十年里,貝聿銘創造出了很多世界聞名的作品,比如蘇州博物館、香港中銀大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等,貝聿銘在建築圈獲獎無數。

貝聿銘是貝氏家族的十五代傳人,他憑藉建築方面的造詣,使貝氏家族的「富豪之路」得以傳承。然而貝氏家族最先起家時,卻是通過行醫賣藥發展起來的。明朝中葉,貝氏家族就在蘇州生活,靠「行醫賣藥」,到了清朝時,貝氏家族就名列蘇州四大家族之一。

在貝氏家族傳承至13代時,其傳人貝潤生曾花下高價買下蘇州獅子林並加以修繕,之後又大手筆買下多處房產,到了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時,貝潤生在上海的房產已有近千套。

如今,貝氏家族的後代已經去了美國生活,貝聿銘是貝氏家族的十五代傳人,他的兒子與他一樣,都進入了建築行業,且都有所成就,而貝聿銘的孫女同樣富有商業頭腦,遵循家族的傳統,進入哈佛大學深造。

​靠行醫賣藥發家,後進入房地產、建築領域,貝氏家族後代謹遵「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的原則,注重後代的德才培養,已富到17代,這無疑是一大傳奇。

如今,很多企業家為了培養自己的後代,也是絞盡腦汁,李嘉誠曾花30年的時間培養李澤鉅;碧桂園的楊國強為了培養楊惠妍,在楊惠妍十幾歲時就讓她參加公司會議等,正如貝氏家族謹遵原則般,一個家族的後人,只有德才兼備才能長久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owE2wBmyVoG_1ZbnmL.html